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当代教育思想家及实践家孟国泰的话语如熠熠星辰,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他提出的“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让不同的人共建一个大同世界”的理念,深刻而宏大,为教育勾勒出一幅多元共生、和谐美好的蓝图。而“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和谐共生”更是点明了教育的核心追求,即实现“与自己生命的和谐,与他人生命的和谐,与天地万物生命的和谐。”(孟国泰语)
与己和:自我觉醒的生命修行
“因己自教:自己因自己,自己教自己,自己育自己,自己管自己,自己评自己。”孟国泰先生的这句宣言,揭示了教育的起点。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是“人世间的唯一”,这种强烈的自我认知通过其创作的《自主歌》得到升华:“自己命运自安排,自己快乐做自己,自己开辟新天地。”他用充满禅意的语言告诉我们:“何必阿弥陀佛,只要雍容大度,自己就是活佛。何必三叩九拜,只要慈悲在怀,自己就是如来。何必隔断尘缘,只要生活灵便,自己就是神仙。”这种将教育哲学与生命智慧融会贯通的表述,体现了其“新教育是心教育”的核心主张。
孟国泰先生深刻指出人格的双重性:“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勇敢(自信、勤奋……)的自己,一个懦弱(自卑、懒惰……)的自己。”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勇敢的自己战胜懦弱的自己”的过程。这两者之间的较量,决定着我们能否成为最好的自己。当勇敢的自己战胜懦弱的自己,我们便实现了自我超越,向着“胸怀大梦,饱含大爱,展示大智,担当大任,走向大和”(孟国泰语)的境界迈进。这种“自育、自学、自创、自评”的核心理念,构成了其“三标课堂”的理论基础。自我和谐,是成就个人梦想的基石,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与人和:主体间性的教育革命
人是社会性动物,与他人的和谐相处至关重要。孟国泰先生形象地比喻道:“父母是一撇,我就是一捺,我与父母互支撑,家庭和睦万事兴。老师是一撇,我就是一捺,我与老师互支撑,教学相长奔前程。朋友是一撇,我就是一捺,我与朋友互支撑,患难之处见真情。祖国是一撇,我就是一捺,我与祖国互支撑,国泰民安享兴盛。”这种相互支撑的关系,构成了社会和谐的基石。
他提出“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的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单向的知识传授模式。他强调:“不是你优秀了才去教别人,而是教了别人你会更优秀。”这种理念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本质规律。在其教育实践中,这种理念转化为“教学相长奔前程”的具体方法,使师生关系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滋养。孟国泰先生特别指出:“真正的和谐是个性与个性的对话,真正的强大是个性与个性的相加。”这种对差异性的尊重,与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精髓一脉相承。他认为教育应该“勿操纵,宜尊重;勿洗脑,宜引导”,最终实现“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的个性化教育目标。当我们尊重并欣赏他人的个性,在交流与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社会将充满温暖与活力。
与万物和:天人合一的教育境界
“向天地万物学习,拜天地万物为师。”孟国泰先生的呼吁,展现了他教育思想的生态维度。他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创造性地转化为现代教育语言,提出“接受天地万物的滋养,成为天地万物的精灵”的生态教育观。他用“天和日月明,地和五谷生,人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来说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更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孟国泰先生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的全面和谐。这种境界不仅是教育的目标,更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状态。他指出,我们应学会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尊重自然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当我们以谦卑的心态向自然学习,便能感受到生命的奇妙与美好,领悟到教育的真谛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孟国泰先生的教育思想体系,从“个体出发”,却最终指向“共建大同世界”的集体理想。他的“三和”理念——与己和、与人和、与天地和,构成了环环相扣的生命教育链,为破解当前教育困境提供了哲学指引和实践路径。正如他所言:“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追求。在追求与自己、他人以及天地万物生命和谐的道路上,我们应不断探索、实践,让教育成为促进个体成长、社会和谐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让我们怀揣着对和谐教育的美好憧憬,踏上这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征程,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孟国泰先生的教育思想,如同一座灯塔,为我们指引了教育的方向。在追求与自己、他人以及天地万物生命和谐的道路上,我们应不断探索、实践,让教育成为促进个体成长、社会和谐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让我们怀揣着对和谐教育的美好憧憬,踏上这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征程,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界。
作者:青力、阿鹰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