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盛赞工兵十四团优秀退役军人车敏亮同志
人民解放军是座大熔炉,是所大学校。一批批战士在这里摸爬滚打,百炼成钢,成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车敏亮就是这千千万万优秀人才中的一员。
一九八三年,他脱下穿了五年的军装,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培养他,教育他,磨练他的工程兵工兵部队。告别了朝夕相处,同甘共苦,情同手足的战友。响应政府那里来,那里去的号召,回到了生养他,哺育他,令他梦牵魂绕的地方,陕西省潼关县窑上村。那年,他二十四岁。
窑上村当时是窑上大队,三河围绕,六沟纵横,自然环境恶劣,交通运输不便,生产条件落后。面对贫穷的乡亲,极差的生态环境,落后的农业面貌,他陷入沉思,今后,自己的人生路在何方?
做为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军人,他静下心来,做出选择:他要胸怀一颗爱民心,立下了敢教旧貌换新颜的决心,用自己毕生精力建设家乡,带领乡亲战胜落后与贫困,走向美好的明天。
一九八五年,车敏亮当选为窑上村委会主任。面对党支部的信任,面对窑上村群众的期望,他暗下决心,无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都要发挥军人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奋力拼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他抓紧时机,引导群众,抓紧粮食生产,解决温饱问题,并鼓励大家放开手脚,大搞副业,促进村民发展经济。鼓励群众养猪、养牛,种西瓜、种甜瓜、种蔬菜,扩大苹果种植规模,使村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好转。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潼关的黄金生产方兴未艾,又有“大矿大开,小矿小开,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政策,车敏亮伙同他人,上山找矿,开洞挖矿。找到矿源,又各方筹资,到银行贷款,办起了金矿选矿厂。经过一年的经营,就获得了丰厚的利润。短短两三年时间,他就挖到了一生第一桶金,进入窑上村带头致富的行列。
车敏亮有钱了,但他高兴不起来。他想,自己有钱了不算个啥,全体村民都富了,才是自己的愿望。并且敏锐地意识到,只有搞好集体经济,村集体有钱了,才能造福村民,才能改善基础设施,改变落后面貌,帮扶贫困家庭,照顾弱势
群体,构筑和谐社会。
.有了正确的想法,理清了头绪,找准了方向,就要立刻付诸行动。 从部队走出的车敏亮,身上总带着一股子拼劲,闯劲,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沉淀在骨子里的必胜信念,根植于内心的坚强果敢,雕刻在行为上的军人素养,一旦释放,就会迸发出强大的能量。为了发展集体经济,车敏亮排除家庭阻力,把自己价值30万元的黄金选矿厂,以3万元的低价,转让给村集体。在他的感召带动下,当时的村委会副主任姚水旺,也把自己效益不错的选矿厂转让给村集体。
随后,车敏亮又组织村干部,发动村里的有识之士,用集体个人联合入股的方式,入桐峪,上秦岭,开挖金矿,运输矿石,选厂加工,三年为村上挣了200多万元,使村上集体经济迅速壮大,有了“原始积累”。
在此后的十年,窑上村以村为主,带动个体户先后办起了金矿厂,铁矿厂,冶炼厂,机械厂,石料厂,木器厂,砖瓦厂等十多个企业。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广大村民也在黄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各显其能,灵活经营,摆脱贫困,包里有钱,做到了勤劳致富。
车敏亮为了村里的工作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心里想的是集体,胸中装的是村民。他想到窑上村可喜的发展,看到了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高兴地笑了。这就是军人本色,军人胸怀,军人担当。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车敏亮不觉已离开部队多年,但他却一直用军人标准要求自己,用军队风格和作风管理村班子,管理村企业。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奋斗,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生活水平提高,过上了好日子。但是,这些成绩离他心中的目标相去甚远。
车敏亮团结村委会一班人,合理利用资金,领导全体村民,架起方便桥,修通致富路。一举改变了生产、出行“不是爬坡,就是趟河”,运输靠肩挑背驮的原始生产、生活、及出行方式。抓教育修建标准学校,打井修渠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窑上村的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車敏亮心里并不轻松,因为一道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窑上村又叫秦王寨,四面环沟,面积有限。由于人口急增,住房宅基紧张。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各生产队迁出三十多户人家,但没有统一规划,既占用了优质耕地,布局又不合理。现在村民手上有钱,需要宅基建新房的人很多,希望非常迫切。怎么办?只有另选新村址。
