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金榜迷途
三年后,京城贡院外的杏花又开了。
孟云栖站在人声鼎沸的放榜处,目光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搜寻自己的。当看到"孟云栖"三字赫然位列一甲第三名时,周围顿时响起一片贺喜声。同科举子们纷纷围拢过来,这个道"探花郎好才学",那个说"孟兄前程无量"。
"多谢诸位,侥幸而已。"孟云栖拱手回礼,脸上笑着,心中却忽然闪过无尘和尚那句"功名富贵,不过梦幻泡影"。
当晚,恩师李大学士设宴庆贺。酒过三巡,李学士拍着孟云栖的肩膀道:"云栖啊,你文采斐然,更难得心思通透。老夫已向吏部举荐,不日便有实缺。以你之才,十年内入阁拜相也未可知啊!"
"学生惶恐,全赖恩师栽培。"孟云栖连忙起身敬酒。席间觥筹交错,他却总觉得耳边有木鱼声隐隐传来,仿佛那荒山古寺中的老僧正在某处注视着他。
一个月后,孟云栖被授翰林院编修。又半年,因一篇《论吏治疏》深得圣心,破格擢升为都察院经历。官场得意,他却常在夜深人静时取出那面从归云寺带回的残破幡布,对着烛火发呆。
这日休沐,孟云栖独自在书房临帖。管家来报:"老爷,门外有个疯和尚,非要见您不可。小的赶他也不走,说什么'风幡又动'的胡话..."
孟云栖手中毛笔啪嗒掉在宣纸上,墨汁晕开一片。他三步并作两步冲到府门外,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僧人正坐在台阶上捉虱子,却不是无尘和尚。
"这位师父..."孟云栖难掩失望。
那僧人抬头,咧嘴一笑:"施主可是在等无尘师兄?"
孟云栖心头一跳:"师父认识无尘大师?"
"贫僧慧净,与无尘师兄同住归云寺。"僧人站起身,从怀中取出一封泛黄的信笺,"师兄月前圆寂,临终前嘱我将此信交与施主。"
孟云栖双手微颤地接过信,只见封皮上写着"孟施主亲启"五个清瘦的字迹。拆开看时,里面只有一偈:
"风幡已歇三十秋,
尘缘未了又添愁。
若问本来真面目,
明月当空水自流。"
慧净和尚合十道:"师兄还有一言转告:'当年一问,今日可答?'"
孟云栖怔在原地,眼前浮现出那个雨夜老僧问他"风动幡动"的情景。三年官海浮沉,他早将禅机抛诸脑后,如今却被这偈子一击而中。
"大师...走时可安详?"孟云栖声音哽咽。
慧净叹道:"师兄沐浴更衣,于佛前诵经至三更,忽对空言道:'尔等执念已消,老衲也该去了。'言罢跏趺而坐,含笑而逝。次日众僧入殿,见其肉身不坏,面容如生,异香满室。"
孟云栖将偈子紧紧攥在手中:"请师父稍候,容我更衣,随您同往归云寺祭拜。"
慧净却摇头:"不必了。师兄遗命,不许停灵,已于七日前荼毗。骨灰撒入后山溪涧,他说...要随流水去看海。"
当夜,孟云栖独坐书房,对着无尘的遗偈和那面破幡出神。窗外忽然风起,吹得案头书页哗哗作响。他抬头望去,恍惚间似见无尘和尚立于月下,对他拈花微笑。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孟云栖喃喃自语,忽然泪如雨下。
第六章 归云证道
又三年春,孟云栖已官至礼部侍郎。这日朝会上,皇帝突然问起江南水患之事。
"孟爱卿,朕闻你精于水利,可有良策?"
孟云栖出列奏道:"臣请赴江南实地勘察,再拟条陈。"
皇帝准奏。离京前夜,孟云栖做了一个梦。梦中他回到归云寺,见无尘和尚正在扫地,见他来了便道:"施主来得正好,老衲新采的云雾茶刚沏好。"
醒来后,孟云栖决定绕道前往归云寺。这些年他公务繁忙,竟再未踏足那处改变他命运的山寺。
山路依旧,只是比记忆中更加荒芜。走到半山腰,忽见一个樵夫担柴而下,见到他惊呼:"这位官人,前面去不得!归云寺上月遭了雷火,如今只剩一堆焦木了!"
