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军嫂”的幸福密码
写在建军98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作者:李永合 曹楠
八一前夕,我从杭州回丹江口探母,战友一句"老胡两口子在武当山定居",激动和思念的战友之情,让我当即驱车前往武当山拜访。
推开单元门时,职彦丽正在楼下侍弄月季,看见我愣了两秒,随即笑着喊:"老股长!"100多平米的房子窗明几净,阳台上晒着胡宪国的棉布衫。胡宪国拄着助行器站起来,虽然步履缓慢,腰杆却挺得笔直,看起来性格仍然开朗,身体比20多年前胖了些,看上去也很健康。
2008年胡宪国退伍后,夫妻俩就盘算着回湖北老家,就在武当山买了房子。职彦丽2016年退休时,当时武当山最大的家电城老板亲自来请她做会计:"您这样的人,我们信得过。"
墙上的全家福里幸福温馨的一家人,无不让人羡慕。"孩子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就业,娶了个公务员媳妇,已经有两个孩子,儿子儿媳很孝敬,经常回来看望我们。"职彦丽说着,眼角的笑纹里盛着蜜。
胡宪国说,职彦丽除每天上班外,不但精心无微不至关心我,还要照顾我87岁年迈老妈妈,我非常幸福,感谢我媳妇这么多年的精心照料,否则,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日子。
我问她现在后悔不,她笑着说:“从来没有后悔过。过几天俩口子要去北京住一段时间,去看看孙子孙女”。职彦丽说着露出幸福的笑容。
那是1996年盛夏,我在青海59076部队担任宣传股长时,团长宋振明把一份特殊的任务交到我手上:"把胡宪国和职彦丽的故事好好挖一挖,这是咱们军营里藏了十余年的爱情传奇。"这位刚从外单位调来的团长,偶然听闻这对夫妻的经历后,眼里总闪着感动的光。
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我六次走进他们位于青海军营家属院的家。每次推开那扇刷着绿漆的木门,总能看见职彦丽系着蓝布围裙忙碌的身影,而轮椅上的胡宪国正低头摆弄着收音机零件,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们身上,像一幅安静的画。
1984年8月,青藏线的运输任务刚结束,四连的车库里还飘着机油味。作为技术骨干的胡宪国正帮忙检修最后一辆罗曼卡车,突然"哐当"一声巨响——千斤顶失控了。
当他在解放军325医院的病床上醒来时,已经是三天后,医生含泪握着他的手说:"腰椎神经严重受损,残疾等级会很高,以后要和轮椅为伴了。"
命运的转角藏在最意外的地方。同院邻床住着职彦丽的母亲,这位青海第三汽修厂的姑娘每天来送饭时,总会被病房里那个强忍疼痛还讲笑话的年轻军人吸引。胡宪国的幽默像高原的阳光,驱散了她心里的阴霾。"他那么帅,笑起来眼里有星星。"多年后职彦丽提起初见,眼里仍闪着光。
那时职彦丽刚在汽修厂转正,是车间里最年轻的技术骨干。见胡宪国身边常没人照应,她每天下班就往医院跑,帮着擦身、喂饭、读报纸。有次胡宪国发高热,她守在病床前三天三夜没合眼,直到体温降下来才发现,自己的工作服沾满了呕吐物。
母亲看出女儿心思,把降压药往桌上一拍:"你要是敢跟他好,我就不活了!"父亲拿着她的工资单来劝:"你一个月42块8,要养个瘫子?"连车间主任都找她谈话:"小职,厂里正打算派你去西安进修,可别糊涂。"职彦丽没说话,第二天直接交了停薪留职申请——她要全身心守着胡宪国。
那些日子,她每天清晨五点就去菜市场抢新鲜肉,炖成肉汤再送到医院;中午趁胡宪国睡着,跑回母亲病房擦身喂药;晚上帮胡宪国按摩完双腿,还要在走廊灯下自学护理知识。有次暴雪封路,她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两小时,到医院时棉鞋冻成了冰壳,怀里的保温桶却紧紧捂着,里面的羊肉汤还冒着热气。
1986年冬天,他们要结婚的消息传开,职家炸开了锅。父亲把户口本锁进柜子,姑妈们轮流上门哭劝,连邻居都指着她说:"这姑娘怕是被迷了心窍。"职彦丽咬着牙,找战友借了辆自行车,跑了三趟派出所开证明,终于在元旦那天领了证。
婚礼就在西宁蓉苑餐厅的小包间,摆了两桌。胡宪国拄着双拐,每走一步都额头冒汗,职彦丽紧紧扶着他的胳膊,像捧着稀世珍宝。没有婚纱,她穿了件红毛衣;没有嫁妆,战友们凑钱买了两床新被褥。当司仪问"是否愿意照顾他一辈子"时,职彦丽的声音带着哭腔却格外清亮:"我愿意!"底下战友们的掌声,盖过了窗外的风雪声。
婚后的日子像上了发条。职彦丽每天清晨五点起床,先帮胡宪国洗漱、做早饭,再骑车去汽修厂上班,傍晚下班就往家赶,给丈夫擦身、按摩,周末还要洗全家人的衣服。有次她重感冒发烧到39度,仍撑着给胡宪国熬药,自己却在灶台前晕了过去。胡宪国坐在轮椅上够不着她,急得用拳头砸自己的腿,眼泪混着喊声砸在地板上。
胡宪国不想成为累赘,躺在病床上啃完了《无线电原理》。很快,他家那间十平米的小屋成了"免费修理铺",官兵们的收音机、家属的洗衣机坏了,都来找他。职彦丽下班就帮着递工具、记零件,夫妻俩配合默契。1987年,儿子文超出生,这让胡宪国白天不孤单。我采访时,小文超已经能给父亲担茶递水,干些家务了,清秀的眉眼像极了妈妈。
他们的故事像长了翅膀,飞过唐古拉山,登上《解放军报》《青海日报》的版面。职彦丽的名字前渐渐多了头衔:青海省市"好军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评为"拥军优属模范先进个人"……
临走时,我看见门后放着的轮椅,上面搭着件叠得整齐的军绿色马甲。职彦丽说:"政府去年给换的新轮椅,轻便得很。"阳光穿过客厅,照在"拥军优属模范先进个人"的奖状上,也照在胡宪国给职彦丽削苹果的手上。
当年那些"过不长"的闲言碎语,早已被岁月碾成了尘埃。这对走过近四十年风风雨雨的患难夫妻,用最朴素的相守,用最平凡的日子,写下了这份关于爱与担当的幸福密码。“好军嫂”的幸福密码。
李永合简介:
河南南阳人,1986年11月入伍,在高原部队从军20余载,部队团职干部自主择业。曾担任《西部发展报》驻青海记者站站长。在部队期间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获评优秀党员20余次。出版报告文学《天路军魂》、散文专辑《心贴青藏线》,部分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大全》《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集》《中国好作品》等选集。在繁忙工作之余,采写各类文学与新闻稿件600余篇(幅),累计约50万字,被多家报刊电台聘为特邀通讯员。现居住杭州,现任中国散文作家协会会员、杭州余杭区作家协会理事、杭州兵之初公益导师,始终以笔为犁,耕耘于红色文化传播与军旅题材创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