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菩提处,不向庙门捐
文/韩寒
晨钟暮鼓在山间荡开涟漪时,总有人捧着香烛往深幽的禅院去。朱漆剥落的功德箱前,纸币与硬币相击出清脆声响,像极了世俗对信仰最直白的丈量。可我常想,若将这虔诚拘泥于青瓦飞檐之下,是否反而模糊了佛性本真的模样?真正的修行从不在鎏金莲座前完成,而在市井烟火里生根,于方寸心头开花。
寺院本是僧人潜修之所,如陶渊明笔下的“结庐在人境”,本该远离尘嚣。如今却成了热闹市集——香客比丘尼还多,电子木鱼敲得比晨钟更密。有人为求仕途通达豪掷千金,却在商海浮沉中迷失本心;有人因婚姻不顺跪拜整夜,转头仍陷在猜忌抱怨的泥淖里。他们把愿望打包成红包塞进功德箱,仿佛这样便能与佛做个交易。可你看那古刹檐角的铜铃,被风吹动时发出的清音,何尝不是在提醒世人:若心未净,纵有万贯香油钱,也浇不活枯槁的灵魂。
真正的佛不在檀香烟霭里,而在生活的褶皱中显相。巷口修鞋匠老张,三十年如一日为孤寡老人免费补靴,他佝偻着背穿针引线的模样,像极了低眉垂目的菩萨;小学教师李姐自费给山区孩子印课外书,她批改作业时的专注眼神,分明是智慧与慈悲在流转;甚至街边早餐铺的老板娘,总会多给流浪汉盛半勺热汤,蒸腾的热气映着她温和的笑脸——这些平凡人的善举,恰似暗夜里跳动的萤火,虽微弱却连成星河。他们的修行不在蒲团上盘坐,却在举手投足间圆满。
禅宗公案里说:“挑水砍柴无非妙道。”当我们把敬畏之心从神龛移向生活,便会发现处处皆是道场。菜市场里耐心帮老人拎菜袋的手,公交车上主动让出的座位,医院长廊里轻声安慰病患的话语……这些看似寻常的举动,实则是佛性的自然流露。就像溪流不必刻意模仿大海的壮阔,每滴水珠跃入阳光时的折射,都是独特的光明。
那些执着于寺庙捐款的人,或许误解了“布施”二字真意。佛经讲的“财布施”,从来不是比拼金额大小的竞赛,而是看能否以平等心对待万物。给乞儿半个馒头时的温柔目光,比扔进功德箱的百元大钞更有力量;教留守儿童写第一个汉字时的耐心,胜过所有刻着名字的捐赠碑石。真正的供养,是用善意滋养他人的希望,而非用金钱堆砌自己的功德簿。
暮色漫过城市的天际线时,我看见广场上跳舞的老人们笑逐颜开。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佛法高深的道理,却懂得搀扶跌倒的同伴;外卖小哥风驰电掣间仍会停下帮忙捡拾散落的物品,他不懂禅定的境界,却践行着当下的善良。原来最高级的修行,就藏在这些热气腾腾的生活细节里。当我们不再把信仰寄托于外在的形式,当每一份善意都成为发自内心的选择,那么人人皆可成佛——不是泥塑金身的偶像,而是行走在人间的觉者。
山间的古寺依然会有晨钟响起,但真正觉悟的人早已明白:心若有佛,所见皆佛;心若无尘,所行皆善。与其带着功利心往功德箱里塞钱,不如弯下腰捡起路边的纸屑;与其千里迢迢去朝圣,不如把家门口的路扫得更干净些。毕竟,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从来不是某座寺庙里的佛像,而是千千万万个心中住着佛的人。

作者简介:韩寒,江苏省连云港人,1990年出生,江苏海洋大学毕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公益协会会员。国企工作,多年来,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首),诗文被选入多家文学作品选集,江苏省作协“壹丛书”入选者。著有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小说集一部,现为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