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
回到生我养我的家园,仍然感觉孤独。肉身的孤独是无关紧要的,然而内心的孤独却让我窒息,几乎喘不过气来。
为了排遣孤独,买了许多书籍,包括中外文学名著、农事、气候等等,大约有200多册。毕淑敏说过,“读书是一种孤独。”既然是孤独存在的我,想来在孤独中阅读更有成效。其中,梭罗的《瓦尔登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因为梭罗是一位热爱自然,追求简单生活的人。他说,“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而我,离开了城市的喧嚣,来到了乡下,来到家乡的山山水水间,也过上了简单的生活,正适合阅读这部著作,以求获得思考和与之产生共鸣。
反复阅读这部著作,作了许多批注以及红线勾画的重点,不时把心爱的段落记录在笔记本上。除了在屋里的灯下阅读,还选择了几个地方阅读,譬如月子庄水库边的森林里,鸣矣河畔的一株大柳树下,还有就是县街翠扇陵园一株大树下的那方石桌上,一读就是几个小时。到这些地方,骑一辆三轮电动车,或将就车上的座位,或在水边的一块石头上悠然坐定,抑或在一棵树下找一片绿草茵茵的草坪坐下。我在灯下阅读,即使在夜间,也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到清澈见底的瓦尔登湖以及湖上的小船,湖畔茂密的森林以及梭罗那间孤独的小木屋。在自然环境中阅读,我不仅感受到真实存在的我,还油然生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随之而来的几分善念。不知是谁说过这么一句话,“亲近自然的人,本身就有一颗善心。”这我的确体会到了。读这部著作需要一个与世无争、没有尘埃污染的山水清明之地、一颗向善之心,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阅读兴趣并最终得到事半功倍的收获。
梭罗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并在他哥哥创办的私立学校教书,后又跟父亲一起经营利润颇丰的铅笔厂,但他没有继续这项盈利的事业,最终在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航行一个星期后决定皈依自然。在以后十年时间里写出一本关于这段航行经历的一本书。
“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自在,就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因为没有人会削足适履的;只有合乎尺寸的衣履,才能对一个人有用。”他有适合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正是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于是,在1845年3月,借来一柄斧头、一把刀、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走到瓦尔登湖边。他决定利用这柄斧头为自己造一座“既简单又老实”的木屋。用这几件简单的劳动工具开荒种地。他走到瓦尔登湖畔,走进森林,目的在于感悟自然的教诲、感悟生命的力量,从而在简单的生活中从容淡定地活出自己。
木屋建好后,配置家具也很简单,包括:“一张床、一张桌子、三只凳子、一面镜子、一把火钳和柴架、一只壶、一口平底锅、一个煎锅、一把勺子、一只洗脸盆、两副刀叉、三只盘、一只杯子一把调羮、一只油罐一只糖浆缸,还有一只上了日本油漆的灯。”家具,谢天谢地,少得可怜,确实够简单的。当他坐在一把简陋的椅子上,这样想:“我宁可坐在一只大南瓜上,由我一个人占有它,不愿意挤在天鹅绒的垫子上。”
开垦了几亩地,种了大豆、豌豆、土豆、萝卜。售卖完后,一茬下来,作了个统计,除了自给自足,所有投入和收入抵消后,还盈余7.715美元。他认为只要几亩地就可养活自己,他不想成为土地的奴隶,把自己的人生全部抵押在土地上。对于那些拥有上百英亩土地的人,每天锄地、芟草、还要放牧、护林,一刻不得休息的劳动,他是不赞成的,这种生死疲劳于土地,他认为也是一种贪欲。他说,“人可是在一个大错底下劳动啊,人的健美的躯体,大半很快地被犁头耕了过去,化为泥土中的肥料。”
在饮食方面,他认为以素食为主,梭罗每天几片面包、几个土豆、几个水果。他认为,“靠珍馐美味来生活是不值得的。把别的动物当作牺牲品是一个悲惨的方式,任何捉过兔子,杀过羊羔的人都知道,如果有人能教育人类只吃更无罪过,更有营养的食物,那他就是人类的恩人。人类的发展必然会逐渐地进步到把吃肉的习惯淘汰为止。就像野蛮人和较文明的人接触多了之后,把人吃人的习惯淘汰掉一样。”
从瓦尔登湖到30英里外的菲茨堡去,坐火车需要9角钱,他根据当地人工日工资计算,一天半时间工作,再用半天坐火车,晚上才能到达菲茨堡,至少要两天。而他步行,从早到晚一天时间就到达了。因此他认为,步行总能赶在火车的前面。每次到菲茨堡,都是开动两腿步行去的。对此,他说,“我宁可坐一辆牛车,自由自在来去,不愿意坐什么花哨的游览车去天堂,一路上呼吸着污浊的空气。”
在穿戴方面,他认为衣服只是用来暖身,掩体遮羞的用品,无需太奢华,他不愿像一些绅士“宁可跛了一条腿进城,也不肯穿着破裤子去”,因而他像一个穷人一样,衣服简单朴素,一件过冬的棉袄,一些过时的旧衣裤。
在生活习惯方面,梭罗要我们早睡早起,珍惜早晨,忠于客观事实。他说:“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的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的纯洁、无瑕。我向曙光顶礼,忠诚如同希腊人。”
热爱自然,热爱自然中的一切生灵。早上起床,划船在瓦尔登湖上,在湖中洗澡。他写道,“据说在成汤浴盆上就刻着这样的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懂得这个道理,黎明带回来了英雄时代,在最早的黎明中,我坐着,门窗大开,一只看不到也想象不到的蚊虫在我的房中,他那微弱的呻吟声都能感动我。”
…………
总之,《瓦尔登湖》描写的很多,水里的鳕鱼、鳘鱼……地上的狐狸、土拨鼠……天上的夜鹰、鹇鸟……森林里的赤杨、白杨……可以说,瓦尔登湖畔的自然景观以及内在的人文蕴涵,书中都做了大量的外部展示与内在的深层思考。另外,从日常生活、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方面也作了详细的感性描述,让我获益匪浅。
惊蛰一过,大地不再沉寂了,所有的生命,有的走出洞穴,有的从泥土里冒出新芽。地球上的万物欣欣然张开了双眼,像初生的婴儿。如梭罗笔下描写的那样——“这是春天,先于百花怒放的春天。它使我相信,大地还在襁褓之中,还在到处伸出它的婴孩的手指,从那最光秃的额头上冒出了新的鬈发。”
走过冬天,迎来春天,当我再度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猛然发现,它不再是一本书、一本名著,放在手掌心里,就像虔诚的基督徒手捧的《圣经》一样,不仅放在手里,更装进心里。于我而言,《瓦尔登湖》这部书,在我面对眼前这片真实家园的同时也让我梦见尘忆中的青春及少年时代、梦见那时家园的山山水水;在它点缀我人生的同时也让我感觉找到自己心灵的家园。
写于2025年初春
作家简介:
路远,安宁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