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脉·夏魂
文/梅元贞
石桥静立,脚下铺展的,是一池江南水乡书写的碧绿长笺。那绿意是分明的,却又交融得如此熨帖:水面是沉静的暗绿,荷叶是鲜亮的明绿,层层叠叠,将盛夏的丰盈托举起来。风是顽皮的稚童,推搡着叶心的水珠,让那些剔透的珍珠骨碌碌滚动,不肯片刻安歇。盛放的荷花是点睛之笔,粉的娇嫩如少女初妆的腮颊,白的洁净似新剥莲房,不染纤尘。偶有蜻蜓掠过,翅尖轻点水面,或停驻花尖,倏忽又振翅而去,只留下微澜在光影里荡漾。
江南的荷,自有其风骨。若说北地的荷是泼墨大写意,南塘的荷便是工笔细描。每一片圆叶都似经绣娘巧手精制,边缘的波曲纹路,叶脉的丝丝缕缕,都透着天然的精致。那荷茎更是风骨卓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傲然指向青天。这中空的躯干里,蕴藏的仿佛是与水乡文人一脉相承的清刚之气。
阳光慷慨,穿透叶的肌肤,清晰地勾勒出纵横交错的脉络。这叶脉如网,如渠,将一片荷叶分割成无数细小的疆域。凝视这生命的密网,我仿佛听见了无声的诉说——那是荷与烈日私语,与细雨低喃,记录着每一次呼吸与伸展的痕迹。这经纬分明的脉络,不正是夏日最精纯、最旺盛的生命力在无声奔涌?它昭示着一种扎根泥土、向阳而生的倔强意志。
荷塘并非孤芳自赏的舞台。碧叶之下,是鱼儿自在游弋的幽境,它们偶尔吐出的气泡,在水面晕开一圈圈稍纵即逝的诗行。轻捷的水蜘蛛在如砥的叶面上奔走,留下无形的足迹。更有那碧玉般的青蛙,稳坐莲台中央,鼓动着雪白的鸣囊,将夏日的鼓点敲得震天响。荷叶为鱼虾撑起绿荫,鱼虾为荷清理烦扰;水蜘蛛借叶为舟,青蛙倚叶为歌台。这水波间的和谐共生,正是造物主最质朴也最深邃的画卷。
思绪飘远,范仲淹那句“出淤泥而不染”蓦然涌上心头。七个字,如金石掷地,道尽了荷的魂魄。它的根须深扎于最幽暗的淤泥,它的花与叶却执着地刺破水面,向着光明的天空舒展洁净的身姿。这份“身陷浊淖,心向青冥”的傲岸,穿越千年烟雨,曾映照过泽畔行吟的屈子孤影,滋养了周敦颐笔下的君子之思,也萦绕在朱自清月下徘徊的清辉里。荷,早已超脱草木之形,化为一种文化血脉中流淌的清白图腾。
斜阳熔金,将荷塘浸染成一片温暖的辉煌。长长的花影、叶影,被拉得斜斜瘦瘦,投在暗绿的水镜之上。晚风徐来,清雅的荷香便丝丝缕缕浮动起来,那香气不甜不腻,不浓不烈,却沁透肺腑,令人微醺。此刻的荷塘,宛如一幅晕染开的水墨长卷,又似一首无需吟诵便已了然于心的无言诗篇。
荷的生命旅程,短暂而绚烂。从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稚嫩试探,到盛夏“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肆意汪洋,再到秋深“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苍凉余韵,它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壮丽轮回。终了,它坦然沉入孕育它的泥沼,化为滋养新生的沃土,静待下一个夏天的号角。这生生不息的枯荣更迭,何尝不是宇宙间最宏大的生命隐喻?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一代代人的登场与谢幕,不也在这无声的脉动中悄然延续?
荷,以它的存在,无声地启迪着我们:于污浊中持守清白,在困境里心向光明;以奉献为乐,与万物共生;懂得欣赏天地之大美,亦努力创造生命之芳华。当我们凝视那阳光下清晰如刻的荷脉,看到的岂止是夏日的盛景?那分明是生命不屈的力量在奔涌,是古老文明绵延不绝的根须在泥土深处悄然延伸。
夜色渐浓,荷塘隐入墨色的帷幔。然而我心中澄明:当翌日晨曦初露,那碧绿的使者依然会挺立在水中央,向着万丈光芒,无悔地绽放它全部的美丽与尊严。这美,属于灼热的盛夏,属于灵秀的江南,更属于每一个愿意俯身,倾听一叶一脉间那永恒生命回响的灵魂。
荷的经络里,奔流不息的是整个夏天的精魂。而我们,不过是这浩荡精魂虔诚的见证者与渺小的共鸣者。
作者简介:
梅元贞,笔名:元杰。爱好文学,发表过小说、诗歌、散文。在诗刊、鸭绿江神州文学等多家刊物发表过作品,部分获奖。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中国作家网会员在线作家;湖北省报告文学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部分刊物文学主编,签约作家,“二程”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