蜜酿的文明
赏读二月梅《葡萄为什么这样甜》
宋俊忠

阅读到二月梅先生最新写作的《葡萄为什这样甜——新疆行之葡萄沟》这篇游记,我就像尝了一颗吐鲁番的无核白——初入口清甜爽脆,细品后余味悠长,最后发现甜的不只是葡萄,更是藏在藤蔓背后的整个新疆。
一、二月梅的文字会变魔术
二月梅笔下的葡萄沟,能让人用舌头“看见”颜色:
马奶子葡萄的甜里带酸,被他写成“初恋的滋味”,咬一口就像回到少年时心跳加速的感觉。
香妃葡萄的玫瑰香,被他形容成“带着花香的蜜糖”,读着字鼻子就飘进香气。
最绝的是写葡萄串“倒挂的水晶灯”,红提像“紫霞凝成的珠子”,让人看着文字就馋。
他还会让声音变甜:
维族姑娘手镯叮当响,在他笔下变成“银铃摇出蜜糖声”。
都塔尔琴声混着葡萄香,成了“把夏天揉进风里的甜曲子”。
连关牧村的老歌,都被写成“渗进泥土的糖浆”。
读到晾房里咬破香妃葡萄那段,五种感官突然一起炸开——甜味、香气、欢笑声、坎儿井的凉气、火焰山的热浪全涌上来,像在嘴里开了一场新疆歌舞会。
二、女导游是个“甜味翻译官”
阿依古丽这个导游不简单,她是整篇文章的“甜味向导”:
指着头顶80岁的老葡萄藤说“比我爷爷还老”,三千年的种植史立刻变成邻家故事。
把红提子比作“维吾尔姑娘舞动的红绸”,葡萄顿时活成非遗宣传片。
领人进六百岁古村时,绣花阿姨生硬的汉语问候配着铜杯薄荷茶,比任何博物馆展柜都鲜活。
最精彩的是她回答“葡萄为什么甜”,她讲了三点:
自然说:火焰山晒太阳+坎儿井喝雪水+昼夜温差大=天然酿糖机;
艺术说:关牧村的歌声浸透土壤,葡萄听着情歌长大;
人情说:维族姑娘心灵甜,种出的葡萄才甜。
这回答像剥洋葱——从科学到浪漫再到哲学,最后辣出读者眼泪。当她讲阿凡提智斗巴依老爷时,眼睛发亮的样子,简直和公园里倒骑毛驴的阿凡提雕像一模一样!
三、葡萄藤牵着五千年历史
二月梅的葡萄串上,挂着整个西域文明:
地质简史:恐龙蛋化石说这里曾是海,硅化木见证沧海变桑田;
水利智慧:坎儿井像大地血管,把天山雪水酿成葡萄血;
民族茶座:晾房前维汉共品葡萄的场景,活脱脱当代“葡萄桌会议”——玫瑰香里飘着丝路驼铃,也融着新时代的甜。
当他说“甜的不只是葡萄”,我们突然懂了:坎儿井的清冽、火焰山的炽热、绣花针尖的灵巧加上阿凡提的智慧,共同发酵出这独特的甜。就像葡萄酒,葡萄只是开始。
四、甜蜜背后的故事
军旅出身的二月梅,甜里藏着棱角:
写绣花阿姨粗糙的手,提醒我们每颗甜葡萄都来自老茧;写阿凡提雕像微笑的嘴角,暗喻智慧需要幽默来保鲜;写晾房墙上的裂缝,温柔戳破“完美甜蜜”的幻想。
最震撼的是结尾:夕阳把葡萄沟染成金红色时,那粒留在舌尖的葡萄,突然变成穿越时空的甜味胶囊——往后人生苦涩时,含一含这记忆,就能尝到人类用三千年熬制的希望。
原来尝一颗葡萄,就是在品新疆:
阿凡提的毛驴驮着丝路智慧,坎儿井水滋润着荒漠希望,关牧村的歌声酿出民族共同记忆。当二月梅把香妃葡萄的香气写成“维汉交融的味道”,我们终于尝到文明的真味——那是时间用天山的雪、火焰山的火、人类的爱共同发酵的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