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原乡记忆》里有什么?
文/云蒙山人
薛超的《我的原乡记忆》由九州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我较早收到赠书,阅读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的原乡记忆》里究竟有什么?
高伟先生在序言《秦岭之子薛超的返乡探索》中指出,“薛超的故事有四个维度:陈台、七间房、原乡记忆、乡土中国。某种程度上,在另一个倒置的顺序上,乡土中国所有的实践,他都希望以原乡记忆为原点,从七间房开始,在陈台实践、打样,铺陈开来。”
《自序》中,薛超认为,“《我的原乡记忆》与其说是一本书,倒不如说是一本视频日记更为贴切。这些文字记录了我2020年端午节开始到爷爷离世的乡居生活。”
我觉得,这本书文字主体是他“原乡记忆”系列视频的文案,非常口语化,具有生动的画面感,蕴含着丰富的感染力。我认为,薛超《我的原乡记忆》里有这位返乡创业者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
《我的原乡记忆》中有酸涩的悲怆。总有那么一些文字,如并不锐利的刀刃,毫不留情的刺入心灵的柔软之地,又悄无声息的潜伏着,久久不去。《关于家乡》里,薛超这样抒发他深沉的乡恋。“多年以后,我也会在这片美丽的土壤中离去,化作春泥,滋养每一朵花,每一根草,再也不用去管在红尘中的那些纷纷扰扰,直到无人知晓。”“如果真的到了离去的那一天,也请不要为我伤感,我还在这里,我只是长眠。”薛超才30岁,为什么要这样“生不足百岁,常怀忧千年”呢?这份本不该背负的心灵重担,让他比同龄人显得成熟很多,沧桑很多。
《我的原乡记忆》中有甜蜜的幸福。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薛超在《冬至冬安》里这样叙写故乡的冬至。“冬至如大年,人间小团圆。爷爷和奶奶也包了饺子,他们不善言辞的思念在饺子面前露了馅。”“我们吃了饺子,孩子们不好好坐在桌子前吃饭,就盯着电视看。冬临福至,冬至是岁月的坐标,也是时间的拐点。冬天总会过去,愿大家冬至冬安。”这小火慢炖的文字丝丝入味、句句走心,细品慢尝,总有些老玉米糖般的甜,那是从乡野吹过的温婉的风,吹融了挂在故乡的冬天的雪花与冰凌,让人惬意。
《我的原乡记忆》中有拳拳苦心。已初具雏形的七间房农场,是薛超逆向而动的“试验田”,也是他引发围观的“关注点”。《七间房》里,薛超这样表露自己的雄心壮志。“男人心肠,需久炼成钢,百折不回,仍无所伤,然困难重重,又有何妨?”我想用一辈子的时间,做一个合格的农民。”“关于我的七间房,我甚至并不太确定他是会充满无限乐趣,还是会孤独漫长,但可以确定的是,不管前路怎样,按自己的意愿度过余生,就是一种成功。”薛超在村干部的岗位上欲去还留,归根结底不为考公、不为发财,而是圆一个“面朝大山,生活简单”的梦想,其中的苦只能是独自承受、独自忍受,甚或独自享受了。
《我的原乡记忆》中有火辣的创业激情。返乡创业,振兴故园是薛超再向故乡行的初衷,尽管他始终不善于表达自己大海一样的深情。《家乡的模样》里,薛超内敛而奔放地描绘自己的家乡。“有人说家乡是穷乡僻壤,是荒凉;也有人说家乡是山清水秀,是希望。但不管家乡以前是啥样,现在又是啥样。或者以后会变成啥样……”“家乡就是守护着屋里的一亩三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爹和娘,就是为了儿女而盖的两层楼房,是含辛茹苦拉扯大了自己的儿女,还要为儿女养儿育女的大爱无疆……”“尽管你在远方,但请不要悲伤,你我的家乡终究会是一个什么模样,期待有一天,我们会有目共赏。”已经身为“一村之主”的薛超,仍然不喜欢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进文创平台的振兴步伐,他这种温和的方式几分出于无奈,几分出自有心,作为局外人,我真的没有发言权。
《我的原乡记忆》中有咸咸的永诀。哀莫哀兮生别离,薛超特意把《爷爷的一生》作为《结尾》或者说《后记》,必然有自己的考量。“爷爷入土为安后,收拾完家里,心里却总是无法平静。过事剩了几大瓶可乐,我就拿过来一杯一杯地喝。记得有人说过,喝可乐能使人快乐,可是我越喝越难过。因为爷爷生前是多么爱喝,却总舍不得喝。”“都说亲人去世时,并不是最让人伤心痛苦的,最痛的是慢慢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处处感受到他曾经的所有,清晰感知着他曾经的一切,渐渐清楚的的明了,爷爷已经永远不在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愿我们都能珍惜身边的亲人,不要给自己留遗憾,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读到这里,我于闪闪泪光中明白了薛超为什么“反潮流”融入家乡,因为每个人都会老去,让老年人有依靠、有欢乐、有尊严地享受晚年,才是这世上最重要的事情——毕竟他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将来。
现在,我们可以说,《我的原乡记忆》中有薛超这位返乡创业者全部的心灵告白。为什么他的眼中含着泪水,因为他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如今,当他从照相机后走到取景框中,从旁观者转为亲历者之后,这爱更不仅仅是一股深沉的情感,而是一份神圣的责任。
朋友,请你也走进《我的原乡记忆》,我坚信你一定会读出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启迪和文学的意义。
(2025年7月29日,云蒙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