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江南幻缘
江南的雨,细密如愁。
孟云栖站在堤岸上,看着滔滔洪水冲垮了刚筑好的堤坝。民夫们哭喊着四散奔逃,浑浊的江水裹挟着家具、牲畜,甚至偶尔浮过一两具尸体。
"大人,这已经是第三次溃堤了!"师爷浑身湿透地跑来,"民夫们都说...说是河神发怒..."
孟云栖抹去脸上的雨水,忽然想起无尘和尚留给他的那本《金刚经》。这些日子他每晚诵读,却始终参不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意。
回到临时衙门,孟云栖发现案头多了一幅画。画中女子撑伞立于桥上,眉眼间竟与铜佛头那半张完好的脸有几分神似。
"这是..."
"回大人,是本县苏员外送来的。"书吏恭敬道,"说是他女儿苏小姐的亲笔。苏家听闻大人喜好丹青,特来相赠。"
孟云栖展开画卷,见题跋写着"二十四桥明月夜"七字,笔法清丽脱俗。不知为何,他忽然想起无尘和尚年轻时爱过的那个姑娘。
次日,苏员外设宴相邀。席间,孟云栖见到了画中人——苏小姐婉清。她穿一袭淡绿罗裙,发间只簪一支白玉兰花,与满座珠光宝气的闺秀截然不同。
"孟大人治水辛苦,小女子斗胆敬大人一杯。"苏婉清声音如清泉击石。
孟云栖举杯时,发现她腕上戴着一串奇特的念珠——竟与无尘和尚留给他的一模一样!
"小姐这念珠..."
"家传之物。"苏婉清微微一笑,"据说原是一位高僧所赠。"
宴后,孟云栖夜不能寐。窗外雨打芭蕉,他取出《金刚经》诵读,却总被苏婉清那双似曾相识的眼睛打断。恍惚间,铜佛头、无尘和尚、苏婉清的面容竟在烛光中重叠。
三日后,孟云栖应邀游湖。小船行至湖心,苏婉清忽然问道:"大人可信前世今生?"
孟云栖心头一跳:"小姐何出此言?"
苏婉清望着远山:"我常做一个梦。梦中我是个书生,在一座着火的寺庙里救人...还有位老和尚总问我'风动还是幡动'..."
孟云栖手中茶盏当啷落地。他强自镇定:"小姐可知...那和尚后来怎样了?"
"梦里他化作了一尊铜佛。"苏婉清轻抚念珠,"半边脸被火烧融了,却还在笑。"
当晚,孟云栖梦见无尘和尚。老僧站在水面上,脚下生出千朵莲花。
"施主可还记得老衲的问题?"
孟云栖合十答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无尘微笑:"如今可明白?"
"弟子愚钝。"孟云栖惭愧道,"虽知万法皆空,却难断情丝。"
"情之一字,最易障目。"无尘叹息,"那苏小姐确是故人转世,但她已不记得前尘往事。施主何必执着?"
孟云栖猛然惊醒,发现窗外明月如洗,案上《金刚经》无风自动,翻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页。
第八章 云归处
治水三月,堤坝终于合龙。庆功宴上,知府笑眯眯地凑过来:
"孟大人年轻有为,下官有意做个月老。那苏家小姐才貌双全,与大人正是天造地设..."
孟云栖婉言谢绝。宴后,他独自登上城楼,望着远处归云寺方向。这三个月,他与苏婉清诗词唱和,月下论禅,确实动了凡心。但每当此时,无尘和尚的偈子就会在耳边响起。
"大人果然在此。"苏婉清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家父说大人拒了亲事..."
孟云栖转身,见她手中提着一盏莲花灯,灯光映照下,宛如画中仙。
"在下身负皇命,不敢耽于儿女私情。"
苏婉清轻笑:"大人说谎。我知大人心中有佛,只是..."她忽然指向远方,"大人看那云!"
孟云栖望去,只见天边一片孤云正缓缓飘向归云寺方向。云影变幻,隐约显出僧侣形状。
"是...是他!"孟云栖脱口而出。
苏婉清将莲花灯递给他:"大人若有所悟,不妨随云而去。这灯...就当是送别之礼。"
孟云栖接过灯,发现灯罩上绘着一幅画:山寺、风幡、两个对坐的僧人。画旁题着"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七个小字。
"你...究竟是谁?"孟云栖声音发颤。
苏婉清笑而不答,转身离去,身影渐渐融入夜色。孟云栖追下城楼,却已不见伊人踪影,唯有手中莲花灯静静燃烧。
三日后,孟云栖向朝廷递了辞呈。他收拾行装时,发现苏婉清送的画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封短笺:
"前世君为僧,我为君手中经;
今生我为女,君又为官身。
轮回一场梦,何必认真?
不如归去,云水自由身。"
孟云栖大笑三声,将官印留在案上,只带着无尘和尚的遗物离开了官署。
归云寺的废墟前,慧明和尚正在扫地。见孟云栖一身布衣而来,并不惊讶,只道:"回来了?"
