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如来藏剑》
天地一微尘,
万法由心。
如来藏性本无痕。
剑影刀光皆是幻,
莫问前因。
侠骨自清真,
何惧沉沦?
江湖夜雨十年灯。
悟得大千原是我,
一笑逢春。
--------
第一章 愚钝少年
太行山下,炊烟袅袅。
程石头蹲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只受伤的麻雀。那鸟儿翅膀染血,在他粗糙的手掌中瑟瑟发抖。十七岁的少年眉头紧锁,黑红的脸膛上汗水涔涔。
"别怕,别怕..."他轻声念叨着,从怀里掏出一块粗布,小心翼翼地为麻雀包扎。动作笨拙却轻柔,仿佛手中捧着的是世间至宝。
"石头!又在那儿发什么呆?"远处传来父亲的吼声,"田里的草还没锄完!"
程石头浑身一颤,连忙将麻雀藏进怀中衣襟,抄起锄头奔向田间。他身形高大,却因常年营养不良而显得瘦削,奔跑时像一根摇晃的竹竿。
"你这傻小子,整天不是救鸟就是救虫,能当饭吃吗?"父亲程大山一把夺过锄头,往地上重重一顿,"看看你哥,人家在县里当差,月月有钱粮拿回家。你呢?十七岁了,连个媳妇都说不上!"
程石头低着头,任凭父亲责骂。村里人都知道他"脑子慢",说话做事总比别人慢半拍。但他有一双巧手,能修好任何破损的东西;还有一颗赤子之心,见不得任何生灵受苦。
夜幕降临,程石头躺在柴房的草堆上,借着月光查看麻雀的伤势。鸟儿已经能站立,歪着头看他,黑豆般的眼睛映着月光。
"明天就能飞了。"他咧嘴笑了,露出一口白牙。
忽然,院外传来一声闷响,像是有人摔倒。程石头警觉地坐起身,轻手轻脚推开门。月光下,一个衣衫褴褛的僧人倒在院墙边,胸口一片暗红。
"师父!"程石头惊呼,连忙上前搀扶。
僧人约莫五十来岁,面容枯瘦,左肩一道剑伤深可见骨。他勉强睁开眼,看到程石头朴实的脸,虚弱道:"小施主...莫声张...有恶人追我..."
程石头二话不说,将僧人背起,悄悄带回柴房。他取来清水和干净的布条,为僧人清理伤口。动作虽不熟练,却格外认真。
"小施主心善..."僧人喘息着说,"贫僧慧明,多谢...救命之恩。"
"我叫程石头。"少年憨厚一笑,"师父别说话,我去熬药。"
他记得村东李郎中教过几种止血的草药,趁着夜色摸黑去采。回来时,发现父亲站在柴房门口,脸色阴沉。
"爹..."
"闭嘴!"程大山压低声音,"你知道这人是谁?惹上江湖人,咱们全家都得遭殃!"
程石头固执地摇头:"他受伤了,不能不救。"
父子对峙间,慧明虚弱的声音传来:"施主莫怪令郎...贫僧这就离开..."
程大山看了看儿子倔强的眼神,又看了看重伤的僧人,长叹一声:"罢了!天亮前必须走!"说完甩手回屋。
那一夜,程石头守在慧明身旁,按李郎中教的方法煎药服侍。天蒙蒙亮时,僧人气息渐稳。
"小施主..."慧明睁开眼,目光清明了许多,"你可知我为何受伤?"
程石头摇头。
"因为我身上带着这个。"慧明从怀中取出一卷残破的经书,封面上写着《如来藏经》三个褪色的大字。
"这是..."
"佛门至宝。"慧明神色凝重,"江湖传言,得此经者可悟透万物本源,成就无上武学。昨夜那些黑衣人,便是为此而来。"
程石头听得云里雾里,只是点头。
慧明忽然握住他的手:"小施主心地纯净,正是修习此经的上佳人选。贫僧伤势难愈,恐命不久矣,愿将此经传授于你。"
"我?"程石头连连摆手,"我不识字,脑子又笨..."
