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风幡记开篇词》
古刹风幡几度秋,
禅机未解客先愁。
烟云过眼皆成幻,
灯火摇心岂自由。
山雨急,暮钟收,
一僧一语一凝眸。
本来无物何须问,
明月空潭水自流。
--------
第一章 荒寺遇僧
暮春时节,细雨如丝。孟云栖紧了紧身上单薄的青衫,抬头望了望阴沉的天色,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他本是赴京赶考的举子,却因盘缠用尽,只得抄近路走这荒山野径。谁料天公不作美,行至半途,竟下起雨来。
"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如何是好?"孟云栖暗自焦急,忽见前方山腰处露出一角飞檐,似有庙宇。他心中一喜,连忙向那方向奔去。
待走近了,才看清是座破败的古寺。山门上的匾额已经斑驳,隐约可见"归云寺"三字。寺墙倾颓,杂草丛生,显然久无人居。孟云栖犹豫片刻,终是抵不住风雨侵袭,推开吱呀作响的山门,走了进去。
院内荒草丛生,唯有大殿尚算完整。孟云栖抖了抖衣袖上的雨水,正要迈入大殿,忽听一个沙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施主从何处来?"
孟云栖吓了一跳,转身见一老僧立于廊下。那僧人瘦骨嶙峋,着一件褪色的袈裟,面容枯槁,唯有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在昏暗的光线下竟泛着奇异的光芒。
"晚生孟云栖,赴京赶考路过此地,因避雨误入宝刹,还望大师见谅。"孟云栖连忙作揖。
老僧不言不语,只是盯着孟云栖看了许久,忽道:"风动耶?幡动耶?"
孟云栖一愣,不知如何作答。老僧却已转身,径自向大殿走去。孟云栖只得跟上,心中暗忖这老僧怕是有些疯癫。
大殿内佛像蒙尘,香炉倾倒,唯有一盏油灯幽幽燃着,映照出老僧佝偻的身影。老僧在佛前拜了三拜,忽然转身对孟云栖道:"老衲法号无尘,在此修行六十余载。施主既来,便是有缘。"
孟云栖正要答话,忽听殿外风起,吹动檐下一面破旧的幡旗,发出猎猎声响。无尘和尚忽然神色激动,指着那幡道:"你听!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
孟云栖被问得莫名其妙,只得道:"自然是风动幡亦动。"
无尘和尚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世人皆如此说。"言罢竟不再理会孟云栖,自顾自地盘坐在佛前,闭目诵经。
孟云栖见老僧古怪,也不敢多言,寻了一处干燥角落坐下。窗外雨声渐大,天色愈暗,他不知不觉间沉沉睡去。
第二章 风幡之辩
朦胧中,孟云栖被一阵激烈的争论声惊醒。他睁开眼,见殿内已点起数盏油灯,无尘和尚正与另一中年僧人对坐而谈。那僧人身形魁梧,声音洪亮,与无尘的枯瘦形成鲜明对比。
"师兄何必执迷不悟?明明是风吹幡动,肉眼可见,如何说是心动?"中年僧人拍案道。
无尘和尚不疾不徐:"慧明师弟,你只见风幡相击,却不见心念起伏。若无心识,何以知风幡之别?"
慧明和尚冷笑道:"师兄这是强词夺理!若按此说,世间万物岂非皆是心造?那这大殿、佛像,乃至你我,都是虚幻不成?"
"正是如此。"无尘和尚忽然站起,指着殿外道,"你看那幡,无风时静,有风时动,动与不动,皆是因缘和合。而你能见其动,能辨其静,不正是心在作用?"
孟云栖听得入神,不觉坐直了身子。慧明和尚瞥见他醒来,哼了一声:"有外人在此,不便多言。师兄好自为之吧!"说罢拂袖而去。
无尘和尚并不挽留,转身对孟云栖合十道:"惊扰施主清梦了。"
孟云栖连忙还礼:"大师言重了。晚生方才听二位论道,虽不甚解,却觉深有玄机。不知这'风动幡动'之辩,究竟是何典故?"