"回来了。"孟云栖放下行囊,"这次不走了。"
慧明点点头,引他来到寺后一处草庵:"师兄的骨灰就撒在前面溪涧里。他说,有朝一日你会来此结庐。"
孟云栖在溪边搭了间草屋,每日打坐诵经,闲暇时便雕刻那截焦木。三年后,一尊无尘和尚的雕像终于完成。说也奇怪,雕像落成那日,草庵前忽然开满白莲,引得山中野兽都来朝拜。
这年冬天,慧明和尚圆寂。临终前他将归云寺残存的几本经书交给孟云栖:"师兄说,待你悟透'风幡之辩',便是归云寺重光之时。"
孟云栖独居山中,渐渐有了神通。他能听懂鸟语,能与山兽交谈,甚至能预知天气变化。山民们称他"孟居士",遇事常来请教。
某日,一只白狐衔来一面破旧的幡,放在孟云栖门前。
"这是当年寺中旧物,我在后山山洞发现的。"白狐口吐人言,"如今物归原主。"
孟云栖展开破幡,隐约可见莲花纹样。他将幡挂在草庵前,山风拂过,幡布纹丝不动。
"看,幡不动。"白狐道。
孟云栖微笑:"风也不动。"
白狐歪头:"那是何物在动?"
孟云栖指向自己心口,又指向白狐心口,最后指向远处云海:"万法唯心,如如不动。"
白狐闻言,忽然人立而起,化作一白衣童子,向孟云栖深深一拜:"多谢居士点化,小狐今日方得人身。"
自此,孟云栖名声愈盛。常有远道而来的求法者,他就以"风幡之辩"相问,能答者寥寥。
十年后的一个春夜,孟云栖梦见无尘和尚乘月而来。
"时候到了。"老僧笑道,"老衲要去看海了,施主可要同行?"
孟云栖欣然应允。次日,山民发现草庵门大开,孟居士不知所踪。唯有门前那面破幡在风中轻轻摆动——奇怪的是,当日并无一丝风。
有人说看见孟居士乘白鹤而去;也有人说他化作一片云,飘向东海;更有猎户信誓旦旦地说,看见孟居士与一个白衣童子携手走入溪水,水面竟分出一条路来。
唯有草庵前的石碑上,多了一首新刻的诗:
"三十年前火中莲,
今日方知我是我。
不是风动非幡动,
一轮明月照大千。"
后来,有商人路过归云寺旧址,惊见废墟上已建起新寺,香火鼎盛。住持是个年轻僧人,眉目间竟与当年的孟云栖有七分相似。寺前高悬一匾,上书"风幡禅寺"四个大字。
商人好奇地问:"这寺名有何典故?"
年轻住持笑而不答,只是指着寺前一面猎猎作响的幡旗反问:"檀越请看,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
[全文完]
————
《风幡记》创作后记
一、缘起与构思
《风幡记》的创作灵感源自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著名的"风幡之辩"公案。这个充满机锋的禅门典故,千百年来引发无数求道者的思考。我试图将这一佛理玄思与《聊斋志异》的志怪笔法相融合,创造出一个既有禅意深度又不失传奇色彩的故事。
在构思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三个层面的平衡:
1. 禅理与叙事的结合——如何将深奥的佛理自然地融入故事情节
2. 真实与虚幻的交织——在现实与超自然之间保持微妙的张力
3. 人物与哲思的统一——让人物的命运发展与主题表达相辅相成
二、人物塑造
孟云栖作为主角,代表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求索历程。从最初的赶考书生,到官场得意的侍郎,再到最终看破红尘的修行者,他的转变既是对"风幡之辩"的逐步领悟,也是人性中超越世俗追求的精神觉醒。
无尘和尚这一形象则糅合了多种原型:
历史中的得道高僧(如六祖慧能)
民间传说中的疯癫和尚(如济公)
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导师型"人物
我刻意保留了他身上的矛盾性——既是悟道高僧,又是因情致痴的凡人;看似疯癫的话语中暗藏智慧,清醒时反而显得拘泥。这种矛盾正是为了体现"烦恼即菩提"的佛理。
三、意象运用
1. 风幡:作为核心意象,既是具体的实物,又是佛理的象征。随着故事发展,它的物质形态逐渐损毁(从完整到破损再到消失),但其象征意义却不断深化。
2. 火:在故事中反复出现(寺毁之火、雷火、心火),既是毁灭的力量,也是淬炼的媒介。无尘和尚在火中失去一切,却也因火而大彻大悟。
3. 云:作为孟云栖名字的意象,象征无常变幻与超脱自由。最终他"乘云而去",完成了从"看云"到"作云"的转变。
四、叙事结构
故事采用传统章回体形式,但在时间线上做了非线性处理:
主线是孟云栖的经历(现在时)
通过对话和回忆揭示无尘的过去(过去时)
结尾处年轻住持的出现暗示轮回(未来时)
这种结构既保持了传统小说的叙事魅力,又为故事增添了时空交错的哲思意味。
五、创作感悟
写作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禅宗"不立文字"与小说创作之间的矛盾。如何用有限的文字表达无限的禅意,如何让读者既享受故事的趣味又不被故事本身所束缚,这些挑战促使我不断调整写作方式。
最令我触动的是孟云栖最终的选择——不是简单地放弃世俗,而是在深刻理解世俗后的超越。这种超越不是逃避,而是更大的包容。正如那面最终"无风自动"的幡,超越了"动与不动"的二元对立。
六、致谢
感谢禅宗典籍给予的智慧启迪,感谢《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提供的艺术借鉴,也感谢读者朋友们的耐心阅读。愿这个故事能如一丝清风,轻轻拂动读者心中的那面"幡"。
成智谨识
岁次壬寅年仲夏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