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饭店外卖:烟火气里的新活力
作者/葛国顺
最近,我家外甥开了四年的宋庄饭店一直十分红火,近日突然支起了一张折叠桌,打包袋、保温箱整齐码放,还开起了直播,取餐的骑手进进出出,与店内食客的交谈声交织成新的热闹。
正值酷署,全国多地星级酒店掀起一场“摆摊”热潮,以“星级手艺、街头价格”撬动消费市场,引发消费者热议。不少星级酒店也纷纷“放下身段”出街“摆摊”,推出6块钱的东坡肉、5块钱的狮子头等,受到不少市民追捧。大酒店主动求变,既是消费者和酒店方的双赢,也为餐饮行业多元发展提供了积极示范,为繁荣消费市场注入了持久活力。这一幕如今在城市的大小餐馆随处可见 —— 当堂食的烟火气延伸到外卖的方寸之间,餐饮行业正以更灵活的姿态拥抱变化,而这种变化,藏着对生活的温柔适配。

饭店做外卖,首先是对消费场景的精准回应。清晨的写字楼楼下,早餐店的外卖袋里装着热乎的豆浆油条,帮赶时间的上班族省去排队的焦灼;深夜的居民楼里,火锅店的外卖套餐带着锅具和蘸料,让年轻人的聚会不必受限于门店营业时间。堂食的仪式感固然珍贵,但外卖的便捷性,恰好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打开了一扇 “随时能吃好” 的窗口。
就饭店而言,外卖并非 “无奈之举”,更像是经营智慧的延伸。对酒店来说,“地摊经济”是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的破局之举,既打破了传统堂食局限,又为自身塑造了亲民形象。当酒店在城市街头巷尾摆出满满的“烟火气”时,也顺势拉近了与普通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不少消费者或因此走进酒店堂食,实现了餐饮消费的良性循环。或许会有人担忧,酒店“摆摊”是否会凭借先天优势,对餐饮小贩形成的“降维打击”?其实大可不必担忧,餐饮市场足够庞大,完全容得下“各路诸侯”,关键是要形成差异化竞争,找到各自的发力点。同时,星级酒店“摆摊”,可以倒逼中小餐饮企业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控、卫生标准提升以及菜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推动餐饮全行业更高质量发展,最终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象。
可以看出,不少老字号通过外卖打破了 “地域壁垒”,胡同里的炸酱面能送到几十公里外的新区,让更多人尝到地道风味;一些网红餐厅则通过外卖套餐,把 “摆盘精致” 转化为 “包装贴心”,保温袋里的冰袋护住刺身的新鲜,锡纸盒让小炒保持刚出锅的镬气。更重要的是,外卖让餐厅的坪效不再局限于门店大小,后厨的烟火气能通过骑手的电动车,飘散到城市的更多角落。

有人担心外卖会稀释餐饮的 “人情味”,但实际上,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用心从未消失。包子铺的老板会在外卖订单上贴便签:“醋包单独放了,怕撒”;甜品店的小姐姐会在蛋糕盒里塞小叉子:“多给了一把,万一你想和朋友分着吃”。这些不经意的举动,和堂食时服务员递来的纸巾、老板热情的招呼一样,都是餐饮行业最动人的温度。
饭店摆起外卖,本质上是用变化回应不变 —— 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餐饮的核心始终是 “让人吃得舒服”。对于餐饮,消费者看重的是安全、卫生、美味、实惠,星级酒店有品牌加持、有大厨掌勺、有稳定透明的食材进货渠道,在食品安全方面天然能够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在社会消费心态日益理性的当下,酒店主动打破“品质餐饮=高价消费”的固有认知,精准击中消费者“既要品质更要实惠”的消费需求,一幅“高大上”与“接地气”交融共生的餐饮新图景,正在城市生动铺展。当堂食的热闹与外卖的便捷相得益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行业的韧性,更是生活本身的弹性:它能容得下慢条斯理的聚餐,也能照顾到步履匆匆的日常,在方寸之间,藏着对每一种生活方式的尊重。
饭店按班接地气只是第一步。至于饭店“摆摊”现象能否持久,消费者会用实际行动来投票。如果品质一直能保证,价格一直很亲民,那大家一定会一直给予支持。饭店“摆摊”,接地气只是第一步,未来,饭店或可开辟新空间,深耕社区经济,让我们看到,只要愿意放下架子、贴近群众,消费市场永远充满机会。
2025.7写于草页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