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和平强音的时代诗章 江 河
田彬的《和平与命运交响》宛如一首激昂且深沉的乐章,在时代的宏大背景下,以诗意的语言奏响了对和平的珍视、对自身文化底气的自信以及对世界命运的深刻关切,具有多方面突出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诗开篇便将视角投向悠久的历史长河,“长城的砖石垒着千年的月光,丝绸之路的驼铃摇落晨霜,我们的衣襟沾着万年的草香”,通过长城、丝绸之路这些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勾勒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华夏大地历经千年风雨的沧桑感,更暗示着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精神力量。“从不用刀枪去丈量远方”一句,彰显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并非依靠武力征伐来拓展影响力,而是以和平、包容的姿态与世界相处,这种历史文化的传承成为当下珍视和平的坚实底气。
面对外界“太软弱,不能退让”的质疑,诗人以坚定的笔触回应“怎懂得五千年窑火淬炼的刚强,孔子的教诲早已刻进我们的脊梁”。这里“五千年窑火”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历史磨砺中形成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孔子的教诲”则代表着儒家文化中“和为贵”“仁者爱人”等和平、友善的思想理念。这种刚柔并济的表达,既驳斥了外界的无端指责,又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看似“软弱”实则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与文化自信的特质,表明我们坚守和平并非懦弱,而是源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与坚守。
诗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乌克兰撕裂的朝阳,巴勒斯坦妇女儿童死亡的绝唱”这些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与“我们的炊烟正绕着祥和的楼房生长,窗台上的花朵正向和平鸽摇晃”中我国和平安宁的生活画面进行鲜明对照。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战争的残酷无情。通过对比,诗人进一步强调了我国珍惜和平、守护和平的重要性,使和平的主题更加深入人心,引发读者对和平价值的深度思考。
“用握手代替枪响,让每个清晨都能看见,母亲笑着把热粥端进橱房”,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表达,将抽象的和平理念具象化为日常生活中温馨、平和的场景。“握手代替枪响”直观地表达了以和平谈判、友好交流解决争端的理念;“母亲笑着把热粥端进橱房”则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与人间温情的画面,象征着和平环境下家庭的幸福与安宁。这种表达方式使和平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口号,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传递出诗人对和平美好愿景的深切期盼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田彬的《和平与命运交响》是一首思想深刻、情感真挚、艺术表现力强的佳作。它以历史文化为根基,以对比映照为手段,以形象表达为载体,奏响了一曲对和平的赞美诗,在当今世界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2025.7.30于海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