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惟我身先死”——访邓恩铭烈士故居
文/王军
2024年8月,笔者逃离了火炉般的济南,来到了清凉如春的多彩贵州,贵州不仅多彩,而且多山,山青,多水,水秀。著名的梵净山,黄果树大瀑布,樟江风景名胜区等等都在贵州。
樟江风景区位于荔波县,这里地处贵州省最南端。游览罢大、小七孔景区,夜宿荔波县城四季花园酒店。夜色中,只觉县城比较小,干净且安静,灯火阑珊,行人稀少。
一夜好睡,清晨饭罢,出酒店散步,只见县城坐落在群山环抱中,远远望去,峰峦叠翠,云雾缭绕,秀色可餐。酒店东面,樟江碧水隐隐,两岸竹木扶疏,风景如画。
酒店西侧,隔恩铭大道是红船广场及县政府,广场中轴线大道顶端,有邓恩铭烈士的铜像,汉白玉石基座上刻有“邓恩铭(1901——1931)”的字样,下有一首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塑像身着长袍,左臂夹书本,目视远方,意气风发,气宇轩昂。塑像后面,是荔波县地图为形状的水池,一艘木船停靠在水池边。1921年7月,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为躲避敌人,代表们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继续开会。水池中这艘木船,是按照南湖的游船仿制的。另外,广场建筑还融入了荔波县布、水、苗、瑶四大主题民族文化元素。
广场是为纪念中共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而建。笔者竟然来到了邓恩铭烈士的家乡,真有不期而遇之感。
当日下午,笔者拜访了位于县城向阳中路32号的邓恩铭故居。故居为土木结构普通民房,坐西朝东。故居内展出了邓恩铭少年时代用过的木床、桌子、椅子、凳子、石磨、药碾、八挂钟等遗物。故居右侧为烈士事迹陈列室,室内陈列着烈士少年时代用过的笔、墨、砚台、墨盒、玉首饰、幅符、衣架、马灯、家信等实物,介绍烈士生平和革命事迹的图片、资料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院内还栽种着恩铭、尽美两棵纪念树,那是2021年5月,邓恩铭烈士后代邓庆梅及荔波县“弘扬恩铭精神、奋进新时代”专题研讨班学员千里迢迢来到济南,将当年邓恩铭等烈士就义处(今山东省委党校西校区内)的热土带回了荔波县,他们栽种下这两棵纪念树,将浸满烈士鲜血的热土洒在树下,以此告慰两位先烈。
站在烈士故居前,笔者不禁感慨万千,追思先烈在济南的革命活动。
王尽美、邓恩铭两位烈士的名字,济南人是非常熟悉的,笔者从上小学一直到参加工作后,在学校任班主任期间。每年清明节,学生们都要到英雄山济南革命烈士陵园扫墓。邓恩铭墓与同为中共一大代表的王尽美等烈士墓在最高一排。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邓恩铭烈士墓只是一座衣冠冢。邓恩铭就义后,邓恩铭亲属将尸体埋葬在济南千佛山下贵州义地。兵荒马乱几十年过去,邓恩铭烈士遗骨已无处可寻。如今,他的墓内安放的是他当年穿过的马甲等衣物。
邓恩铭烈士的革命活动与济南,与山东密不可分。
邓恩铭原名恩明,字仲尧,化名黄伯云、丁友民、佑民、又铭。1901年1月5日出生在贵州荔波县,水族。邓恩铭自幼家境贫寒,靠亲友资助求学。6岁上私塾,10岁进入荔泉书院读书。1917年秋,因生活困难,邓恩铭被迫远赴山东,投奔叔叔邓国瑾(曾在山东益都、淄川、沂水等地任职)继续求学。从此,他在济南,在山东开始了短暂而辉煌的革命斗争生涯,再也没回过家乡。
1918年,邓恩铭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位于今济南市贡院墙根街北首 ,今大明湖景区老山东省图书馆西邻)。求学期间,他接触到《新青年》等新文学作品,开始真正接触新思想新文化,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第一中学成立了学生自治会,组织领导全校的学生运动。他积极参与,响应五四号召。活动中,他结识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王尽美等一批爱国志士,他们经常去革命党人王乐平创办的齐鲁书社读书学习,接受新文化、新思潮。1920年夏秋,王尽美、邓恩铭秘密成立康米尼斯特(英文共产主义译音)学会。11月,他们又成立了励新学会,组织会员和进步青年学习研究马克思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革命理论。邓恩铭逐渐成为了一名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从此,他将青春与生命全部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之一——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7月,23岁的王尽美、20岁的邓恩铭两名年轻人远赴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邓恩铭是13名代表中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会议召开时,代表人手得到一本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会后,王尽美、邓恩铭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浅说》《工钱劳动和价值》等书籍带回济南。同年9月,他们在济南贡院墙根街山东教育学会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邓恩铭还是中共“二大”、“五大”代表。1922年,中国共产党派代表远赴苏联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邓恩铭是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
邓恩铭还是青岛党的事业开拓者。1923年,邓恩铭受党委派去青岛开展工作,筹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岛支部,这是青岛第一个共产党组织。1925年2月8日,他组织领导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成立了胶济铁路总工会。1925年4~5月,又组织领导了青岛纱厂工人大罢工。他在青岛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极大恐慌,将其抓捕驱逐出青岛。1926年6月,他秘密回青岛,担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主持市委工作。就在他组织第二次罢工时,国民党政府将他第二次逮捕。不久,党组织将其营救出狱。
