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岁月中的兄弟情
——周逸群与陈赓、卢冬生的交往
赵志超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8周年!
谨以此文献给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牺牲的先烈们!
周逸群烈士陈列馆(赵志超摄于铜仁)
一
七月中旬,我带着家人前往誉为“凉都”的贵州六盘水避暑,途经铜仁时,特意去游了中南门古街。夏日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古老的牌坊上,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小巷古色古香,青苔上还氤氲着雨后的湿气。熏风吹拂,周逸群列士陈列馆的红灯笼轻轻摇曳,馆内泛黄的照片中,那位身着青衿、面容刚毅的青年,身姿笔挺,目光如炬。
当讲解员说到周逸群与贺龙创建湘鄂西苏区的往事时,让我感到好奇的是,周逸群竟与湘潭的两位红军骁将有着传奇般的交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忽然想起多年前在湘乡龙洞陈赓故居和湘潭县云湖桥卢冬生故居见到的几张照片,一张是陈赓与卢冬生在延安时的合影,另一张是卢冬生与贺龙等在湘鄂西苏区的合影,还有一张是卢冬生戴眼镜的戎装照;令人遗憾的是,唯独没有见到陈赓、卢冬生、周逸群三人的合影。我多么希望能找到这么一张照片:周逸群居中,左边是拄着拐杖的陈赓,右边站着一脸憨厚的卢冬生。这三位来自不同地域的革命者,因南昌起义的硝烟结缘,在生死考验中结下的情谊,恰如黔东的山峦与湘中的稻田,虽相隔千里,却在历史的河床里交汇成河。
其实,早在七年前的2018年8月,我曾来过铜仁,在当地宗亲的陪同下,参观了周逸群烈士故居及其生平陈列馆,当时还写了一首七律:
少年负笈志如钢,东渡扶桑慨以慷。
投笔从戒兴北伐,舍家为国战沙场。
洪湖浪里雄才展,湘鄂边区赤帜扬。
赤胆忠心堪式范,峨峨木屋耀乡邦。


周逸群烈士(1896—1931)
周逸群(1896—1931),字立凤,祖籍湖北省蒲圻县,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市(原铜仁县城关镇)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他是人民军队早期缔造者之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红军重要的创建者,也是贺龙的入党介绍人。少年周逸群,因为父母早逝,遂由族叔抚养长大。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早年留学日本,在庆应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期间,积极参与爱国活动,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进步报刊,逐渐确立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1924年,他毅然回国,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从此踏上了革命征程,成为周恩来领导下从事青年学生宣传组织工作的得力助手。可惜的是,1931年5月,周逸群在湖南岳阳贾家凉亭附近遭到国民党军队伏击而英勇牺牲,时年35岁。
2009年9月14日,周逸群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二
往事如烟,时光回到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深秋。
秋风萧瑟,香港码头一片白色恐怖。17岁的卢冬生,背着身负重伤的陈赓躲进公共厕所。此时,他绝不会想到这场狼狈的逃亡,会成为他与陈赓、周逸群三人革命情谊的新起点。
卢冬生,1908年4月16日出生于湘潭县七都一甲(今云湖桥镇新联村史家坳)一个贫苦佃农家庭。7岁时,他被外婆领到湘乡县柳树铺,给陈家放牛。陈家二少爷陈赓比他大5岁,把他当亲弟弟看待,两人结下深厚情谊。1916年,陈赓投军。九年后,卢冬生也加入湘军唐生智的部队,时为在1925年。次年,两人都参加了北伐战争,命运再次将他们连在一起。当时已是共产党员的陈赓,正担任北伐军第二方面军特务营营长,他将卢冬生招入营部当护兵,卢冬生也由此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27年8月南昌起义,卢冬生随陈赓负责政治保卫工作,在会昌战斗中,陈赓左腿中弹,腿骨被打断,卢冬生不顾生死,背着他撤离火线,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对战友的忠诚。
