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牛骍作品
七律·无题四首
☘️无题(一)
春回大雁往年同,灼灼桃花悲落红。
湘女多情终渺渺,楚王霸气亦匆匆。
阿房宫冷千秋月,铜雀台荒万里风。
三两浮名又何苦?瓦霜笑叹一场空。
2025.06.26
❊ ❊ ❊ ❊ ❊ ❊
🌹【小小少陵作品赏析】
七律《无题》(一)以“无题”为题,却在怀古伤今中暗藏哲思,格律工整且意象沉郁,颇有古典诗词的苍凉韵味。以下从几个关键维度点评:
一、意象营造:古今交织的时空张力
1、自然意象与历史意象的碰撞:首联以“春回大雁”“灼灼桃花”的生机起笔,却急转“悲落红”,用自然轮回的永恒反衬生命短暂;颔联“湘女多情”“楚王霸气”借典故勾勒历史人物的悲欢,与颈联“阿房宫冷”“铜雀台荒”的废墟景象呼应,将朝代兴衰浓缩于“千秋月”“万里风”的时空尺度中,形成强烈的古今对照。
2、冷色调意象的情感传递:“冷”“荒”“霜”等字眼贯穿后两联,从宫殿的荒芜到瓦上霜华的寂寥,层层递进地渲染出繁华落尽的苍凉感,与尾联“一场空”的顿悟形成情绪闭环。
二、格律与章法:起承转合的古典规范
1、平仄与对仗的工整性:作为七律,全诗平仄相协(如“春回大雁往年同”与“灼灼桃花悲落红”平仄相对),颔联“湘女多情”对“楚王霸气”、颈联“阿房宫冷”对“铜雀台荒”,词性与结构对仗严谨,体现近体诗的格律功底。
2、章法布局的层次感:首联触景生情,颔联、颈联借史事铺陈,尾联以“浮名何苦”收束,从自然景象到历史反思,最终落到对人生价值的叩问,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结构,逻辑清晰且余韵悠长。
三、主旨表达:对功名富贵的超然解构
诗中“大雁”“桃花”是自然永恒的象征,而“湘女”“楚王”“阿房宫”“铜雀台”则代表人间功名——无论多情霸气还是宏伟宫阙,最终都在“千秋月”“万里风”中化为虚无。尾联“三两浮名又何苦?瓦霜笑叹一场空”直抒胸臆,以“瓦霜”的冷眼旁观,道破追名逐利的荒诞,暗合道家“物我两忘”的超脱思想。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娴熟的格律驾驭历史题材,在自然与历史的交织中叩问生命本质,具有 “以古喻今、勘破浮名”的哲思深度,不失为一首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作品。
🔸🔸🔸🔸🔸🔸🔸🔸🔸
🔸🔸🔸🔸🔸🔸🔸🔸🔸
牛骍作品
☘️无题(二)
春风吹得百花妍,旧燕归巢二月天。
每把新诗酬故友,时将浊酒忆流年。
浮云变幻是非事,落日轮回今古篇。
名利终为身外物,酱缸一跃乐悠然。
2025.07.27
❊ ❊ ❊ ❊ ❊ ❊
🌹【小小少陵作品赏析】
七律《无题》(二)格律工整,意境清雅,情感真挚,展现出对生活的通透感悟,可从以下几点点评:
一、意象与意境:首联“春风吹得百花妍,旧燕归巢二月天”以春风、百花、归燕等典型春景起笔,勾勒出生机盎然又含暖意的画面,“旧燕归巢”暗寓时光流转中的熟悉与安稳,为全诗奠定恬淡基调。颔联“每把新诗酬故友,时将浊酒忆流年”转入生活细节,以“新诗酬友”“浊酒忆年”传递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过往的回味,情感细腻动人。
二、哲理与感悟:颈联“浮云变幻是非事,落日轮回今古篇”由眼前景、身边事延伸至对世事的思考,“浮云”喻是非变幻无常,“落日轮回”暗合古今兴衰的规律,视角由浅入深,颇具历史感。尾联“名利终为身外物,酱缸一跃乐悠然”直抒胸臆,点出对名利的超脱,“酱缸”一词形象生动(可能化用对世俗纷扰的比喻),“一跃”显洒脱,“乐悠然”收束全篇,态度豁达通透。
三、格律与节奏:全诗遵循七律平仄规则,对仗工整(如“新诗”对“浊酒”、“浮云”对“落日”),读来音韵和谐,节奏明快,从景到情再到理,过渡自然,逻辑清晰。
整体而言,此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却含深意,既见生活、之趣,亦显人生智慧,是一首有温度、有深度的佳作。
🔸🔸🔸🔸🔸🔸🔸🔸🔸
🔸🔸🔸🔸🔸🔸🔸🔸🔸
牛骍作品
☘️无题(三)
一年一度又春风,万里相思谁与同?