"恰恰相反。"慧明微笑,"如来藏性,人人本具。聪明反被聪明误,愚钝恰是愚钝福。来,我教你最简单的几句..."
晨光中,老僧低声吟诵,程石头跟着念。奇怪的是,那些晦涩的经文从他口中念出,竟如清泉流过心田,有种说不出的舒畅。
"万法归一,一即一切..."程石头喃喃重复,眼神渐渐空明。
第二章 江湖初涉
三天后的深夜,追兵还是来了。
程石头被院墙外的马蹄声惊醒。他冲到柴房,发现慧明已经坐起,面色凝重。
"他们来了。"老僧沉声道,"小施主,你快带着经书从后山走,往嵩山少林寺去。"
"那师父你呢?"
慧明微微一笑:"老衲自有安排。"
院门被踹开的巨响传来,紧接着是父亲的喝问声和母亲的尖叫。程石头刚要冲出去,被慧明一把拉住。
"听着,"老僧语速飞快,"如来藏剑不在经中文字,而在心地光明。记住这几日我教你的呼吸法门,日后自有妙用。"
说完,慧明突然一掌拍在程石头后背。少年只觉一股暖流涌入体内,眼前一黑,再睁眼时已身在屋后树林中。远处家中火光冲天,喊杀声不断。
程石头本能要往回跑,却想起慧明的嘱托。他咬破嘴唇,转身向后山奔去。怀中揣着那半卷《如来藏经》,和一只刚学会飞的麻雀。
翻过两座山头,天色渐亮。程石头瘫坐在一块岩石上,泪水终于决堤。他不知道父母安危,不知慧明生死,只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恐惧。
"小兄弟,哭什么呢?"一个清朗的声音从头顶传来。
程石头抬头,见一青衣男子倚在树杈上,约莫二十七八岁,腰间悬剑,手里把玩着一枚铜钱。男子面容俊朗,眼神却透着几分玩世不恭。
"我...我家..."程石头哽咽难言。
青衣男子轻盈跃下,拍拍他肩膀:"看方向,你是从程家村来的?听说昨晚有黑衣骑士闯村,好像在找什么人。"
程石头浑身一颤:"我爹娘..."
"放心,村民没事。"男子笑道,"那些黑衣人搜了一圈就走了。倒是有个老和尚..."他忽然住口,打量程石头,"你该不会就是他们要找的人吧?"
程石头不知该不该说实话,只是低头。
"有趣。"男子摸摸下巴,"我叫柳随风,江湖游侠一个。小兄弟怎么称呼?"
"程...程石头。"
"好名字!朴实无华,大巧若拙。"柳随风大笑,"看你这身打扮,是要去什么地方?"
程石头想起慧明的嘱咐,低声道:"少林寺。"
柳随风眼睛一亮:"巧了,我正要去嵩山访友。不如同行?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就这样,程石头有了第一个江湖朋友。柳随风性格洒脱,见多识广,一路上给程石头讲了许多江湖轶事。从他口中,程石头第一次听说了"武林七大门派"、"四大魔教"之类的名头,还有三十年前那场震惊武林的"如来藏门灭门惨案"。
"据说如来藏门有一部镇派宝典,叫《如来藏经》。"柳随风边走边说,"传闻练成其中武功,可达'我即一切,一切即我'的至高境界。三十年前魔教联合七大派围剿如来藏门,就是为了这部经书。"
程石头心跳加速,手不自觉地摸向怀中经书。
"可惜啊,"柳随风没注意他的异样,"那一战后经书下落不明,如来藏门也烟消云散。如今江湖上偶尔有人自称得其传承,多半是招摇撞骗。"
五天后,两人行至一处山谷。柳随风忽然按住程石头肩膀,低声道:"有人跟踪我们,从昨天就开始了。"
程石头紧张地环顾四周:"是...是那些黑衣人吗?"
