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调研座谈会
在井陉威州举行
2025 年 7 月 29 日,河北井陉威州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调研座谈会在威州召开。本次座谈会以“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为核心,聚焦三大主题展开深度研讨。
井陉县威州湾确是一处令人向往的宝地,其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乡村活力相得益彰,堪称北方罕见的"水意江南"。 威州自古为战略要冲:战国时期中山国与赵国的边境重镇" 蔓葭城"坐落于此,宋金对峙时金国军事治所"威州"亦设于此。依托"省会后花园"的定位,其联通石家庄的区位优势突出,兼具生态、文化和产业潜力。从冷水鱼养殖到文旅开发, 从非遗传承到生态观光,威州湾正以多元面貌展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与会人员实地探访当地军工厂,通过沉浸式参观学习,重温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中军民融合的奋斗精神。军工厂作为红色资源的活态载体,其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也为乡村产业注入历史底蕴。

结合威州“鱼米之乡”的生态优势与红色资源禀赋,探索以红色研学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威州已建立挂云山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红色研学+创业孵化”机制,文旅开发、农产品品牌建设,形成“红色教育赋能产业振兴”的新业态。

与会专家强调,需将红色资源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深度结合,通过实地体验增强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

围绕井陉县红色文化工程,探讨数字化传播、沉浸式研学等新形式。借鉴西柏坡等地的经验,强调保护利用革命遗址的同时,需通过亲历式教育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

与会各方一致认为:需深化“红色资源+青少年教育+特色产业”的多维融合模式,将威州打造为井陉县“红”文化 名片的重要支点,为“休养胜地、经济强县、魅力井陉”建设凝聚合力。

河北省人民抗日斗争史研究会会长赵亚明表示:红色资源是革命历史的活化石,需深度挖掘井陉县革命老区村、 革命遗址的历史价值,通过系统化保护让红色基因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
河北海内外名人名企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何永利、执行会长刘世芳 表示:协会将推动红色资源与产业融合,重点支持威州“红色研学+创业孵化”模式。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原正处级干部、知名作家齐振 英(《心中的玫瑰》作者)表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曾在军工厂工作过整整十年。那段岁月里,车间弥漫着机油与 金属的混合气味,电焊火花四溅,砂轮机的轰鸣声终日不绝 于耳,但这些都沉淀为我对工厂最深刻的记忆。我对这座工 厂怀有深厚的感情,它承载着我青春的热血与理想——在技 术室里挑灯研读机械图纸,跟随老师傅学习精密加工;将保 尔·柯察金的精神化作奋斗的力量。威州湾这个地方,让我 魂牵梦萦,白杨抽枝发芽,打麦场上挺直的脊梁与雨中的泉 水,都化作我灵魂的守望者。
正是这份融进骨血的情感,促使我将工厂六十年的沧桑巨变凝结成 32 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心中的玫瑰》。书名寄托着双重深意:既是致敬军工人如玫瑰般坚韧的品格,如 同荆棘中绽放的花朵,在枪油与油菜花交织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只为让那代人的热血与玫瑰永不凋零。军工厂 60 年的奋斗史是军民融合的缩影,其精神内核与百团大战一脉相承。
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会招商服务委员会会长苏振书、某部原政委赵彦军表示: 需构建“红色资源+特色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可依托挂云山烈士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生态”复合业态,例如结合“鱼米之乡”优势开发康养旅游,并通过红色庭院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带动农民增收 。
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健专会专家委副秘书长蒋凯表示:结合“鱼米之乡”优势开发康养旅游,推动红色资源与产业融合。
井陉县政协原常委李秀良表示:传播是红色文化活化的关键。提议借鉴西柏坡经验,重现百团大战场景,加强革命 遗址保护性开发。
井陉县电视台传媒运营中心主任张志刚表示: 媒体将聚焦多维融合宣传:制作威州红色研学宣传片,强化青少年 爱国主义教育;联合新媒体平台,挖掘返乡青年创业故事(如 鲟鱼产业带头人),树立乡村振兴典型 。
河北鹿井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二明表示:“红色资源+特色产业”是我们的努力方向,现在条件这么好,我们一定要养好猪,种好地,乡村振兴靠我们,也靠大家。
参加调研会议的还有:平山西柏坡书画院刘秀龙、中国人民解放军 6410工厂老职工、少先队员等。

作者:齐振英
编辑:千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