为了选择理想的新村址,車敏亮走遍了全村的岭、原、坡、滩,经过深思熟虑,他向村干部宣布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新村址:寨南桐峪河旧河床乱石滩。
旧河床荆棘丛生,乱石遍地,高低不平,到处都有人们采沙挖的大坑。在这里建房,实在是太难了。但是这里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地势开阔,容易规划,荒草遍野却不占耕地。经过会议,村干部一致同意这个新村址。决议形成后,又作了高标准的新村整体规划。庄基、街巷、大道、基础设施、工共设施都高标准设计。修建方式采用地基由村集体施工修建;院落房舍谁住谁建,统筹安排,形式多样。
新村建设开始,车敏亮还保持着在部队当班排长时的拼搏精神,身先士卒,亲赴工地,带领村民披荆斩棘,移石填坑,奋战在建设家乡的战场。两三年便建起了窑上新村,并逐年扩展。与之相配套的小学,幼儿园,村办公楼,商店,卫生室在新村落户。别墅式住宅拔地而起,各式新型民宅鳞次栉比,各类公益设施配套完善,使这个昔日狼套变成了美丽的新家园。实现了宽阔的大道穿村而过,路旁栽培的劲松和女贞四季常绿,郁郁葱葱,各种名贵花木次第开放,一年三季鲜花似锦。重要的是解决了庄基奇缺的燃眉之急,实现了全村家家有庄基,使村民盼望建新居的美梦成真。更了不起的是,为村集体节约了三百多亩宝贵的耕地。当时,渭南报登载了《山村冒出个小都市》的文章,报导了窑上建新村的事迹,在十里八乡传为美谈。窑上新村被人们冠以“秦东明珠”的美誉。
“秦王寨,马趵泉,唐代古迹世代传”。这是窑上村自古就流传着的两句歌谣。和歌谣一起在民间流传的,还有秦王李世民的战马刨神泉的传奇故事。秦王寨马趵泉是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
2007年,随着金矿资源的急速减少,黄金产业链上的各行业经营快速萎缩。窑上村集体经济要持续发展,村民要致富奔小康,就要开始产业转型。
车敏亮经常外出开会学习,了解到全国不少地方开始搞乡村旅游,就和村委会一班人研究决定,利用窑上村现有文物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保护文物,开发景区,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村里资金有限,就采取由村委会筹资牵头,集全村民智民力,逐年投入,不断发展,一边开发,一边营运。把收入的资金再用于景区扩建。在修建景点其间,广大村民自愿捐款达二十多万元。
经过车敏亮和村干部多年的精心打造,一个风光旖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映生辉,集游览、娱乐、餐饮于一身的马趵泉景区,展现在世人面前。
景区建成四条美食街,餐馆、商铺绵延。功能齐全,环境幽静的木屋宾馆隐现于槐林之间。大戏楼、观音殿恢弘大气。龙井亭、仿古长廊精致优美。博物馆免费参观,给人们提供了观览潼关历史和了解古代文明的平台。游乐场有各种娱乐设施,是儿童嬉戏玩耍的天堂。欢乐的节假日活动,热闹的庙会场面,给周边群众和远方的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统计,最多单日来景区的人可达10万人次。
威武的李世民塑像,高高地站立在观阵台上,迎来一批又一批瞻仰凭吊的人们。登上令人心惊胆颤的天梯,秦王寨东城门楼,西城门楼和十三棍僧救秦王的大型石雕虎踞崖端,雄伟壮观,让游人一饱眼福。还有儿童玩的小船湖,水上世界,成人游泳池,音乐喷泉,绿色停车场,晚上彩灯璀璨,音乐广场歌声飘荡。各种设施,一应俱全。
整个景区,风景宜人。绿树成荫,修竹茂盛,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处处干净整洁,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马趵泉景区的建成,为我县大旅游产业起到了促进作用,活跃了本地经济,增加了集体和村民的经收入。为当地农户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车敏亮和村干带一班人带领全体村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在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阔步前进,一定能够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1996年获得陕西省优秀退伍军人荣誉称号
1996年获得渭南市十大新闻人物特别提名奖
2002年获得陕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14年获得渭南市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2016年获得渭南市标杆称号
2016年获得渭南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8年获得渭南市“三创三增”爱岗敬业先锋2019年获得全国旅游能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