"不确定。"柳随风眯起眼睛,"今晚我们住前面那个客栈,你睡床底,我睡床上。记住,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出声。"
夜幕降临,程石头蜷缩在床底,怀中紧抱经书。柳随风躺在床上假寐,剑就放在手边。
三更时分,窗户无声开启。一道黑影飘然而入,手中寒光直取床上柳随风。电光火石间,柳随风翻身而起,长剑出鞘,与来人战在一处。
床下的程石头屏住呼吸,透过缝隙看到两名黑衣人围攻柳随风。剑光如雪,招招致命。柳随风剑法精妙,但以一敌二渐落下风。
忽然,一名黑衣人瞥见床下露出的衣角,狞笑道:"在这儿呢!"长剑直刺床底。
千钧一发之际,程石头不知哪来的勇气,抓起地上陶罐掷向黑衣人面门。黑衣人侧身闪避,柳随风抓住机会,一剑刺穿其肩膀。
"走!"另一名黑衣人见状,扔出一枚烟雾弹。待烟雾散去,两人已不见踪影。
柳随风扶起程石头:"没事吧?"
程石头摇头,脸色苍白:"他们...他们是冲我来的?"
"看来是。"柳随风神色凝重,"小石头,你身上到底有什么秘密?"
程石头犹豫再三,终于取出怀中经书。柳随风看到封面上的字,瞳孔骤缩:"《如来藏经》?!"
第三章 少林入门
七日后,嵩山少林寺山门前。
柳随风将程石头送到此处便要告辞。"我就送到这儿。"他拍拍程石头肩膀,"少林寺乃武林泰山北斗,那些黑衣人不敢造次。"
程石头不舍道:"柳大哥不一起进去吗?"
"我闲云野鹤惯了,受不了寺庙清规。"柳随风笑道,"记住我的话,经书之事不要轻易告诉他人,包括寺中僧人。"
望着柳随风远去的背影,程石头深吸一口气,转身叩响山门。
知客僧引他见了监寺慧觉大师。老和尚须眉皆白,目光如炬,听完程石头的来意后沉吟道:"施主说是受慧明师兄指点而来,可有凭证?"
程石头取出经书:"慧明师父给了我这个。"
慧觉看到经书,面色微变。他接过仔细翻看,半晌后长叹一声:"果然是《如来藏经》残卷。慧明师兄现在何处?"
"他...他可能已经..."程石头哽咽道出事情经过。
慧觉闭目念佛,随后道:"施主既与佛门有缘,可暂留寺中。不过少林收徒严格,需考察心性资质。"
就这样,程石头被安排在香积厨打杂。他每天劈柴挑水,扫地擦桌,任劳任怨。闲暇时便回忆慧明教他的呼吸法门,心中默念《如来藏经》中的句子。
寺中僧人起初对这个憨厚的农家少年并不在意,但渐渐发现他做事极为专注,劈柴时仿佛整个世界只剩柴与斧,扫地时心无旁骛如入禅定。
三个月后,慧觉召见程石头:"老衲观察多时,施主虽不通文字,但心性质朴,专注力非凡。少林武学首重心性,你可愿拜入我门下为俗家弟子?"
程石头大喜,当即叩首拜师。慧觉赐他法号"慧石",开始教授少林基础拳法。
然而程石头学武进度极慢。一招"罗汉伏虎"学了半月仍不得要领,引得师兄弟们暗笑。慧觉却不动声色,只是让他继续练习。
一天深夜,程石头在院中苦练。月光如水,他反复演练那招"罗汉伏虎",却总是差之毫厘。沮丧之际,忽然想起《如来藏经》中"万法归一"之句,福至心灵,不再刻意追求招式外形,而是感受体内气息流动。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动作突然变得流畅自然,一拳击出,竟有破空之声。程石头呆立原地,不明所以。
"好一个'罗汉伏虎'。"阴影处传来苍老的声音。程石头回头,见一位从未见过的老僧站在廊下,手持扫帚,显然是寺中扫地僧。
"师叔。"程石头连忙行礼。
老僧走近,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你刚才那一拳,暗合如来藏义。小子,你从何处学来?"
程石头如实相告。老僧听罢,仰天长叹:"因果循环,果然如此。慧明是我师弟,三十年前那场浩劫中,他带走了半部《如来藏经》..."
