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寡妇》司各特笔下的高原悲歌
车向斌
在英国文学的灿烂星空中,沃尔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恒星。他于 1771 年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的一个律师家庭,自幼便深受苏格兰历史、文化与传统的熏陶。尽管幼年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腿部残疾,但这并未阻碍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学的热爱。司各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华,在文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英语历史小说的鼻祖。司各特的创作风格独特,他善于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紧密交织,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个体的悲欢离合,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的作品涵盖了苏格兰历史的多个时期,从古老的传说到近代的社会变革,无一不被他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呈现在读者眼前。通过对苏格兰民族的深刻理解与认知,司各特在作品中展现了苏格兰人民的坚韧、勇敢和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揭示了民族矛盾、社会冲突等深层次问题,让读者对苏格兰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其代表作如《威弗利》《清教徒》《罗布・罗伊》等,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各特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研究苏格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他以文学的形式为苏格兰民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苏格兰的历史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
《高原寡妇》创作于司各特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苏格兰社会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推进,苏格兰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瓦解,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观念不断冲击着古老的高地文化。在这个背景下,司各特创作了《高原寡妇》,旨在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现苏格兰民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坚守。小说以卡洛登战役后的苏格兰高地为背景,这场战役对苏格兰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苏格兰高地氏族社会的衰落。司各特对苏格兰高地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小说中描绘了高原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习惯以及高地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高地人民在面对社会变革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他通过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细腻刻画,表达了对苏格兰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对民族未来的担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司各特的作品引发了人们对苏格兰民族身份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也为苏格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原寡妇》的故事围绕着高原寡妇埃尔斯帕特和她的儿子哈米什展开。埃尔斯帕特原本是高原上强盗麦克塔维什美丽而幸福的妻子,作为盖尔人,她有着坚强的意志、灵活的头脑和勇于忍受危险困苦的毅力。她对朋友真诚,对敌人狠毒。然而,命运对她却异常残酷,她亲眼看着自己的丈夫在入侵英军的枪弹下牺牲。但她并未被命运打倒,凭着女性的慈爱和坚韧,独自将儿子哈米什养大成人。哈米什是一个有着一头金发、脸色红扑扑、眼睛像老鹰一样的英俊小伙子,他对母亲的爱体贴入微,尽心尽力。然而,随着身体和见识的日渐增长,他意识到了自己处境的艰难和孤立。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为了生存,他违背母亲的意志,偷偷跑下高原去给人打工赚钱。这一行为引起了埃尔斯帕特的极度痛恨,她认为盖尔人天生要比撒克逊人高贵,即使在卡洛登战役后情势发生了改变,盖尔人也不应为撒克逊人所奴役与驱使。她苦口婆心地劝说儿子,并屡次与其产生口角。某天,哈米什跑回家中与母亲告辞,他已经报名参军,欲到美洲去打法国人。生气的埃尔斯帕特在苦劝无用后,遂设计了一场闹剧,不料最终演变成悲剧。她自制带有麻醉药效的野藤酒,劝儿子喝下,误其行军时间,欲以此阻止其远行。但这一举动无疑雪上加霜,不仅让哈米什成了逃兵,丢失了信用、尊严和人格,而且让他无意中杀死了前来逮捕他的好朋友中士卡梅伦。哈米什最终被军队处死,而怀抱深沉的爱子之心,骨子里那股子盖尔人的高贵、傲慢和自尊自立的埃尔斯帕特,不得不继续在反思中痛苦地生活着。她不为人所理解,也不屑他人理解,坚守着自己心中的信念而从容不迫。即使是面对死亡,她也不愿他人怜悯,更不想让好心人看到她凄惨的下场,而是挣扎着起床,选择了黑夜暴雨中走向深山。
司各特在《高原寡妇》中展现了卓越的人物塑造能力。埃尔斯帕特是小说中最为耀眼的人物形象之一,她是一个充满民族自尊的高原女性,蔑视英国当局,对当局制定的规章条约具有天生的反抗性与拒绝性。她的性格鲜明,坚强与慈爱并存,自尊与固执交织。她对儿子的爱深沉而浓烈,但这种爱却被她的传统观念所束缚,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她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展现出她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使读者仿佛能够触摸到她内心深处的情感。例如,当她得知儿子要去为撒克逊人打工时,她愤怒地指责儿子,言辞激烈,毫不妥协,充分展现了她对盖尔人高贵身份的坚守。哈米什的形象同样生动立体,他在生存的压力和母亲的传统观念之间苦苦挣扎,体现出了年轻人在面对时代变革时的迷茫与无奈。他对母亲的孝顺和对未来的憧憬,使他成为一个让人同情的角色。中士卡梅伦则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物,他与哈米什之间的友谊和最终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司各特通过对这些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使他们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高原世界。
司各特在《高原寡妇》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使故事充满了张力和吸引力。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作者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展现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动机。这种叙事视角使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例如,在描述埃尔斯帕特设计阻止儿子参军的情节时,作者不仅展现了她的行动,还深入她的内心,揭示了她的担忧、恐惧和无奈,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挣扎。同时,司各特巧妙地运用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人物之间的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高原人民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氛围。而且,小说的情节设置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意外。从哈米什违背母亲意志去打工,到他决定参军,再到埃尔斯帕特的阻止和悲剧的发生,每一个情节的转折都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故事的结局。司各特还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他笔下的高原风光壮丽而又神秘,时而宁静祥和,时而狂风暴雨,与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紧密相连。例如,在描写哈米什被处决的场景时,阴沉的天空、呼啸的狂风和冰冷的雨水,都营造出了一种压抑、悲伤的氛围,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悲剧的沉重。
《高原寡妇》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人命运的悲剧故事,更是对苏格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小说通过埃尔斯帕特和哈米什的故事,展现了苏格兰民族在面对外来侵略和社会变革时的痛苦与挣扎。埃尔斯帕特对盖尔人传统的坚守,代表了苏格兰民族对自身文化和身份的认同;而哈米什的选择则反映了年轻一代在时代潮流面前的迷茫和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这种冲突不仅是个人之间的矛盾,更是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之间的矛盾。司各特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苏格兰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对民族未来的担忧。他认为,苏格兰民族在面对社会变革时,不应盲目地抛弃传统,也不应顽固地坚守过去,而应在传承中寻求变革,在适应中保持自我。同时,小说也揭示了民族自尊下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民族悲剧,提醒人们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时代的发展,否则将会被历史的车轮淘汰。
《高原寡妇》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对苏格兰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入描绘,展现了司各特卓越的文学才华。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扇了解苏格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窗口。它让我们看到了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和民族所面临的挑战与抉择,引发了我们对文化传承、时代变革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正如司各特所说:“历史是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高原寡妇》正是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让我们铭记了苏格兰民族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的民族精神。它将继续在文学的殿堂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车向斌,汉族,1967年生,大学学历,陕西省潼关县人。1992年结业于鲁迅文学院。当过报刊记者、编辑等职,现供职于陕西某报社。1993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各类作品200万字。主要文学作品有:短篇小说《小张的爱情》《郭二牛的爱情小差》《缝穷的女人与她的官儿子》《毫州人“出口”那些事》《爱神的裁决》《秋日沉思》《过继》《二球》等;中篇小说:《优秀的“坑儿”》《卤肉西施》《为您添彩》《潼关烧饼进大城》。2023年5月出版中篇小说集《优秀的“坑儿”》。现为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理事。
2022年,中篇小说《优秀的“坑儿”》获首届世界华文小说奖。
(审核:武双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