无尘和尚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施主有心了。此典出自六祖慧能大师。昔有二僧见风吹幡动,一曰风动,一曰幡动,争论不休。六祖闻之,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孟云栖若有所思:"如此说来,六祖之意是风幡皆外相,真正动的是人的心念?"
无尘和尚点头微笑:"施主慧根不浅。风幡本是外物,若无心识分别,何来动与不动?世人执着外相,却不知万法唯心所现。"
正说着,殿外忽然狂风大作,吹得门窗砰砰作响。那面破幡被风卷起,竟挣脱绳索,飘入殿中,恰好落在孟云栖面前。
无尘和尚见状,忽然大笑:"好!好!风送幡来,正合机缘!施主请看此幡,可还动否?"
孟云栖拾起那面破旧的幡,见其已静止不动,便道:"此刻无风,幡自然不动。"
无尘和尚摇头:"非也非也。幡从未动过,动的只是施主心中之念。方才见幡飘摇,便谓其动;此刻持于手中,又谓其静。其实幡本无动静,皆是施主心念起伏所致。"
孟云栖闻言,如遭雷击,手中幡布悄然滑落。他忽然想起自己赴京赶考,不也是执着功名这一外相吗?若心不为之所动,得失荣辱,又有何区别?
无尘和尚见他神色变幻,知有所悟,便不再多言,转身回到佛前,敲响木鱼,诵起经来。
第三章 夜半异闻
夜深人静,孟云栖辗转难眠。白日里无尘和尚的一番话,在他心中激起阵阵涟漪。窗外雨已停歇,唯余檐滴水声,更显山寺寂寥。
忽然,一阵细微的脚步声从殿外传来。孟云栖警觉地坐起身,借着佛前长明灯的微光,看见无尘和尚手持一盏油灯,缓步走入殿中。
老僧似未察觉有人注视,径自走到佛前,恭敬地上了三炷香。然后转身面对空荡荡的大殿,竟开始讲经说法!
"今日有弟子问:风动幡动,究竟是何物动?老衲答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无尘和尚的声音在寂静的殿中回荡,"诸位可曾明白?"
孟云栖惊诧不已,殿中明明空无一人,老僧却似面对满堂听众。更诡异的是,他竟听见细微的应答声从四面八方传来,仿佛真有许多人在聆听。
"弟子愚钝,请师父开示。"一个年轻的声音从孟云栖左侧传来,吓得他差点惊叫出声。
无尘和尚面露慈色:"善哉善哉。譬如明镜照物,镜中花非真花,水中月非真月。风幡之动,亦是心镜所现影像。若心不动,万境皆寂。"
"师父是说,我们所见的世间万物,都是心的投射?"这次是个女声,从佛龛后传来。
孟云栖浑身发冷,他确定殿中除他与无尘外再无第三人。那些声音从何而来?莫非这荒寺闹鬼?
正惊疑间,忽见无尘和尚转向他藏身之处,目光如电:"那位施主既已醒来,何不出来一叙?"
孟云栖只得硬着头皮走出,强作镇定道:"大师深夜讲经,晚生无意偷听,还望恕罪。"
无尘和尚却道:"施主来得正好。老衲这些弟子资质驽钝,不如施主慧根深厚。不知施主对风幡之辩,可有高见?"
孟云栖环顾四周,壮着胆子问:"大师的弟子...现在何处?"
无尘和尚面露诧异:"不就在此吗?"他抬手一指,孟云栖顺着看去,只见殿中蒲团上竟坐满了模糊的人影!有僧有俗,有老有少,皆双手合十,神情专注。
孟云栖倒吸一口凉气,连连后退。那些影子见他惊恐,竟纷纷转头看他,有的还露出友善的微笑。最前排一个书生打扮的影子甚至起身施礼:"这位兄台请了。师父常说,万法皆空,不必畏惧。"
"你...你们是..."孟云栖声音发抖。
无尘和尚叹息:"施主肉眼凡胎,不见真相。这些都是老衲的弟子,三十年来日日在此听经闻法。"
孟云栖忽然注意到,那些影子的衣饰颇为古旧,不似今人打扮。一个可怕的念头闪过心头:莫非这些都是...
