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楹联记抗洪
文/古广祥
(香港新闻出版社)
近闻海内数处遭水患,忆及今岁六月粤东怀集之洪,其势“波涛如怒,洪水皆淹偏”,历历在目。
怀集地形北高南低,县治立于盆地河谷,处珠江流域,居南国低纬季风区。亦因地形、气候之故,雨量丰沛,洪潦频仍。2025年6月14至17日,受台风“蝴蝶”侵袭,三日连降特大暴雨,遂致“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市井秩序为之扰动。有本草联记
其事曰:
雷胆子/长生/泽夕;
水团花/白扣/家菱。
上联:“雷胆子”,雷电之谓;“长生”,借指久雨;“泽夕”,终日水势。
下联:“水团花”,涛澜之形;“白扣”,波涛之状;“家菱”,屋畔农物。

夫台风者,乃寰宇之最烈灾祲也,其暴烈所及,民遭“排户破牖,殒瓦擗屋,礧击巨石,揉拔乔木”之损。其摧枯拉朽之威、“千尺涛澜”之险,及民众抗灾实景,本草联亦有载之:
川连/宅下,波扣/车前,飞帘/知了/青粱,公丁/结察/穿心箭;
左顾/防风,南连/去水,起目/引无/苦泽,熟地/当归/突腹莲。
上联:洪水泻至家门,波涛冲击车乘。此情此景,作物淹没,百姓观之,揪心顿足。
下联:左侧忙于防风,南边急于排洪。合力抗洪,放眼再望,洪水退矣,民众跃之。

夫中药之名,具“物象”之性。本草楹联以文辞之法,述怀集民众抗洪之历,借平仄之声摹洪水之节,融“救灾人类学”之思,印证“民间知识乃社会整合之隐纽”之说。怀集民众“临大难而不惧”,可见抗洪之“集体行动”已化为可感之文象。
“本草楹联记抗洪”,虽为“静态”之文,所载却具“动态”之实。从“穿心箭”的焦灼到“去水”后的释然,可见,抗洪有“择忘而重构生命”之能。“抗洪”为社会留下温情之忆,彰显人性之崇高、文明之底色,亦为解除灾害开多元之视。
此文不困于悲情,借诸药名,深辨“知了”与“引无”之理。“药名即灾情”“药名即意志”“药名即治水”,为由“危机应对”至“秩序恢复”赋予社会意义。洪灾何惧?“去水”之后,“熟地/当归/突腹莲”,恰是怀集民众“否极泰来”生存哲学之佳注。
时过月余,怀集已复井然。从哲学视角看,洪灾虽带来“破”之冲击,却也凝聚起“立”之力量。总之,“破”乃依据,“立”谓合理,二者是辩证统一之整体。本草楹联,非文字游戏,当以草木之微记灾前灾后之实。兹再撰一本草联记之:
苦籍/流离/禾了子;
昌阳/育沛/谷精珠。
上联:“苦籍”水灾苦境,“流离”了却,“禾了子”岁荒之景。
下联:“昌阳”风和日丽,“育沛”孕育,“谷精珠”生机之象。
2025年7月30日写于古公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