孟云栖心头一震,加快脚步。转过山坳,果然看见昔日古寺已成废墟,唯余几根焦黑的梁柱倔强地指向天空。
他踩着瓦砾走入废墟,凭着记忆找到大殿位置。这里已无佛像经幡,只有野草从地缝中顽强钻出。忽然,他在一堆灰烬中发现某物闪着微光——竟是一尊烧得变形的铜佛头,半边脸已熔化,另半边却依旧宝相庄严。
孟云栖拂去佛头上的灰烬,忽听身后有人道:"阿弥陀佛,施主别来无恙。"
回头见是慧明和尚,比六年前更加苍老,拄着一根竹杖,僧袍上满是补丁。
"大师..."孟云栖深深一揖。
慧明打量他一番,叹道:"师兄果然没看错人。他说施主迟早会回来,只是没想到是在寺毁之后。"
孟云栖惭愧道:"晚生为俗务所缠,辜负了大师期望。"
"无妨。"慧明指向西边,"师兄的禅房幸免于火,施主可要去看看?"
禅房简陋得出奇,一床一桌一蒲团而已。墙上挂着一幅字,写着"万法归一"四个大字,笔力雄浑,显是无尘手笔。
慧明从床下取出一个木匣:"这是师兄留给施主的。"
匣中是一串菩提念珠,一本手抄《金刚经》,还有一张纸条:"风幡俱寂处,明月照人来。"
孟云栖摩挲着念珠,忽然问道:"大师,当年那场大火...真的是意外吗?"
慧明神色一变,良久才道:"施主何出此言?"
"晚生这些年在官场,见惯人心险恶。"孟云栖直视慧明,"无尘大师智慧超群,必是触及某些人的利益..."
慧明长叹一声,走到窗前。远处群山如黛,云雾缭绕。
"三十四年前,师兄在讲经时揭露本地豪绅王员外强占民田、伪造地契之事。当夜寺中就起了火..."慧明声音低沉,"可笑那王家,如今也败落了。王员外死后,几个儿子争产内斗,家破人亡。所谓报应,不过如此。"
孟云栖想起朝中那些勾心斗角,忽然觉得无比厌倦。他拿起那本《金刚经》,随手翻开一页,正是著名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节。
"大师,我想在寺中住几日。"
慧明似早有所料:"禅房虽陋,尚可栖身。只是粗茶淡饭,怕委屈了侍郎大人。"
孟云栖笑了:"当年一介穷书生都能住,如今怎就住不得?"
是夜,孟云栖在无尘的禅房打坐。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画出斑驳花纹。他忽然想起那面曾带回京的幡布——三年前升任侍郎时,已被他随手丢弃。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孟云栖闭目默念,忽然听见窗外有轻微响动。睁眼看去,一只白狐正蹲在院中井台上,目光灼灼地望着他。
那狐狸丝毫不怕人,反而向前几步,竟开口人言:"书生好狠心,一去多年不回,害老和尚等到圆寂。"
孟云栖大惊:"你...你是..."
白狐甩了甩尾巴:"我本是后山修行的狐仙,三十年前那场大火,我救出三个小沙弥。无尘和尚知情后,不但不驱赶我,还常与我论道。"它歪头看着孟云栖,"他说你是百年难遇的慧根之人,可惜尘缘太深。"
孟云栖心中翻江倒海,正要再问,忽见东方既白,那白狐已不见踪影。不知是梦是真。
三日后,江南传来急报,催孟云栖速去治水。临行前,他在废墟中捡了一块烧焦的木头,打算雕成无尘和尚的模样。
慧明送他到山门遗址,忽然道:"施主可知师兄为何总问'风动幡动'?"
孟云栖摇头。
"他年轻时爱过一个姑娘,那姑娘送他一面绣着并蒂莲的幡。后来姑娘病逝,师兄出家为僧,将那幡挂在寺中最显眼处。"慧明望着远山,"大火那夜,他眼睁睁看着那面幡烧成灰烬...从此便悟了'心动'之理。"
孟云栖如遭雷击。原来那看似高深的禅机,背后竟藏着如此刻骨的情殇。
下山的路上,孟云栖忽然听见钟声——归云寺的钟早已毁于火灾。他回头望去,只见废墟上空,一片孤云正随风飘远。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