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南昌起义,力挽狂澜
——与边塞唐诗融合,记载代代将士守卫边关,镶嵌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之中
作者:孙毅
正当大暑节令,强烈炽热的阳光,照射着一片波涌起伏的关中大地!
“八一”建军节前夕,西安军事院校热心唐诗研究的6位文职教员与我结伴同行,专程到——长安区浐河白鹿原,紧西边的风凉原,也就是如今的八里原,竭拜参观——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风凉原诗歌艺术馆!

每一方水土,总是有自已独特的风物,以此显示出与其他地方的不同。
尤其这6位来自西安军事院校的文职教官,听说我带大家采风寻访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创作地,血性的军人品格,顿时显露出来。往往是因着一个人,或者一个物,内心有了依赖的渴望,像是寻访故旧。大家要求能多呆一天,住下来,召开个迎“八一”建军节,融合边塞唐诗的小型笔会。这样,使我们一行7人,如同亲临边关,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岑参等邂逅。仿佛看到他们鼓瑟吹笙,车马出行,告别盛唐长安的庄重;倾听他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舍身报国,标榜风骨的誓言!
边塞诗人用笔触,写下血色史诗,对抗千年的时光,使那些五彩缤纷的边塞不朽的光辉诗篇,在风凉原寂静的展示厅里,让充满爱国情怀的我们,有了一种不虚此行的快乐!
(一)
边塞,有什么词汇,会比这两个字,具有更深厚的涵义;有什么词汇,会比这两个字,更能使人引发悠长的情怀?
这是一个让人心旌搖荡的地方。我们走进王昌龄风凉原诗歌艺术馆,迎面看到由长安唐诗之旅组委会主任、著名唐诗研究作家王渊平先生,手书——“家传千里奔河海,风凉万籁贯古今”的对联,深刻地烙印在同访的军人心间!
接近中午时分,太阳掛在天上,好像掛在我们的胸口,相当闷热。当看到王昌龄的《风凉原上作》中写道:“阴岺宿云归,烟雾湿松柏。风淒日初晓,下岭望川泽……”的诗句,如同在热烘烘的空气中,抖下阵阵清风。
此刻,我们站在风凉原上,远望夏日秦岭,苍翠如滴,林莽溢彩,苍山、翠谷、青峰。瞧,我正驾驶着风涛,邀游在不染风尘,不沾俗气的唐诗仙界之中!
一种真实里的虚幻,让我牵绕许多时日。过了“大暑”中伏,节气就进入秋天。但是,夏天里还有一个现代的重要节日没有写到——“八一”建军节。如何与边塞唐诗融合,走进大众的视野?这次风凉原的唐代边塞诗歌采风的聚会,给了我们更加完美地诠释!
到了傍晚时分,我们驱车来到终南山下的竹林民宿村,安顿住下。
在落日余辉的朦胧里,竹林蓬雀的喧嚣声中,我们围坐在石板桌前,畅所欲言,围绕着此行的主题,恳谈“八一”建军节的畅想。

那是一个酷暑的夏季,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南昌,领导了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八一”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革命队伍的开始。直到1933年7月,毛泽东主持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作出决定,确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
时光定格在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预见全国胜利即将到来。毛泽提出:军旗要有“八一”字样,表示南昌起义的历史节日,还要有五角星!
在中央领导决策,设计军微、军旗方案时,周恩来副主席强调:军旗要用革命的颜色——红色作主体,字和五角星要用黄色。经过多次讨论,最终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面“八一”军旗,就这样诞生了!
一个1921年成立,最初只有50多人的政党,28年后竞然夺取了全国政权!一支1927年建军,后来只剩下800人的队伍,22年后竞然百万雄师过大江!他们浴血征战,纵横天下,英勇顽强,前仆后继,以自己坚定的信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命运,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洗礼!
在终南山下的这座竹林民宿,我感受颇深。园子里栽种了一片竹林。它太独特了,它似乎跟万千植物都难以联宗,婉约自重,风姿卓群,不肯随大流,大胆亮出竹魂的风格!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如此。古代也罢,今天也罢,没有军魂,何有国魂!
(二)
我喜欢晨光下的竹园。清晨在终南山下的民宿竹园散步,我看到幽幽沉寂的山坡下,顶着一层露珠的修竹,纹丝不动,那婆娑清癯的倩影,柔弱纤纤的一身净绿,渐渐抚平了我,暑季中伏,那热燥浮动的心,趋于清凉与宁静!
在竹林“高节”、“聪慧”兼通的自然氛围下,我们又开始了一天边塞唐诗的研讨。
边塞诗,顾名思义,就是以古代边关为题材的军旅诗歌。它充盈着慷概雄浑,大气豪迈的诗词风范。那浩瀚辽阔,大漠苍凉的边关风光,历来为人们所钟爱。
我国现存的古代边塞诗歌,在唐朝以前的一千多年里,留存至今,还不足200余首。而一部《全唐诗》收录唐代边塞军旅的诗歌,达到2000多首,唐代可以说进入边塞诗歌发展全盛的黄金时代!

