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与执迷:把握分寸,成就人生
作者:张忠信
人活一世,总有一些东西是拿得起、放不下的。这份“放不下”,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是执念,从消极的角度来看则是执迷。执念犹如照亮前路的火炬,而执迷则是捆住手脚的枷锁。二者之间,隔着对分寸的精准拿捏,更藏着对自我的清醒认知。
执念的本质,是对价值的坚守。敦煌莫高窟的守护者樊锦诗,用半生的时光扎根大漠,从青丝到白发,将敦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这份执念,源于对文明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以及“择一事终一生”的笃定信念。正是这样的执念,让平凡人在岁月的磨砺中淬炼出不凡,让微弱的光芒汇聚成照亮时代的星河。执念如同登山者对顶峰的向往,是支撑人们走过荆棘、踏过险滩的精神拐杖,让人在迷茫时不迷失方向,在疲惫时不轻易停下脚步。
然而,当执念逾越了边界,便会异化为执迷。古时的“刻舟求剑”寓言中,那个在船舷刻下记号的人,执着于“剑坠之处”的标记,却忽略了船在前行、水在流动的客观事实,这份执迷最终让他沦为笑柄。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困于过往的恩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有人沉溺于不切实际的目标,将“坚持”变成自我消耗的借口。执迷者往往抱着“非如此不可”的偏执,将自己困在思维的死胡同里,既看不见窗外的新风景,也听不进身边的劝诫。正如手握沙子的人,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执迷到最后,往往只剩下徒劳的挣扎。
区分执念与执迷的关键,在于是否留有余地。真正的执念者,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弹性。他们如同匠人打磨璞玉,既坚持对完美的追求,也接受过程中的不完美;既守住核心的原则,也懂得灵活的变通。而执迷者则像钻进牛角尖的人,把“不变”当作信仰,把“妥协”视为背叛,最终在自我构建的牢笼里越陷越深。治水的故事便是最好的例证:鲧用“堵”的方式,执着于对抗水流,结果酿成灾难;大禹则用“疏”的智慧,顺应水性而不失引导,终成千秋功业。执念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清醒,执迷则是“一条道走到黑”的盲目。
人生在世,既要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念,去守护值得守护的初心,去追逐值得追逐的理想;更要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通透,明白什么时候该转弯,懂得什么情况下该放手。让执念成为披荆斩棘的勇气,而非画地为牢的固执;让坚持成为抵达远方的动力,而非自我感动的表演。
归根结底,能照亮人生的从来不是固执的影子,而是带着温度与弹性的执着。守得住初心,也看得清时势,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