原来这扫地僧法号慧空,曾是如来藏门弟子,灭门后隐姓埋名藏身少林。他告诉程石头,《如来藏经》分上下两卷,上卷讲心法,下卷载武功。当年慧明带走的是上卷,而下卷据说被魔教夺去。
"你虽不通文字,但心地纯净,反而更易领悟经中真义。"慧空道,"从今日起,每晚子时来藏经阁找我。"
第四章 藏经奇缘
藏经阁是少林禁地,寻常弟子不得入内。程石头跟着慧空从侧门潜入,只见层层书架高耸入云,经卷浩如烟海。
慧空带他来到最里间的一个小佛堂,佛前供着一柄锈迹斑斑的铁剑。
"这是..."
"如来藏剑。"慧空肃然道,"当年掌门临终前交给我保管,三十年来无人能拔。据说唯有悟透'我即一切,一切即我'者,方可驾驭此剑。"
程石头望着那柄看似普通的铁剑,莫名感到亲切。
慧空点燃三炷香:"从今晚开始,我教你认字。你要先读懂手中那半部经书。"
于是,每天深夜,程石头在慧空指导下学习文字。他天资愚钝,一个字往往要学几十遍才能记住。但一旦记住,便永世不忘。
三个月后,程石头终于能磕磕绊绊地诵读《如来藏经》。那些玄奥的文字在他心中渐渐清晰: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白天干活时,他心中默念这些句子,渐渐感到体内有股暖流随呼吸游走。劈柴时,斧头仿佛成了手臂的延伸;挑水时,水桶轻若无物。
一年后的某个夜晚,程石头正在佛堂打坐,忽然感到一股热流从丹田升起,瞬间流遍全身。他睁开眼,发现世界变得无比清晰——能听见十丈外蚂蚁爬行的声音,能看清月光下漂浮的微尘。
"气感初成。"慧空欣慰道,"你已入门了。"
程石头不解:"可我还没学什么武功啊?"
慧空笑道:"《如来藏经》不是武功秘籍,而是直指本心的法门。你这些日子练的少林拳法,其实都暗藏如来藏剑的根基。"
说着,他取出一本薄册:"这是老衲三十年来记录的少林武学与如来藏剑的对应关系。你拿去参详,但切记不可操之过急。"
程石头翻开册子,只见第一页写着:"罗汉拳第一式'礼敬如来',实为如来藏剑起手式'万法归一'..."
他恍然大悟——原来少林武功中藏着如来藏剑的奥秘!难怪慧空让他从最基础的拳法练起。
从那天起,程石头练武有了全新视角。他不再机械模仿招式,而是探究每个动作背后的"意"。渐渐地,他的少林拳法开始与众不同——同样的招式,在他手中多了几分圆融贯通的味道。
一次寺内小比,程石头演练"少林伏魔杖",竟引得围观僧众喝彩连连。他手中的木杖仿佛有了生命,招式连绵如行云流水。演练到最后,木杖突然"咔嚓"一声断裂——原来内力已渗透木质。
慧觉大师看得频频点头:"慧石入门虽晚,进境却快。看来老衲没看错人。"
只有程石头知道,这一切都源于《如来藏经》的心法。每晚在藏经阁,慧空都会指点他如何将佛理融入武功。三年过去,程石头已能将半部《如来藏经》倒背如流,少林七十二绝技也掌握了七八种基础。
但他始终无法拔出那柄如来藏剑。
"不急。"慧空总是这样说,"剑在你心中,时候到了自然明白。"
第五章 心剑初成
程石头入寺第五年,少林寺接到山下村民求救——一伙强盗盘踞黑风岭,劫掠过往商旅。
慧觉大师决定派武僧前往剿匪,程石头也在名单之列。这是他第一次正式执行少林任务,既紧张又兴奋。
临行前夜,慧空将他叫到藏经阁:"明日是你第一次实战,老衲传你三招防身剑法。"
这三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如来藏剑精要。程石头练到东方既白,勉强记住招式,却不解其中深意。
"记住,"慧空叮嘱,"剑法不在形,而在神。对敌时不要想着招式,只要记住'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次日,二十名武僧下山。黑风岭地势险要,强盗据守山洞,易守难攻。首轮进攻,少林僧人不熟悉地形,吃了暗亏,两名僧人受伤。
