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夏梦
孙培棠
记得儿时的夏天,是没有空调的。那时候的暑气,似乎比现在要温顺些,至少在我们乡下是这样。太阳西斜时,热气便渐渐收敛了,不像如今城里的钢筋水泥,到了夜里还在吐着白天的燥热。
老屋门前有棵老槐树,不知是哪一辈人种下的,树干粗得要两个大人合抱。树冠如盖,投下的阴影能遮住半个院子。父亲常说,这槐树是家里的"活祖宗",比爷爷的年纪还要大。夏日午后,树荫下总比屋里凉快许多,于是这里便成了全家纳凉的胜地。
黄昏时分,父亲从柴房里拖出那张泛黄的竹席。竹席已经用了许多年,边缘磨得发亮,中间有几处修补的痕迹。父亲把它铺在槐树下最平整的地方,又用湿布片仔细擦拭。母亲则从厨房里扯出一把晒干的艾草,在席子四角各放一小堆,划根火柴点燃。青烟袅袅升起,在暮色中织成一张若有若无的纱帐,蚊虫便不敢靠近了。
我最爱看艾草燃烧的样子。先是冒出一缕细烟,接着"噗"地窜出火苗,又很快熄灭,化作持续的青烟。那烟味不呛人,反倒有种特别的清香,混着槐花的甜味,成了我记忆中最夏天的气息。母亲说艾草能驱百病,我想,大约连暑热也算是一种病吧。
天色渐暗,星星一颗接一颗亮起来。祖母摇着那把用了十几年的蒲扇,给我们讲古时候的故事。蒲扇边缘已经开裂,用布条细细缝过,扇起来有"咯吱咯吱"的轻响。祖母说这是"岁月的声响"。她讲牛郎织女,讲嫦娥奔月,讲着讲着,声音渐渐低下去,和蝉鸣混在一起。我知道,她又打起盹来了。
这时候,整个村庄都安静下来。偶尔有夜风拂过,槐树叶便"沙沙"作响,像是在说悄悄话。池塘里的青蛙开始合唱,此起彼伏,忽远忽近。蝉鸣倒显得单调了,却意外地不觉得吵,反而成了最好的催眠曲。我躺在竹席上,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数星星。那些星星似乎特别亮,特别低,仿佛一伸手就能摘到。
最妙的是后半夜。露水悄悄落下时,我会突然醒来,发现身上盖着一条薄毯。月光穿过树叶,在地上画出斑驳的花纹。父亲在席子另一头打着轻鼾,母亲和祖母已经回屋去了。我望着银河从槐树枝桠间流过,觉得自己好像漂在一条星光璀璨的河里。这时分的凉意最是可人,不冷不热,恰到好处地裹着皮肤。
天蒙蒙亮时,最先醒来的是树上的麻雀。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把阳光一粒一粒地啄下来。我揉揉眼睛,发现竹席上落了几朵槐花,还有几片被夜风吹落的树叶。身上沾着露水和花香,头发里可能还藏着一两只迷路的小蚂蚁。但这一觉睡得格外香甜,连梦都是清凉的。
如今住在装有空调的楼房里,再不会被热醒,却也再难找回那种躺在星空下、被自然怀抱入睡的安宁。那些夏夜,槐树的阴凉,艾草的清香,蒲扇的轻响,还有银河在头顶流动的幻觉,都成了记忆里最温柔的角落。偶尔午夜梦回,恍惚间还能听见蝉鸣蛙声,仿佛时光从未流逝,我还是那个躺在竹席上数星星的孩子。
孙培棠个人 简介
孙培棠(曾用名:大海滩、许旭),徐州市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
文学爱好者。在乡镇担任通讯员时期,先后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铜山报》及省、市、县电台发表稿件500余篇。退休后重拾文学创作,已出版:
文集《人生交响曲》(30万字)
散文集《百花飘香》(25万字)
长篇小说《乡村风情》(27万字)
主要获奖作品:
报告文学《大美徐州》(一部家乡文化的壮丽史诗)荣获2024当代作家年度文学奖一等奖。
散文《放歌磨盘山》获“翰墨流芳杯”全国文学原创大赛三等奖。
《愿做党需要的那颗螺丝钉》在“喜迎二十大,初心不改”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文学作品在中共徐州市机关工委“见证精彩、时代印记——喜迎二十大”文学、摄影征文中荣获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