王昌龄(字少伯),是京兆万年(今属陕西西安)人,他为人个性豪放,不枸小节,先后两次遭遇贬谪。后来在安史之乱中,不幸被权贵所害,离世大约才六十多岁。
在盛唐时期,王昌龄的诗名可与孟浩然、李白、王之涣等人比肩,人称“七绝圣手”!
大约开元十二年(724年),王昌龄告别他久居的风凉原,踏上西行出塞的征程。他把边塞诗歌的创作背景,安置在青海湖至玉门关,这条相距千里的边关大漠,意境开阔,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他在边塞诗歌的创作方面,刻意选取边塞特有的景物风光。如烽火城、百史楼、琵琶、关山、孤城、楼兰、大漠、胡瓶等等,这些王昌龄笔下的“调色板”,立马让人读后·在脑海里,联想到一幅幅广袤苍茫的边塞场景!

王昌龄的边塞诗歌代表作《从军行》一共七首,就有“烽火城西北尺楼”、还有“琵琶起舞换新声”、“孤城遥望玉门关”、“不破楼兰终不还”。虽然金甲破碎,但是将士们誓死戍守边关, 征战沙场的英雄情怀,永远不会衰退!而这,恐怕才是王昌龄《从军行》一系列盛唐边塞诗歌,彰显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三)
修竹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弹性与刚性,同样是力量的体现。面对狂风袭来,刚柔相剂,亦韧亦坚,只要竹子不被拦腰折断,它依旧会再挺立起来,与所有植物一起,奋力搏击命运的磨难。这分明应照了,王昌龄边塞诗歌那万般坚韧的风骨!
《出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是王昌龄边塞诗中,最负盛名的诗篇,被誉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是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就是要谱成乐章,广泛在民间传唱。为了入谱传唱,诗中往往要用一些常见惯用的词语。
王昌龄的《出塞》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就是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正是边塞乐府诗里最常见的词语。然而,王昌龄运用得非常新鲜而奇妙。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前,增加了“秦”和“汉”限定词。那为什么描写唐朝的边塞,开篇就要提到秦汉呢?更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多少将士在边关,仰望明月!这明月不仅照耀着他们,也照耀着秦汉的戍卒。明月和边关,见证过多少惨烈的厮杀,引起人们无限的沉思。
第二句写道:“万里长征人未还”。明月之下,边关上的无数士卒,哪一个不是离家万里,无法回还?他们已经化作边关的黄沙,再也不能回到思念的故乡了。
诗人随即笔锋以转,以委婉、深沉的笔调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这里,借用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曾驻军右北平(今河北平泉县),匈奴听说,称之为汉家“飞将军”,不敢侵犯右北平地界。诗人用这个典故,含蓄地表达,以卫青和李广能征善战的杰出将军还在,就一定不会让胡人的战马,踏过阴山半步!如果朝廷能选拔出更有作为的将领,如果将领不再尸位素餐,那该多好!
一首七言绝句,写尽千年历史,万里烽烟,正是盛唐苍凉、悲壮、雄健的边塞气派,家国情怀!王昌龄的一生平凡而不幸,但他所写的边塞诗歌,清刚俊秀,成为流传古今的名篇佳作!
风凉原,承载了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边塞诗歌,多少岁月沧桑;见证过几许悲喜哀乐。千年过后,一点也不华丽炫耀,仍然质朴椁厚,却安放着风云际会,河汉浩缈!风凉原的唐诗书卷与烟火气息,都将渐行渐远,但人生的卷卷长诗,却辉煌的在向远方铺展,留恋或珍藏,风凉原总是在深情地守护!
作者简介:
孙毅:陕西武功人,本科学历,正教授编审。从事党的新闻理论出版事业资深专家,曾任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