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吕建德题《破界》
吕建德,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资深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国家民族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济宁市孔孟书画院书记、院长。书作多次入选全国大展并获奖。出版《吕建德书法》,《吕建德小楷墨迹》,《吕建德书法艺术辑录》等专著多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山东美术馆、韩国首尔,等地举办个人书展多次。1989年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录制《乐韵墨魂一一吕建德书、乐艺术》播出后引起轰动。国家字库收录"吕建德行楷","吕建德魏碑"两种书体向全球推介并广泛应用。先生为省内外题写的大量牌匾尽显中国书法之正大气象而广受欢迎。2020年济宁市档案馆建立“家风文脉 儒韵人生一一吕建德书法艺术陈列馆”。2023年建立山东德胜美术馆一一吕建德书法艺术空间。2025年7月在家乡曹县建立"吕建德书法收藏馆"。先生的学书感言:书中有天地,万物自然生。我书写我意,人书合一统。只向古人求,不与时人争。留得真善美,正大光明行。
我与竹子的情缘
我自幼喜竹。每逢见到生长的竹子,总要凑上前观赏抚摸一番。因而家中常养上盆竹子,以求赏阅和精神之需求。我喜好竹子的形状和颜色,更赏识竹子高洁正直不畏风霜的品质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气节。
也许是缘分,我六岁习书法,十二岁学笛子。笔杆和笛子均由竹子所为。整日里笔不离手,笛不离口,可以说是竹君伴随了我的一生。
正是这种情缘,我亦喜欢画里的竹子。起初喜欢郑板桥等人画竹,后见到今人董寿平先生笔下的竹子,激动不已,有了想抺上几笔的情怀。
“能于同处求不同”,我画竹的特点是用写字的方法,即:以碑入竹。这恰恰印证了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的说法。竹子千姿百态,然“意足不求颜色似”,能抓住竹子的神韵,也就抓到了其灵魂。
兴来写上几笔竹,再以大篇幅题上咏竹的词句,诗竹合壁,交相辉映,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爽气和满足感。
现与大家分享,愿给诸位带来愉悦和平安!
吕建德2024.09.05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