1927 年,邓恩铭参与了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并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介绍山东工农运动。同年8月,邓恩铭任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
大革命失败后,邓恩铭辗转山东各地青岛和济南之间,领导党组织开展斗争。
1929年1月19日,因叛徒告密,山东省委机关遭破坏,邓恩铭在济南被捕。1931年4月5日凌晨6时,邓恩铭、刘谦初等20多名同志被枪杀于济南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今山东省委党校西校区院内)。就义前,他给母亲写下了《诀别》诗,即雕刻在红船广场塑像汉白玉基座上那首诗。他把短暂却最绚烂的一段人生留给了山东,留给了济南。
2009年9月14日,邓恩铭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邓恩铭在山东各地进行革命活动,如今,济南、青岛等地保留着多处与王尽美、邓恩铭有关的革命文物遗址。济南做为他学习、工作、就义之地,文物遗址较多,如“中共山东省委秘书处旧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成立会址”、“津浦铁路济南大槐树机厂工会旧址”等。这些文物遗址都被列入了《济南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邓恩铭的母校,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今位于二环东路999号),校园内建有邓恩铭广场。广场上有邓恩铭塑像,背景为9块主题雕塑,分别为:心忧民众水家娃、立志报国出乡关、五四大潮显峥嵘、共产主义信仰坚、出席一大开天地、领导工运播火种、革命危难挑重担、狱中斗争志不屈、烈士精神万古传,生动形象地诠释了邓恩铭革命的一生。
在济南市五龙潭公园西南角,有一幢砖木结构青砖灰瓦二层小楼。这里是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旧址,也是中共山东省委机关第一个办公地点。旧址原是东流水街111号,1987年建五龙潭公园,拆除东流水街,旧址划入公园内。这是迄今为止济南市保存最为完好的大革命时期革命活动原址。
1921年7月,王尽美、邓恩铭参加完中共一大返回济南,选择这里作为济南党组织的秘密办公地点。直到1927年5月,山东省委领导机关遭破坏前,这栋小楼先后作为中共济南独立组、济南地方支部、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及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的秘书处,是早期山东党组织活动的核心地点。
邓恩铭、王尽美经常在这里工作。可以说,这栋小楼是山东党组织梦想启航的地方。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从这里燎原整个齐鲁大地。这栋小楼是“山东革命运动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是山东党的“红船”。
小楼北侧有广场,广场北侧伫立着王尽美手握《晨钟报》、邓恩铭手握《共产党宣言》的雕像,雕像上面镌刻着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同志1961年途径济南时,怀念同为中共一大代表的王尽美、邓恩铭写下的一首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今山东省委党校西校区院内,邓恩铭等20多名烈士英勇就义的地方,建有四五党性教育基地。 基地主要由“四五”烈士事迹展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室、党性教育主题教室、多媒体演播室、红色书社等组成。
附近的槐荫广场东北角,有一座青松翠柏环绕的“四五”烈士纪念碑。该碑是为纪念1931年4月5日在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的邓恩铭、刘谦初等22位先烈而建。纪念碑由3块长方体大理石组成,镶嵌反映烈士当年英勇就义的铜雕,刻有王震、梁步庭的题词及22位烈士的主要生平事迹。2002年4月,四五烈士纪念碑由共青团山东省委公布为山东省青少年道德教育实践基地。
邓恩铭到济南时年仅16岁,牺牲时也不过30岁。如此年轻,却胸有大志,心怀天下,在国家风雨如晦之际,毅然决然踏上了最危险的道路——为中国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邓恩铭投身革命后,曾赋词明志:“长期浪迹在他方,决心肠,不还乡。为国为民,永朝永夕忙。要把时潮流好转,大改造,指新航。”真可谓是非常之人,在腥风血雨之地,立名垂不朽之功,享千秋万代之荣光。
“后继频频慰九泉”,可以告慰先烈的是,中国革命历经艰难曲折,革命者前仆后继,他们开创的伟大事业从胜利一步步走向胜利,经过一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他和同志们创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如今的中国日益强盛。烈士的丰功伟绩,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后人,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前行,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续写更华美的历史篇章。
走出烈士故居,笔者心意难平,不由想起从小就熟练背诵的毛主席语录:“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作者简介:
王军,山东济南人,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家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济南日报》《人民文学》《齐鲁晚报》《生活日报》《济南时报》《春秋》《济南史志》《济南文史》《齐鲁新视听》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