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军抗战:铁血忠魂铸史诗
唐雪元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身着粗布军装,脚蹬简陋草鞋,手持陈旧的“汉阳造”,从巴山蜀水间毅然奔赴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他们就是川军。
放眼中华近代史,从来都有“无湘不成军”、“无川不成军”之说。前者,尤以曾国藩、左宗棠剿太平军,复新疆而扬名;后者则是在抗战14年中前仆后继,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川军,他们以大牺牲、大无畏的精神,书写了一段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壮丽篇章。
穿草鞋,壮士请缨出川门
巴山蜀水起豪雄,十万川兵赴朔风。
破阵冲锋惊敌胆,衔枚涉险建奇功。
时间回溯到1937年,“七七”事变的枪声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全民族抗战的警钟。四川,虽地处西南腹地,但川中儿女们抗日的热情却如熊熊烈火般燃烧。当时的四川省主席刘湘,这位身躯略显肥胖却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在各界人士的集会上慷慨陈词:“四川愿出30万军队,提供500万壮丁,供给粮食若干万石!”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如同一声号角,唤醒了无数川军将士的报国之志。
刘湘深知,这场战争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四川作为大后方,必须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他不顾自己身体抱恙,亲自率领川军出川抗战。在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他望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坚毅和热血的脸庞,心中满是豪情与悲壮。“此次出川抗战,为民族存亡之战,吾辈当以必死之决心,与日寇决一死战!”刘湘的声音回荡在会场,激励着每一位川军将士。
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他们缺乏弹药、给养和医疗设备,装备简陋得令人心酸。他们大多身着粗布单衣,脚穿草鞋,手中的武器多是陈旧的“汉阳造”步枪,甚至还有一些士兵使用的是大刀、长矛等冷兵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相比,川军的装备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就是这样一支看似弱小的队伍,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在奔赴战场的途中,川军将士们穿着草鞋,一步一步地丈量着那漫长的征程。他们翻山越岭,穿越河流,忍受着饥饿和疲劳,却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草鞋在崎岖的山路上磨破了一双又一双,但他们的脚步却从未停下。每一步,都饱含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每一步,都坚定地迈向那充满硝烟的战场。
当川军到达前线时,他们面临的是日军的飞机、大炮和坦克的猛烈攻击。但他们没有被敌人的强大所吓倒,而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战场上,川军将士们用手中简陋的武器,一次次地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和尊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杀敌寇,甘将热血沃中华
“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这首屠洪刚演唱的《精忠报国》歌词,亦是川军将士们在抗战中英勇奋战、为国捐躯悲壮场景的描绘。
曾在内战中恶名在外的20军杨森部,是抗战中第一支出川抗战的川军,从淞沪会战开始,无役不从,是三次长沙会战的骨干兵团,曾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珠影山战斗中全歼日军独立混成第九旅团山崎大队。川军26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全师4000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600多人,伤亡85%以上。
1937年10月后,淞沪战役广德战场,23集团军145师中将师长饶国华的部队,战斗尤为惨烈。饶国华离川时对家里人说:“我此去,为国而战,义无反顾,万死不辞!”日军发起总攻,倾泻成千上万吨的炮弹。饶部苦战三昼夜、伤亡惨重。饶国华说:“前人史可法曾说过‘以城为殉’,我誓与广德共存亡!”阵地失守,他毅然率剩余仅一营部队冲入敌阵,以图恢复,终因寡不敌众,身陷重围,弹尽援绝,11月30日晚,他举枪自戕殉国,年仅44岁。
1938年1月20日,带病的一级陆军上将刘湘去世,垂危前亦下令反攻收复芜湖;清理遗物时,发现刘湘曾在一张纸条上写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还留下遗嘱:“余此次奉命出川抗日,志在躬赴前敌,为民族争生存,为四川争光荣,以尽军人之天职。不意宿病复发,未竟所愿……”“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爆发。这是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战役,也是川军展现英勇无畏精神的重要战场。在这场战役中,川军第122师师长王铭章率领着他的部队,奉命坚守滕县。滕县,这座小小的县城,成为了阻挡日军南下的重要屏障。
王铭章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和重要性,他在战前对全体将士进行动员:“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二十年内战之罪愆!”将士们听了师长的话,士气大振,纷纷表示要与滕县共存亡。
战斗打响后,日军主力矶谷师团以重炮飞机猛攻,川军将士们在王铭章的指挥下,奉命死守滕县,用手中的“汉阳造”步枪和手榴弹,顽强抵抗,寸土必争。弹尽粮绝之下,王铭章在县城中心指挥残部顽强抵抗,腹部中弹踉跄倒地。部下扶他,王铭章大吼道:“不要管我,老子死在这里痛快!”面对汹涌冲来要抓“大俘虏”的日军,他挣扎着高呼“杀敌,抗战到底啊!”举枪自戕殉国,受重伤的300多川军官兵,不愿被俘受辱,他们大叫:“小日本必亡!”这些战衣破裂、伤痕累累的中国军人迎着冲上城的日军,在一片手榴弹爆炸声中消失在烟雾中……指挥“徐州会战”的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了战斗任务,写就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赠“死旗”,忠魂化作山河骨
硝烟漫卷旌旗烈,血雨频侵铁骨忠。
青史长留英魄在,千秋浩气映苍穹。
在四川大邑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有一以川军抗战为主题的单馆。展场结束处的墙上,悬挂一白旗,正中间为一个斗大“死”字,让人观之心头震撼不已——这就是声名远播的川军抗战“死字旗”!
