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迹之怀古文人5
文/ 徐 品
行走江南,寻觅着古代文人的遗迹,尽管遗迹是真真假假、偷梁换柱,但是起码还有着真实的影子,这就够了。至于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之类不提也罢,也许因为咱是老百姓,够不着那么高,看不了那么远,况且我要是穿越到他们那个年代,也活不了那么久,还是让羡慕者们羡慕去吧,我没兴趣,哈哈……
青莲,李白的童年时光
青莲,在中国地图上不太容易寻找到的地方,可是这个地方却诞生了中国最浪漫的诗人——李白,所以李白自号青莲居士。
青莲镇,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是一个山水灵秀的小镇,也是古绵州的重要城镇。不过这里真肃静,没有车马喧嚣,也没有人流如织。
从绵阳过来,在青莲高铁站下了火车,站台上没有几个旅客。走出车站,四下望去,分不清东南西北,只好打了一个拉客的“小凉快”,才来到李白故居景区。回头一看,哈哈,其实只有五、六分钟的路程。
说是李白的故居,其实早已经物是人非了,满目全都是崭新的建筑。据记载这里早在明朝就已经毁于战火。但这里的山,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还印记着李白的身影,这就够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故居园子很大,至于原来究竟多么大,现在已经无据可查,据说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那可是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开国君主,唐朝皇族的先祖啊。
在陇西院,我看着李白和他胞妹李月园读书的房间,当然这不是原址,只是一种寄托。忽然,我就在想:天才,不是培养的,绝对不是。你想,这不是长安,不是扬州,不是开封,就在这偏远的青莲,在这寂落的山村,怎么能培养出那种旷世的“诗仙”?
这时的李白“清新俊逸,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满怀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雄心壮志,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自喻,表现自己的豪情壮志和非凡抱负。这时的他与酒无缘,更不是什么酒仙。然而,李白这样的人物绝对不是什么“科举”能筛选出来的,也绝对不是能在“体制内”折腰的。于是,他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感叹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愤懑,营造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一代英名。
路过粉竹楼,看着茂密的青竹,忽然感到一种别样的温馨。李白这一生曾经两次迎娶宰相的孙女,但是他最亲近的却是他的胞妹李月圆,这从他的诗中无数次的描写月亮就可看出。据说李月圆每天将洗脸的脂粉水泼到楼下,经年累月,楼下的青竹渐渐变成了粉竹,竹竿上长出一层白色粉膜,于是这座绣楼因此得名。现存的粉竹楼山门是清代道光十七年重建的,有《重修粉竹楼记》碑为证,门前古碑上还刻着“粉竹楼者,李青莲先生为其妹月圆所筑也。”
在粉竹楼东面约一里地的一片竹林中,有一个洗墨池,又叫“蒲花井”,传说是李白兄妹题诗写字后涮洗笔砚的地方。传说中谁要饮了此水,便可得太白遗墨,耳聪目明,文思敏捷。不过我没敢饮用,我知道像我这样愚笨的人是不可救药的。
磨针溪、太白祠、太白碑林、太白书屋、古风堂……转了一圈,我来到“李白*时光里”,这是新开发的景区,基本上是茶楼酒肆。游人不多,很静谧,景色也十分漂亮。在一家餐厅,我要了一杯“太白液”,几个小菜,慢慢的润着。忽然有一句诗涌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我不知是这里的酒孕育了李白,还是李白光大了这里的酒。继而又想李白24岁从这里走出,并且一生都没再回这里,他想家吗?也许他不想,因为仙与人不同,他希望的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他要把自己融入进山与水、酒与月之中。
他想要的是自由,想要的是“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放荡和美妙……
徐品,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协理事兼纪实文学委员会主任,《玄菟旬刊》主编。197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有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小说月刊》、《北京文学》、《短篇小说》、《阳光》等刊物并多次获奖,有作品入选教育部编选的小学生阅读书目。著有诗歌散文集《精卫鸟》、长篇历史传记文学《民国社交圈》、长篇历史小说《一号伪装者》、长篇小说《太阳里的冬天》,2013年获首届抚顺作家奖。
李纳,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声音布道,传递美好。范读导师、心理咨询师、主持人、金话筒金奖得主、普通话一级甲等、主任播音员、诵读艺术的资深传播者、播音主持专业职业生涯三十六年。
个人微信公众号:纳一天的云水禅心
首发原创作品投稿:356452725@qq.com、微信 :fsd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