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考过很多次,人为什么要读书?
年少时,我以为读书是为了能考个好文凭,未来找份好工作。
可当我如愿进入知名企业,却沦为996的职场牛马,晋升机会永远让位于游手好闲的关系户时。
我不禁怀疑,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直到那天,我读到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和我境况相似,每天为工作疲于奔命,为职场关系焦头烂额。
但后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开了喜欢的古董店,把热爱发展为副业,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点。
我深受触动。
我想起自己从小喜欢写作,便开始利用下班时间投稿,渐渐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
正如这个故事的作者所说:
“我们常会在书里,遇到和现实生活同频的事,这便是读书的奇妙之处。”
这位作者,就是日本著名作家青山美智子,而这个故事,便出自她的代表作《人生借阅室》。
《人生借阅室》讲述了图书管理员小町,为读者们推荐书籍、指点迷津的故事。
这些读者当中,有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的青年,有面临家庭和事业两难的职场妈妈,也有退休后找不到自我价值感的老人……
他们在人生低谷期,来到小町的借阅室,通过读书,重拾了内心的勇气。
如果你也正身处困顿时刻,一定要读读这本《人生借阅室》。
通过书中的故事,你会明白:
没有谁的生活不苦,但总有书能像把冰斧,劈开你尘封的内心,给你源源不绝的滋养和能量。
读书,消弭内心的烦恼
在书里,作者讲了一个扎心的故事。
夏美是一名资深杂志编辑,有着十几年工作经验。
可等她生完女儿,重返职场,原来的岗位却被新人取代,她也被调到了边缘部门。
夏美不满于工作的变动,觉得生孩子拖了事业的后腿。
在一次因为照顾女儿,推掉心心念念的座谈会后,她彻底崩溃了。
她和丈夫大吵一架,然后把自己关在房里,无助地哭起来。
这时,一本叫《月之女童》的书,映入她的眼帘。
这本书是她以前借书时,图书管理员小町推荐给她的。
夏美拿起书本,随意翻了几页,一段有意思的内容,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书里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两只眼睛,一只是代表理性的“太阳之眼”,一只是代表感性的“月亮之眼”。
这两只眼睛相互协作,缺一不可。
正如世间很多事情,看似对立,实则相辅相成。
而那些有智慧的人,总能通过自身的改变,把看似对立的事,协调到互补的状态。
这个观点,如同一道划破迷雾的光束,让夏美深受触动。
她想,自己如今因为工作和家庭焦头烂额,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在二者之间建立平衡呢?
于是,她开始寻找脱困的方法。
她在工作之余,面试了几家心仪的公司,最后跳槽去了一家童书出版社。
因为有育儿经验,夏美在这里如鱼得水。
她不再觉得带娃是负累,而是将育儿心得巧妙融合进工作中,焕发了事业第二春。
是读书,让她摆脱内耗,找到了工作的乐趣所在。
人到中年,很多人都像曾经的夏美,身处家庭和职场的夹缝中,活得疲乏又焦虑。
如果你想跳出眼下逼仄的生活,不妨通过读书,寻找慰藉和滋养。
阅读,能够化解心中的郁结,让那些被现实挤压得几近崩溃的情绪,在文字的浸润下得到舒展。
哪怕此刻你困于生活泥沼,总有一本书,能抚平忧虑,赋予你破局重生的力量。
读书,点燃生活的热情
作家周岭提出过一个词:“醒着的睡着的人”。
意思是,现代社会里,很多人看似醒着,实际上头脑混沌、如同睡着。
这类人对自己没要求、对未来没想法,每天重复着相似的生活轨迹,对生活提不起丝毫兴趣。
怎样摆脱这样的状态?
《人生借阅室》里,通过朋香的故事,给出了回答。
朋香是一名服装销售员,从偏远的家乡,来到大城市打拼。
可她却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陷入麻木和迷惘。
她厌倦重复性的工作,疲于应付客户的需求,就连每天的一日三餐,也敷衍了事。
朋友看不惯朋香浑浑噩噩的状态,劝她去借本书打发时间。
在朋友推荐下,朋香来到了小町的借阅室。
小町给她推荐了一本童书。
这本童书在日本耳熟能详,朋香小时候也读过,讲的是小老鼠做蛋糕的故事。
朋香实在不理解,为什么小町会推荐这本书给自己。
回家后,她随便翻了翻这本书,就把它置之脑后了。
转机,发生在一天下午。
那天朋香下班下得早,百无聊赖之下,萌生了做蛋糕的念头。
她想起那本童书里关于烘焙的描述,便饶有兴致地翻开书本,学习起来。
虽然一开始,朋香的蛋糕做得并不顺利,但她却觉得做蛋糕的过程十分有趣。
于是她开始利用下班时间,学习烘焙技巧,终于在几天后,做出了香甜松软的蛋糕。
蛋糕出炉的那一刻,朋香的眼里泛出泪花。
她明白了小町推荐那本书的良苦用心:做任何事情就像烤蛋糕,只要你倾注足够的热情和用心,就会收获令人惊喜的甜蜜。
朋香暗暗发誓,从今往后,一定要吃好每一餐,认真对待每一天。
想起卡夫卡的一句名言:
“文学的任务就是重新连接我们的感受,不至于让我们感到颓靡和绝望。”
人活一世,总有迷茫无助的时刻,而书,就是穿透混沌的那束光。
颓靡时,有书作伴,内心便不会失色黯淡;
无助时,有书在旁,灵魂便能够焕发新生。
觉得困顿苦闷之时,就去读书。
即便身处世界的犄角旮旯,书籍也能驱散你的迷茫,让你重拾对生活的憧憬,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读书,重振自己的信心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明明各方面能力不错,却总是畏畏缩缩,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明明有想做的事,却迟迟不敢开始,生怕遭遇困难,无法坚持下去。
