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若琉璃映日辉——走近曹德旺的精神世界
文/韩寒
闽江的风掠过福清市的玻璃厂房,将叮咚作响的机器声揉进晨雾里。当第一缕阳光穿透钢化玻璃的棱角时,总能看到那个穿着朴素工装的身影穿梭于生产线之间,他的布鞋沾着车间地面的粉尘,眼角刻着岁月沟壑,却让整座现代化工厂都浸润在温暖的气息中——这便是曹德旺,一位用善意与诚信铸就商业传奇的企业家,更是一位以仁心点亮人间的大爱之士。
他的故事始于困顿泥沙,却未被生活的浊流淹没本真。幼时的饥寒交迫、青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像粗粝的砂纸反复打磨着他的生命底色。可贵的是,这些磨难非但没有磨灭良知,反而让他早早参透了“穷则独善其身”之外的深意:财富若不能反哺社会,不过是数字堆砌的虚妄。于是当改革春潮涌起时,他抓住机遇创办企业,从乡镇小厂到行业巨擘,每一步都踏得坚实如磐石。那些年里,他亲自盯着炉窑的温度计,也盯着员工食堂的菜篮子;既计较产品毫厘间的误差,更在意工人能否准时领到薪水。这种近乎执拗的认真,让他的企业如青松般成长,根系深扎诚信之土,枝叶舒展向阳光处。
真正令人动容的,是他功成名就后仍怀揣赤子之心。别人将慈善当作名片上的鎏金装饰,他却视之为生命的必修课。西北荒漠边缘的希望小学拔地而起时,孩子们朗朗读书声惊醒了沉睡的沙砾;灾区重建的临时板房里,他躬身搬运物资的背影成为最有力的支柱;扶贫款项精准落入贫困户账本的那一刻,数字跳动的都是人间烟火气。他不喜张扬,常说“做善事要像呼吸一样自然”,可正是这份低调,让每一笔捐助都带着体温,每一次援手都饱含深情。他捐资修建的道路蜿蜒过山村,托起的是无数家庭走出闭塞的希望;他设立的教育基金滋养着莘莘学子,浇灌出改变命运的知识幼苗。
尤为难得的是,他将东方传统美德融入现代企业管理之中。儒家“义利相兼”的智慧在他这里不是书本里的教条,而是鲜活的经营哲学。公司年报上漂亮的营收曲线背后,是他对供应商的合理让利、对客户的真诚负责、对环境的精心呵护。他倡导节俭办公,办公室陈设简单得近乎寒酸,却在研发投入上毫不吝啬;他反对铺张浪费,却愿意为研发新技术一掷千金。这般看似矛盾的选择,实则统一于更高的价值维度——以商养德,以德护商,二者如同太极阴阳鱼般和谐共生。
暮色中的玻璃大厦折射出绚丽光谱,恰似曹德旺人生的多面光彩。他是精明果敢的商人,在商海沉浮中运筹帷幄;是心怀苍生的慈善家,用行动诠释达则兼济天下的古训;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把个人理想熔铸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他的成功无法复制,因为那不仅是能力的卓越,更是品格的璀璨;他的故事无需渲染,因为点滴善举早已汇聚成河,润泽大地。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我们庆幸有这样的企业家脊梁。他们不以上市圈钱为目的,而以产业报国为己任;不把社会责任当负担,而视作企业发展的永动机。曹德旺就像一面澄明的镜子,照见当代企业家应有的模样:既有逐浪经济的胆识魄力,更有反哺社会的柔肠侠骨。当我们谈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升时,不应忘记正是无数个这样的精神坐标,支撑起实体经济的天空,让商业文明有了温度与厚度。
此刻再看那些晶莹剔透的玻璃制品,忽然觉得它们不再只是工业制品,更像是某种隐喻——历经高温熔炼方能去除杂质,承受千锤百炼方可成型有用之材。而曹德旺本人,恰似一块无瑕美玉,在时代的淬炼场中愈发光彩夺目。他的存在证明:商业可以有诗意,财富也能充满善意;企业家不仅能创造经济价值,更能传递精神力量。这或许就是对“企业家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以诚立业,以善济世,在追逐光明的路上,自己也活成了一束光。

作者简介:韩寒,江苏省连云港人,1990年出生,江苏海洋大学毕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公益协会会员。国企工作,多年来,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首),诗文被选入多家文学作品选集,江苏省作协“壹丛书”入选者。著有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小说集一部,现为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