似乎看穿他的想法,无尘和尚黯然道:"不错,他们都已往生极乐。唯有执念未消,夜夜来此听经。"
孟云栖再也忍不住,转身就要逃出大殿。刚到门口,却与一人撞个满怀。抬头一看,正是白日里与无尘辩论的慧明和尚。
"施主莫怕。"慧明和尚扶住他,"师兄又犯病了。"
"犯病?"孟云栖惊魂未定。
慧明和尚点头,引他来到偏院一间禅房,点燃油灯,才道:"师兄年轻时曾是名震一方的得道高僧,门下弟子数百。三十年前一场大火,将整座归云寺烧毁大半,他的弟子们为抢救经书佛像,全部葬身火海..."
孟云栖心头一震:"那方才殿中..."
"自那以后,师兄便神志不清,常自言与弟子们讲经说法。"慧明和尚叹息,"说来也怪,每逢他'讲经'之时,寺中确有异象。有人听见诵经声,有人看见影子,甚至还有檀香气。贫僧在此守候多年,深知师兄虽疯癫,所言却往往暗合佛理。"
孟云栖想起无尘和尚关于风幡的言论,确实深具禅机。不禁问道:"那'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之说..."
"此乃六祖慧能大师真言,师兄年轻时参透此理,曾作偈曰:'风幡本来空,心动万法生。若人会此意,当下见本性。'"慧明和尚合十道,"可惜一场劫火,烧去了他的理智,却烧不灭他的佛性。"
孟云栖默然。窗外,一轮明月破云而出,照亮了荒废的寺院。他忽然明白了无尘和尚的执着——那些弟子或许真的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在老僧的心中,在这座古寺的记忆里。
第四章 禅机一念
翌日清晨,孟云栖收拾行装准备离去。经过大殿时,见无尘和尚正在清扫庭院,神情平静,丝毫不见昨夜癫狂之态。
"施主这便要走了?"无尘和尚停下手上的扫帚。
孟云栖合十行礼:"多谢大师收留一夜。晚生还要赶路,特来辞行。"
无尘和尚点点头,忽然问道:"施主可还记得风幡之辩?"
"不敢忘。"孟云栖诚心道,"大师开示,令晚生受益匪浅。"
"那施主如今以为,是风动,是幡动,还是心动?"
孟云栖沉思片刻,抬头望向寺前飘扬的幡旗,忽然福至心灵:"风幡本无动静,是晚生心中分别。若无分别心,万法皆寂。"
无尘和尚闻言,眼中精光一闪,随即哈哈大笑:"善哉善哉!施主已得三昧!"笑罢,竟丢下扫帚,手舞足蹈地唱起偈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孟云栖见他状若疯癫,却知这是悟道之喜,不禁也露出微笑。正欲转身离去,忽听无尘和尚在身后道:
"施主此行京城,必能高中。然功名富贵,不过梦幻泡影。他日若觉尘缘已尽,不妨再来归云寺一叙。"
孟云栖心中一震,回头深深一拜:"谨记大师教诲。"
走出山门,孟云栖忍不住再次回望。晨雾中的归云寺显得格外清幽,檐角的风幡轻轻摆动。他忽然觉得,那幡似乎真的从未动过,动的只是自己的心念。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孟云栖喃喃重复着这句话,踏上了前往京城的官道。他隐约感觉,这座荒寺和那个疯癫的老僧,已经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智慧的种子,只待机缘成熟,便会生根发芽。
身后,归云寺的钟声悠然响起,回荡在山谷之间,仿佛在为他送行,又仿佛在提醒他:万法唯心,莫失莫忘。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