见过很多人,习惯性自我否定,经常看低自己,结果在自卑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人生借阅室》的浩弥,曾经也是如此。
浩弥喜欢漫画,梦想成为插画师。
可读书时,很多人都觉得他的画,太诡异、太疯狂了。
浩弥为此大受打击,毕业后,不敢再尝试任何和绘画有关的工作。
好在他依然喜欢看漫画,也因此认识了有同样爱好的小町。
一天,小町推荐了一本《进化之旅》给浩弥。
这本书讲的是生物进化的过程,里面很多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了浩弥。
他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当翻到书中的一段文字时,他停住了。
书里说,就在距今不远的160多年前,人们还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神创造出来的。
可现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无人不知。
曾被认为荒谬的事情,如今成了常识。
是达尔文相信自己、坚持发表观点,才改变了裹挟自身的环境。
这个观点深深震撼了浩弥,他开始反思自己:
一直以来,他都担心自己的画作不被社会认可,因而长期畏首畏尾,不敢尝试绘画相关的工作。
这样的想法,又扼杀了自身的多少潜能呢?
于是,浩弥决定不再消极摆烂,他主动报名了画社区海报的工作。
渐渐地,他的画作得到越来越多人称赞,他也重新找回了成就感。
读书,能够重振人的信心,让人打破内心的囚笼,不再轻易否定自己。
正如作家张恨水说的:“有书读,就有希望,有了书,路就会在脚下延伸。”
人生没有地图,但书却能提供一种引领、一种方向,让人更有勇气,去追寻理想的生活。
迷茫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点点找回迷失的初心,一步步建立久违的自信。
终有一天,你能一扫颓丧,让生活峰回路转,迎来希望和转机。
读书,拓展生命的边界
书里,作者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学螃蟹走路”。
指的是,横着走路时,你看到的视野,会比直着走路时更加宽广。
现实中,绝大多数人都习惯直着往前走,殊不知换个角度,看到的风景会更加开阔。
怎样突破视野的局限?
对此,作者讲了退休老人正雄的故事。
正雄原本是一家企业高管,可退休后,他却陷入了巨大的虚无感中。
他觉得自己不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整日唉声叹气,觉得生活毫无意义。
一天,正雄路过小町的借阅室,打算借些书打发时间。
小町了解过他的情况后,推荐了一本诗集给他。
回家后,正雄好奇地翻开诗集,断断续续读了几页,有一首叫作《窗》的诗,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书里有一句诗:“海浪涌来,海浪退去”,正雄觉得直击灵魂。
可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首写看海的诗,为什么标题是“窗”呢?
正雄把心里的困惑,分享给女儿。
女儿告诉他:
作者或许以前只关注窗内,但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向窗外,发现外面的大海如此宽广。
那一刻,他眼里有了更辽阔的天地。
女儿的话,像一束穿透混沌的光,让正雄豁然开朗。
他意识到,自己长久以来,都把人生的价值局限在工作上。
可生命是旷野,工作之外,依然有无限的精彩。
拿正雄来说,退休以后,他可以好好陪伴家人,弥补以前因为事业繁忙,而疏忽家人的遗憾;
也可以拓展新爱好、学习新技能,实现自我的持续成长。
退休并不是自我价值的终结,而是崭新生活的开启。
意识到这点之后,正雄不再悲观厌世,他开始享受生活的每个瞬间,也解锁了源源不断的人生新体验。
人如果不读书,很容易画地为牢,被自己狭隘的认知困住;
只有读了书,才能突破视野的边界,拥抱生命的多元可能。
读书就像推开一扇任意门,带你接触到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与壮阔的世界撞个满怀。
当你觉得生活陷入窠臼,就去书里汲取能量,积累摆脱困局的底气。
不知不觉,你就能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开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在书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面对每个来借书的人,图书管理员小町都会赠送不同的手工赠品。
大家都以为她的赠品很有深意,小町却说,那都是她随便选的:
其实我什么也不知道,但大家都在收到赠品后,各自探究它们的意义。
书也是如此,作者无意之间写下的几句话,也许没有特别的深意,读者却和自身联系起来,得出只属于自己的结论。
书的意义,往往是由阅读者自己赋予的。
很多人总以为,读书能够抚平烦恼,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但实际上,阅读不过是在书海浩瀚里,找到一种能引领自己的观念,和可供参考的人生样本。
没有哪本书,能明确地告诉我们要走哪一条路。
但是,书籍能让我们跳出偏见和狭隘,重振信心和勇气。
当你拿起书本,即便身处低谷,也能生出无限能量,让你不断突破重围,在人生道路上一往无前。
*解读:每晚·竹西。来源: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忙也别忘记给自己充电,欢迎关注每晚一卷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