往事可追,我们还是回到“死字旗”的传奇故事中来。
那是1943年,神州大地到处是硝烟弥漫。四川,作为抗日的大后方,也在连续6年遭受日军的大轰炸下满目疮痍。路上行人衣衫褴褛,天地之间一片灰色,昔日的天府之国毫无生气。而在东线战场,侵华日军正发起攻占湖南常德的战役。国军且战且退,以空间换时间,通过战略收缩逐次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
战争的消耗从来都是相互的。随着战线的不断拉长,大规模战役的不断打响,加上西线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与日军拉开战幕,抗日前线到了兵员极度匮乏的紧要关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军阀内战时户户青壮年逃兵役、跑壮丁的消极抵抗截然不同,巴蜀大地掀起了一股参军热潮。
在四川安县,王氏儿郎王建堂请缨杀敌,慷慨从戎加入“抗日义勇队”。快要出发时,王建堂的父亲、安县农民王者诚从曲山镇寄来一个包裹,请邮局转交就要出征的儿子。这个包裹首先到了县长成云章的手里,他打开一看,不禁为包裹里的内容感动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包裹里是一块大白布做成的旗帜,旗的正中写着一个苍劲有力大大的“死”字。
“死”字的左右两侧写着这样的几行小字:
右边,“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上尽忠。”
左边,“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好一曲燕赵悲歌,壮士断臂!
县长成云章在县里举行的欢送大会上举起这面“死”字大旗,反复宣扬,郑重地交到王建堂手中。王建堂在雷动的掌声中接过大旗,雄纠纠地步入军旅。
千千万万个王者成用同样或类似的方式,将儿子“赶”出家门,加入到出川抗日的行列。这些年轻人脚蹬草鞋,身披蓑衣,在成都经短暂训练后,扛着“汉阳造”步行出川抗日。他们中的很多人,这一去却再也没回来。
川军抗战纪念馆中,有许多反映川军壮士前线英勇杀敌的档案史料与烈士遗物,唯独这面“死字旗”给观者冲击最大,印象最深。旗面上那个偌大的“死”字,让观者见之不寒而栗。如果有一线生机,没有人愿意选择死亡,尤其不会让自己的骨肉去面临生与死的考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
“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寇誓不还。尸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走出去的川军都是好样的,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图存与独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抗战中伤亡的326万国民革命军将士中有64万为川军将士,其中1939年到1945年间,全军阵亡的85万人中有26万川军。同时,川军被俘人数也是国民革命军中最少的,整个抗战中共2.4万余人被俘,不到总人数的3%。而阵亡比例高达1/3,在淞沪会战中,川军将士几乎全部战死沙场,仅2000余人撤退到湖北,后在枣宜会战中,川军再次成为主力,歼敌4万日军后有20余万川军士兵伤亡。在出川的6名中将中,便有4名壮烈殉国,第一批出川的400多位团级军官基本全部在前线牺牲。川军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1944年5月在豫中会战中,奉命担任掩护,在转移途中,司令部直属队不幸与日军穿插分队遭遇,李家钰当场中弹身亡,成为抗战中殉国的川军最高级别将领。对于这段历史,李宗仁将军曾说:“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这些倒下的川军将士,上至总司令,下至普通一兵,没有谁纠结过“少不入川,老不出蜀”这句老话。在他们眼中,有的只有家国安危,民族存亡。个人的生命,家庭的兴衰,早已与这个国家和民族融为一体,须臾不可分离。
一面川军“死字旗”,是不灭的精魂,支起钢筋铁骨,筑成一个民族的品格与气质。80年过去,川军抗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熠熠生辉。我们要将川军抗战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力量源泉。沙砾上立不起刚壁千仞,水面上浮不起泰山万钧。忘记历史,即意味着背叛,就会在风雨凄迷中失去方向,在鼓角铮鸣刀光剑影中失去斗志。一个不记得来时路的民族,注定没有出路;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注定没有坚强的脊梁;一个丰碑坍塌的民族,也注定走不远、立不久,最终心如散沙、溃不成军。缅怀先贤、告慰英烈,牢记历史、传承遗志,是民族的良心和社会的道德,是太平盛世不可忘却的记忆!
作者简介:唐雪元,湖南省株洲人,参军入川。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诗书画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协、成都市作协会员,省散文学会创研部副部长。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