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才自析一首新创律诗
七律.网络空间看肇源县过莲花节
每逢七月藕仙归,万朵新红舞碧漪。
恍见濂溪吟美句,相疑清照又添词。
市民集会庆莲节,县委招商趁此时。
月笑高空升焰火,鸟惊人影乱叽叽。
自析:
予盼望已久的故乡莲花节终于召开了!网络真好,路隔迢遥,启开手机即在旅居之处看到时况转播后,遂吟此诗以畅怀。从诗歌的艺术修辞方法和自我情感表达,予作如下④点回应:
(一) 意象的叠加与呼应
首联的“藕仙”以拟人手法赋予莲花灵性,与“新红舞碧漪”的实景相衬,虚实结合,让莲花既有仙子般的飘逸,又有扎根碧水的鲜活胜况。尾联“月笑”同样以拟人写月色,与“焰火”的璀璨形成光影交织,而“鸟惊”“人影乱”的动态,又与首联莲花的“舞”形成呼应,让全诗的画面从日间的荷塘延伸至夜晚的庆典,使场景连贯且富有层次感。
(二)时空的交错感
颔联引入周敦颐、李清照的典故,将历史文人的情思与当下的莲花节相连,周濂溪有《爱莲说》传世,李易安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脍炙人口!使“莲花”这一意象跨越千年,既有古人笔下的清雅风骨,又有今日节庆的烟火气。这种时空交错,让诗歌跳出了单纯的写景记事,多了一份文化传承的纵深感。
(三)情感的递进与融合
本人的情感随场景推进渐次展开:首联对莲花盛放的欣喜,颔联对文化底蕴的追怀,颈联对节日意义的认可,尾联对热闹氛围的沉醉。从自然之美到人文之美,再到现实之美,情感层层递进,最终融合成对莲花节的整体赞美,也暗含着对地方发展与民生安乐的欣慰。
(四)语言的锤炼与张力
全诗语言质朴却不失精巧,如“乱叽叽”以叠词模拟鸟声(俗话)直白表达,与“月笑”“焰火升”(雅语)形成对比,雅俗共赏。同时,“趁此时”三字看似平实,却精准点出莲花节的实用价值,让诗歌在浪漫意境中扎根现实,避免了空洞的咏叹。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莲花节的客观记录,更通过意象、时空、情感的巧妙编织,让自然之景、文化之韵、民生之乐相互交融,展现出丰富的内涵与鲜活的生命力。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同仁榷论!十分感谢。
(歌词作者陈晓明,编辑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