卢冬生烈士(1908—1945)
厕所瓷砖上的霉斑映着月光,陈赓左腿的绷带渗出殷红的鲜血,他却突然指着街对面的西餐馆笑出声来:“冬生,去叫份牛排,咱也尝尝洋人的滋味。”放牛娃出身的卢冬生,当真摸出怀里仅剩的3块光洋,把服务员领到厕所门口,结果被骂作“小赤佬”。厕所里却传出陈赓的哈哈大笑,笑声穿透了白色恐怖的阴霾,让蜷缩在角落的卢冬生忽然明白:革命不仅有枪林弹雨,更有在绝境中保持的乐观与依然挺直的脊梁。
北伐时的陈赓
陈赓天生是个乐天派,人到哪里,哪里都能听到他的笑声。陈赓,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出生于湘乡龙洞羊吉安(今龙洞镇泉湖村)一个将门之家,祖父陈翼琼,湘军将领,授武显将军。1922年,陈赓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职,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7年南昌起义时,他在贺龙第二十军第三师任营长,与周逸群并肩作战。会昌战斗负伤后,他在卢冬生护送下辗转香港、上海,后来进入中央特科,在隐蔽战线上为党立下赫赫战功。
三
此时的周逸群,正在广东汕头码头的货轮上与搜捕共产党人的军警周旋。这位来自贵州铜仁的留日学生,三个月前还是南昌起义军第三师的师长,此刻却裹着破席子藏在货仓角落。当陈赓由卢冬生背着来到码头走进货舱时,周逸群正借着昏暗的灯光在悄悄研究海图,却被陈赓一眼瞥见。
陈赓不动声色地躺下来,在用报纸遮着脸,调侃道:“报纸上说周逸群已经被抓了。”周逸群一听,猛地掀席而起,方看清是断腿的陈赓,又气又好笑,一拳砸在他的伤腿边:“原来是你这个鬼啊!你这要命的幽默感!”
战争年代的陈赓,总是笑嘻嘻,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两人的笑声惊动了巡逻兵,机灵的卢冬生赶紧用船板挡住舱门,三人在货仓的阴影里压低声音交流,却把彼此的心跳听得格外清晰。
这段亡命天涯的旅程,藏着最动人的革命本色。周逸群出身书香门第,留日期间读的是政治经济学,此刻却能像船工一样蜷在煤堆里啃硬饼;陈赓是湘军将门之后,黄埔一期高材生,断腿后却能在厕所里笑谈生死;卢冬生这个出身贫苦的放牛娃,连自己名字都写不规整,却能用身体护住战友的伤口。
在香港到上海的货轮上,周逸群低声给卢冬生讲《共产党宣言》,陈赓在一旁用树枝在煤渣上画作战地图,卢冬生则默默把仅有的棉被让给两位兄长——他们的出身、学识天差地别,却在回沪“找党”的信念里成了骨肉相连的兄弟。
四
1927年12月,上海辣斐德路,陈赓在卢冬生的陪伴下,正在牛惠霖医院养伤。周逸群带着中央的密令找上门来。病房里的煤油灯,映着三人的脸,周逸群摊开地图,湘鄂西的山脉被红铅笔圈出:“中央决定派我和贺龙同志回湘西,你俩谁跟我走?”陈赓心领神会,拍着卢冬生的肩膀道:“冬生这小子在会昌能背着我滚下山,到了湘西准是把好手!”此时,陈赓的伤势需要休养一段时间,他不忍因自己耽误卢冬生的发展,且贺龙、周逸群回湘鄂西需要精干人员陪同。卢冬生攥紧衣角,喃喃自语:“我听陈大哥的,听周师长的。”欣然接下了护送的重任。
这番对话的背后,是三人早已磨合出的默契。周逸群深知,陈赓的军事才能适合留在中央特科搞情报,而卢冬生的忠诚勇猛,正是开辟苏区最需要的品质。在武汉时,他就注意到这个总跟在陈赓身后的年轻人:部队急行军时,别人甩下伤员跑路,卢冬生却背着病号走了30里;分发粮食时,他总把自己的那份匀给俘虏兵。这种“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特质,恰是乱世中最可靠的革命底色。
出发前夜,周逸群把自己的怀表送给卢冬生:“到了湘西,看时间也看人心。”这块刻着“铜仁周”的银表,后来成了卢冬生在湘鄂西打游击的信物。
卢冬生握别东家“二少爷”,踏上了新的征途。两人约好日后定要再相见。陈赓虽与周逸群、卢冬生暂时分开,但他们的革命情谊从未断过。
当卢冬生带着六枚铜板从桑植深山徒步回到上海寻找党中央时,正是靠着怀表盖里夹着的周逸群手信,才被中央机关认出。而陈赓留在上海期间,总在深夜对着地图上的湘鄂西叹气,他知道,周逸群的文韬与卢冬生的武略,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正经受着血与火的考验。