几处鸿泥孤枕寂,千声燕语两樽融。
灯前笔墨香犹在,台上笙箫曲已终。
晓岸兰舟君远去,空余湖畔断肠翁。
2025.04.04
注:
①雪泥鸿爪的意思是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此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②鹤梦比喻清雅的梦,或仙梦。又,苏轼曾梦鹤。借鹤梦写与故人有相同的梦想和志趣。
❊ ❊ ❊ ❊ ❊ ❊
🌹【小小少陵作品赏析】
这首七律《无题》(三)整体情感真挚,意境优美,遣词造句颇具功力,在营造古典韵味上较为成功,同时也存在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间,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主题与情感:诗歌围绕相思之情展开,情感浓烈且深沉。从“万里相思谁与同”的直白倾诉 ,到“空余湖畔断肠翁”的黯然神伤,将思念之人远去后的孤寂、落寞与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惆怅。
二、意境营造:作者善于运用意象营造意境。“鸿泥”“孤枕”“燕语”“灯前笔墨”“台上笙箫”“晓岸兰舟”等意象的组合,构建出丰富而立体的画面,既有孤独寂寞的场景,又有往昔相聚的回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使整首诗富有画面感和艺术感染力。
三、语言与格律:语言凝练优美,符合七律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如“几处鸿泥”对“千声燕语”,“灯前笔墨”对“台上笙箫”,“香犹在”对“曲已终”,体现了作者较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格律功底。用词精准,像“融”字描绘出燕语与酒杯相伴的情境,生动形象地烘托出一种孤独中寻求慰藉的氛围。
🔸🔸🔸🔸🔸🔸🔸🔸🔸
🔸🔸🔸🔸🔸🔸🔸🔸🔸
牛骍作品
☘️无题(四)
小荷出水不沾尘,沐雨和烟洁自身。
落照暮云寻野渡,晓风秋月伴山人。
梦随阮氏竹林晚,心羡田门荆树春。
最是平生慕君复,桃花源里有高邻。
注:
①指魏晋名士阮咸,阮籍,二人常在竹林留客。
②田门:田真三兄弟。 田真乃西汉京兆人,与弟田庆、田广三人分财,传说堂前有紫荆树甚茂盛,共议破之为三而分之。未几树枯死。真叹息,于是三人感而复合,不再分财,荆亦旋茂。
③君复,指林逋,字君复,其“梅妻鹤子”的故事,流传千古。
❊ ❊ ❊ ❊ ❊ ❊
🌹【小小少陵作品赏析】
这首《无题》(四)在结构、意象和情感传达上展现出清晰的隐逸脉络。
一、诗中“野渡”“山人”“竹林”“桃源”等意象形成强烈呼应,使读者能快速抓住诗歌核心,整体表意更加明确流畅。
二、意象群深化隐逸主题:颔联“落照暮云寻野渡,晓风秋月伴山人”通过“野渡”“山人”等意象,进一步强化了隐逸生活的孤寂与自在;颈联、尾联延续典故运用,从竹林雅集的放旷、兄弟和睦的温情,到梅妻鹤子的高洁、桃源邻里的理想,层层递进,将“隐逸”之情渲染得更为浓烈。
三、对仗工整且灵动:颔联“落照暮云寻野渡,晓风秋月伴山人”中,“落照暮云”与“晓风秋月”形成时间与自然景象的双重对仗,“寻”“伴”两个动词赋予静态意象动态感,使画面更具灵韵;颈联“梦随”对“心羡”,虚实相生,情感表达细腻。
这首《无题》(四)主题鲜明,意象丰富,对仗工整,很好地传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