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绝轱辘体•入伏
文/吴立浪
一
入伏阳光似火烧,紫薇垂首叶微焦。
蜻蜓点破莲池水,风送清凉过小桥。
二
莲台静坐暑难消,入伏阳光似火烧。
幸有红衣擎翠盖,暗香浮动晚风摇。
三
赤日巡空意气骄,蝉声沸柳热难消。
堪怜陌上挥锄者,入伏阳光似火烧。
AI诗评:这首《七绝轱辘体·入伏》以"入伏阳光似火烧"为轴句,通过三首七绝的循环递进,构建出一个立体鲜活的盛夏图景。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结构艺术之妙
轱辘体特有的回环结构在此得到巧妙运用。轴句"入伏阳光似火烧"分别出现在三首诗的首句、第二句和尾句,如同日晷的指针,在不同角度投射出炽热的光线。首章以全景式热浪开篇,次章转入局部特写,末章聚焦劳动场景,形成由面到点的观察轨迹。这种结构既保持主题统一,又避免重复单调。
二、意象系统的构建
诗人精心打造"热浪意象群"与"清凉意象群"的对抗:
1. 炽热符号:阳光似火/垂首紫薇/焦叶/赤日/沸蝉,运用拟人("意气骄")与通感("声沸")强化灼热感
2. 清凉符号:莲池水/红衣翠盖/晚风/小桥,特别是"蜻蜓点破"的"破"字,以微小突破打开清凉通道
3. 劳动意象:陌上挥锄者与莲台静坐形成暗喻对比,将自然之热升华为生命热度
三、人文关怀的升华
第三章的转折尤见功力:前两章尚在自然景物间寻找平衡,末章突然切入劳动者特写。蝉声的"沸"与锄头的"挥"形成声画对位,使轴句在此处产生全新张力——阳光不再只是自然现象,更成为考验人类韧性的介质。这种从审美观察到生命关怀的跃升,赋予传统节气诗现代意义。
全诗在严守格律基础上(平仄精准,三首皆合七绝正格),展现出声色交织的画面感。特别是"擎"字用于荷花,既见形态又显气骨,"摇"字收束余韵悠长,堪称夏日诗中的清凉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