五
1928年初,武汉的冬天格外寒冷,阴霾笼罩着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长江边,一艘不起眼的小火轮缓缓靠岸,周逸群、贺龙、卢冬生等七人,肩负着党中央开辟湘鄂边区武装斗争的使命,在夜色掩护下登上轮船。他们带着一本《共产党宣言》和两支手枪,那是革命的火种,也是信仰的寄托。
在革命的浪潮中,周逸群历经洗礼,淬炼成钢。早在1926年北伐战争时,他与贺龙相遇,当时贺龙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一眼就相中了周逸群这个人才,恳请他留下改造部队。周逸群请示党组织后得到应允,他和贺龙促膝长谈,分析国内外形势,阐述革命前景,令贺龙大为赞赏。在他的努力下,部队里党和革命的影响日益扩大,后来这支部队发展成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周逸群担任军政治部主任。1927年南昌起义,周逸群协助贺龙、刘伯承制定计划,亲临火线指挥,见证了革命的熊熊烈火在这片土地上燃烧。
小火轮在江面上颠簸前行,卢冬生站在船头,警惕地望着四周,寒冷的江风吹来,刮在脸上,他却浑然不觉。周逸群和贺龙在船舱里低声交谈,讨论着即将开展的武装斗争计划。卢冬生偶尔回头,听着他们坚定的话语,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对未来的战斗充满期待。
船到湖北监利,周逸群、贺龙一行与贺锦斋领导的部队会合。此时的荆江两岸,国民党正规军和反动武装肆虐,白色恐怖笼罩大地。周逸群、贺龙召开会议,决定集中武装力量,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五军,坚决反击敌人。卢冬生跟随部队冲锋陷阵,在一次次战斗中,他与周逸群、贺龙的配合愈发默契。周逸群总是身先士卒,战斗间隙还不忘鼓舞士兵士气,他的乐观和坚定感染着每一个指战员。
2025年7月12日,作者在贵州铜仁周逸群烈士陈列馆留影。
一次,在攻打反动武装据点的战斗中,敌人火力凶猛,部队进攻受阻。卢冬生心急如焚,主动请缨带领突击队冲锋。周逸群看着他坚毅的眼神,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冬生,小心点,我们等你胜利的消息!”卢冬生点点头,带着队员们如猛虎般冲向敌人。在枪林弹雨中,他灵活穿梭,带领队员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为战斗的胜利立下头功。
战斗结束后,周逸群紧紧握住他的手,眼中满是赞许:“好样的,冬生!有你这样的战士,我们的革命事业何愁不成!”
六
1928年春节来临,湖北荆江观音洲渡口,正月的鞭炮声中,伴随着卢冬生那记果断的枪响,彻底让周逸群看清了这个年轻人的血性。当时二十多个团丁举着鸟铳拦船,贺龙使了个眼色,卢冬生抬手一枪打落团丁头目帽上的红缨。“这一枪打得好!”周逸群后来在给中央的报告里特意写道,“冬生同志虽未读过军校,却有临机决断的将才。”这一枪不仅缴获了十几支枪,更让贺龙的队伍在湘鄂西站稳了脚跟。
卢冬生(后排右一)红二方面军将领贺龙(前排右一)等合影。
同年2月中旬,攻打监利失利后,部队退回石首。周逸群、贺龙经过商议,决定前往湘鄂边地区,“依山建军,再向平原发展”。他们将现有武装留在鄂西继续游击,只带着贺锦斋、卢冬生等10余人踏上前往湘西的艰难旅程。一路上,他们过江穿湖,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靠着坚定的信念和彼此的支持,终于到达湘鄂边桑植县洪家关——贺龙的家乡。
在洪家关,周逸群和贺龙着手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武装。卢冬生积极参与其中,他深入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帮助百姓解决生活困难。周逸群看着卢冬生忙碌的身影,欣慰地对贺龙说:“冬生这孩子,成长得真快,将来必成大器!”贺龙笑着点头:“是啊,他是咱们的好苗子,跟着我们,也吃了不少苦。”
在开辟苏区的斗争中,三人的互补愈发明显。周逸群起草文告时,总让卢冬生先念给农民听,“听不懂的字就换掉”;卢冬生带兵伏击地主武装前,会请周逸群分析地形背后的民心向背。
1930年,收编甘占元匪部时,周逸群定下“鸿门宴”计策,卢冬生带着警卫员按住匪首的瞬间,忽然想起在汕头货仓里周逸群教给他的擒拿术——原来那些看似琐碎的教导,早已在生死关头变成克敌制胜的“法宝”。
