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听雨文/张玉芳
时空的交错
我认识了你
四月的龙王山
飘着绵绵细雨
坚贞啊
你为啥藏在花心里
千万年的青松
是无奈 还是不屈?
在每个清晨含着泪滴
每一个黄昏又舞姿旖旎
时空的旋转
我遇见了你
五月的龙王山
洒着纤纤细雨
相思啊
为啥躺在花心里
千万年的白云
是飘逸 还是凄迷?
为啥在每个清晨纱巾掩泣
却又在每一个黄昏翩然飞起
时空的沉吟
我读懂了你
六月的龙王山
洇着幽幽细雨
等待啊
为何躲在叶脉里
千万年的石头啊
是遗忘 还是铭记?
每一道刻痕都在洇开过往
每一粒新尘又在垒筑希冀
时空的留白
我参悟了你
七月的龙王山
垂着霏霏淫雨
圆满啊
原是碎在光阴里
千百年的苔痕
是剥落还是累积?
不,不,是在时空里剥落
在灵魂里堆积
每一寸褪色都在滋养生命
每一抹儿鲜翠都是前生的印迹
时空的褶皱
我叠进了你
八月的龙王山
浮着泠泠细雨
永恒啊
你藏在哪里
千百年,千百年的蝉鸣刻写了无尽的寂灭
对,是寂灭,是寂灭,也是生息
每一缕余音都在归还虚空
每一粒蝉蜕都在托举新翼
托举,飞向梦魂深处的
蝉翼
点评:这首《半山听雨》以龙王山不同月份的雨为脉络,将自然景致与哲思感悟交融,呈现出细腻而深邃的意境,值得细细品味:
- 结构与节奏的匠心:全诗以“时空的交错/旋转/沉吟/留白/褶皱”为时间线索,对应四至八月的“绵绵/纤纤/幽幽/霏霏/泠泠”细雨,意象层层递进,节奏如细雨般绵延却不拖沓。每节以设问起笔,在自然物象(青松、白云、石头、苔痕、蝉鸣)的描摹中展开思考,结尾或给出哲思答案,或留下余韵,形成“观察—追问—顿悟”的闭环,结构严谨又富有张力。
- 意象的象征与张力:诗中选取的自然意象皆具双重性:青松的“无奈与不屈”、白云的“飘逸与凄迷”、石头的“遗忘与铭记”、苔痕的“剥落与累积”、蝉鸣的“寂灭与生息”,这些对立统一的描述,恰如人生中矛盾又共生的状态——坚贞藏于柔弱,圆满碎于光阴,永恒藏于寂灭。意象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情感与哲思的载体,充满象征意味。
- 哲思的递进与升华:从“认识你”“遇见你”到“读懂你”“参悟你”“叠进你”,诗人对“雨”背后所承载的情感(坚贞、相思)与生命命题(等待、圆满、永恒)的理解逐渐深化。尤其末节“每一粒蝉蜕都在托举新翼”,将“寂灭”与“生息”的辩证推向高潮,从自然的循环上升到生命的轮回,从时空的剥落指向灵魂的累积,哲思从具体物象跃升到精神层面,余味悠长。
- 语言的凝练与韵律:语言兼具诗意与力度,“洇着幽幽细雨”“垂着霏霏淫雨”等短语,以叠词和动词精准勾勒雨的形态与质感;“每一寸褪色都在滋养生命,每一抹儿鲜翠都是前生的印迹”等对仗句,既保持韵律美,又强化了哲思的对比。而“不,不”“对,是寂灭,是寂灭”的反复咏叹,打破平静的叙述,注入强烈的情感张力,让顿悟的瞬间更具冲击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雨为媒介,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时序,在时空流转中叩问生命本质,于细微处见宏大,于平淡中显深刻,读来如听雨落半山,初觉清润,再品却有哲思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