程石头被分配看守后路。忽然,他听到山洞侧面传来女子呼救声。循声找去,发现强盗正欲对一名村女施暴。
"住手!"程石头大喝。
三名强盗转身,见只是个年轻和尚,狞笑着挥刀扑来。程石头仓促应战,手中戒刀左支右绌。危急关头,他忽然想起慧空的话,闭上眼睛,心中默念《如来藏经》。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他"看"到了三名强盗的动作,仿佛他们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戒刀自然而动,一招"万法归一"荡开三把钢刀,紧接着"随缘应化"刺中一人手腕,最后"回光返照"击飞另外两人的兵器。
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程石头自己都感到惊讶。强盗们见势不妙,扶起同伴逃之夭夭。
救下村女后,程石头将她送到安全处,然后返回战场。此时少林僧人已攻入山洞,强盗四散而逃。剿匪任务圆满完成。
回寺后,程石头向慧空详细描述战斗经过。老僧听罢,欣慰道:"你已初窥门径。那一瞬间,你体会到了'我即一切'的境界——敌人不再是对立面,而是你感知的一部分,所以能预判其动作。"
程石头恍然大悟:"所以如来藏剑不是杀敌之剑,而是...知敌之剑?"
"不止如此。"慧空意味深长地说,"等你真正悟透,就会明白。"
这次实战后,程石头的武学修为突飞猛进。他开始尝试将少林各种武功融会贯通,以《如来藏经》心法为纲,重新诠释招式内涵。
又过了五年,程石头已从当年的傻小子成长为少林俗家弟子中的佼佼者。慧觉大师有意让他正式剃度,继承衣钵。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一切。
那年秋天,程石头奉命下山采购。归途遇暴雨,他躲进一座破庙避雨。庙中已有几人——正是当年追杀慧明的黑衣人!
十年过去,对方显然没认出已长大成人的程石头,自顾自交谈。从他们对话中,程石头震惊地得知——魔教已找到《如来藏经》下半卷,正四处搜寻上半卷。而慧明当年为保护经书,自断经脉而死。
更令他愤怒的是,黑衣人提及当年为逼问经书下落,杀害了程家村七口人,包括他父母!
雨声掩盖了程石头的啜泣。仇恨如毒蛇啃噬心脏,十年来修持的平静心境轰然崩塌。
黑衣人离开后,程石头跪在庙中,泪如雨下。恍惚间,他似乎看到慧明的身影出现在佛前。
"师父..."他哽咽道,"我该怎么做?"
幻影中的慧明不语,只是指向他的心口。
程石头猛然醒悟——仇恨只会蒙蔽本心。他深吸一口气,开始默诵《如来藏经》。渐渐地,怒火平息,清明重现。
回到少林,程石头将所见所闻告诉慧空。老僧长叹:"因果业报,终须了结。慧石,你已学艺十年,是时候下山了。"
"可我还没..."
"如来藏剑不在寺中,而在江湖。"慧空道,"真正的武学,要在红尘中历练。"
临行前夜,慧空带程石头来到藏经阁佛堂。那柄锈迹斑斑的铁剑依然供在佛前。
"再试一次。"慧空说。
程石头凝视铁剑,心中空明。他不再想着拔剑,而是感受与剑的联结。恍惚间,他觉得自己就是剑,剑就是自己。
伸手握住剑柄的瞬间,铁锈簌簌落下,剑身绽放出柔和光芒。程石头轻轻一提,剑已入手。
"果然如此。"慧空欣慰地笑了,"记住:剑即心,心即剑。明日你就下山吧,去寻找《如来藏经》下半卷,也去寻找你自己的道。"
次日清晨,程石头拜别慧觉大师和众师兄弟,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少林。腰间悬着那柄看似普通却蕴含无上妙谛的如来藏剑。
十年磨一剑,今日始出鞘。江湖路远,大道漫漫。这个曾经的农家傻小子,即将开始他真正的传奇。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