远在上海的陈赓,始终牵挂着湘鄂西的战友。1931年,他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转战鄂豫皖苏区,曾寄信给周逸群,特意问起卢冬生:“那小子还那么老实?”周逸群回信说:“冬生现在能独立指挥一个师了,就是还保留着老习惯,总把伤员的绑腿自己背着。”
然而,这封信最终没能送到陈赓手中。
1931年5月,周逸群在湘北岳阳贾家凉亭附近遭到国民党军队伏击,为国捐躯,年仅35岁。他牺牲时,怀里还揣着未写完的《湘鄂西斗争总结》。消息传到鄂西苏区,卢冬生悲痛万分,紧握拳头,眼中满是怒火:“周师长,我一定为你报仇!”他把自己关在指挥部三天,第四天走出房门时,腰间多了两把枪——一把是周逸群送的,一把是他自己缴获的。
多年后,当卢冬生在东北战场奋战时,他依然时常想起与周逸群、陈赓一起战斗的日子。那些在烽火中结下的情谊,成为他前进的动力,激励着他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懈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七
站在周逸群烈士陈列馆的玻璃展柜前,看着那支跟随他转战湘鄂西的钢笔,我忽然理解了这些革命者为何能超越地域、出身的差异,摒弃高低贵贱的世俗观念,在烽火中结下生死情谊,情如手足。周逸群的书卷气里藏着贵州山民的坚韧,陈赓的幽默中裹着湘军将领的血性,卢冬生的憨厚则藏着湖湘子弟的刚烈。他们在革命的熔炉里褪去了地域的局限,淬炼成“为信仰而活”的纯粹革命者。他们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之歌,他们的故事和情谊,也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
陈赓大将(1903—1961)
这种超越个人恩怨的革命情谊,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密码。1945年12月14日晚,时任松江军区司令员、哈尔滨卫戍司令员的卢冬生,在哈尔滨街头遭遇苏军士兵抢劫,他下意识掏出的不仅是苏联军官证,更是周逸群教他的“革命者要敢于直面不公”的信念。违纪的苏军士兵害怕事情败露,竟不顾一切地把枪口对准了卢冬生。随着一声凄厉的枪响,卢冬生倒在了血泊中,时年37岁。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将星云集,大授衔在这里举行。当贺龙接过元帅委任状时,目光扫向人群中陈赓大将。看陈赓闷闷不乐,他拍了拍陈赓的肩膀:“陈赓,是不是想老战友了?”陈赓一声叹息,一扫往的风趣,沉默了。贺龙喃喃地道:“要是冬生同志还在,那该多好啊! ”陈赓瞬间眼眶通红,强忍的泪水几乎夺眶而出。
是啊,他们念念不忘的这个放牛娃出身的红军猛将,是陈赓的生死兄弟、贺龙的头号爱将,却在十年前血洒松花江,“出师未捷身先死”,令人扼腕长叹。而周逸群留在铜仁老家的那本《共产党宣言》,扉页上“为民众争人格”的批注,早已化作湘黔大地上的袅袅炊烟。
此时的陈赓,特意在将官礼服口袋里揣着二人的照片,这位把名利看得十淡薄的将军,也许在想,倘若两位战友还活着的话,授衔典礼上,这两颗将星本应光芒万丈,和他一样同享荣光。
“革命成功共返乡”,是对卢冬生这位放牛娃兄弟的承诺。而今,他只能独自去兑现这个诺言了。
卢冬生侄孙卢乾和(原总参某研究所正师职干部,授大校军衔)在哈尔滨卢冬生烈士墓边留影。
离开周逸群烈士陈列馆时,夕阳正穿过中南门古街的飞檐,洒向大地。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上,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笑着跑过,他们胸前的红领巾在风中飘动。我忽然想起卢冬生侄孙卢乾和——也是一位革命军人说过的话:“伯爷爷牺牲时没留下什么遗物,只剩下两张照片,但我们知道,这是十分宝贵的。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长久!”或许,这就是我书写三位志士生死之交和革命友谊的意义。在历史的褶皱里,那些关于信仰、勇气与情谊的故事,将永远在滋养着后来者的心灵。
2025年7月31日于莲城耘斋
2025年7月12日,作者在贵州铜仁中南门古街留影。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曾任湘潭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副主任,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