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敬佛
憨翁(吉林)
.登临此槛理俗妆,步入斯门是净堂。
无欲无求无愧怍,如来允我免烧香。
《七绝·敬佛》赏析
此作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佛门净地的虔诚与对自我修心的追求。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
1结构分析
首句“登临此槛理俗妆”以动作起笔,“登临”暗示从尘世到佛门的跨越,“理俗妆”既有整理衣冠的实指,也象征褪去世俗杂念,为后文铺垫。
次句“步入斯门是净堂”承接前句,“净堂”点明佛门清净无染的特质,与“俗妆”形成鲜明对比,空间转换中凸显心境变化。
第三句“无欲无求无愧怍”转为内在修行的总结,三个“无”字排比,层层递进,强调超脱外物、问心无愧的精神境界。
末句“如来允我免烧香”以佛的“允免”收束,既打破常规礼佛形式,又暗含“心诚则灵”的禅机,余味悠长。
2.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俗妆”与“净堂”、“无欲求”与“免烧香”形成双重对比,突出尘世与佛门的本质差异。
语言风格:口语化表达(如“憨翁”署名、“理俗妆”)与佛家术语(“净堂”“如来”)自然融合,诙谐中见庄重。
禅理寄托:末句颠覆“烧香礼佛”的表象崇拜,呼应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的顿悟思想,彰显心性为本的修行观。
3. 思想内涵
诗人通过“免烧香”这一反常规举动,传达两层深意:
一“内在超越”:真正的敬佛不在于外在仪式,而是做到“无欲无求无愧怍”,与佛教“破相显性”的智慧相通。
二“平等境界”:“如来允我”暗示修行者与佛的关系并非卑微祈求,而是心灵契合后的自在坦然,暗合“众生皆可成佛”的大乘精神。
4. 改进建议
若求精益求精,可考虑:
一 第二句“是净堂”或可炼字为“即净堂”,以“即”强化顿悟意味;
二“愧怍”一词稍显书面,与全诗通俗风格略异,或可作“无疚悔”。
总结:
此诗以浅白之言载深刻佛理,在解构形式主义的同时,构建起“心净即佛土”的精神向度。憨翁之“憨”,恰是褪尽机巧后的赤诚,与诗旨相得益彰。
范勤。网名憨翁。共和国同龄人,现居长春市。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常以诗词楹联灯谜陶情会友。中华诗词学会、解放军《红叶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