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甘南一夜宿迭部
李宏毅
7月15下午离开腊子口战役旧址,我们沿白龙江的山涧公路,朔江而上,到达迭部,下榻“茨日那红军驿站”。
迭部县,甘南藏族自治州辖县,地处秦岭西延岷山、迭山之间的高山峡谷之中,甘川交界处。这里有红军长征中的“俄界会议”会址(俄界,村子名),有毛主席旧居。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1 935年9月12日,红军途经迭部的俄界村(高吉村),党中央在村里召开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会议决定;(1)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五人组成全军最高领导核心。(2)还通过了彭德怀关于缩编部队的建议,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责成朱德、叶剑英等研究部队的整编方案。(3)批判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4)党中央向全军发出了《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俄界会议对确定红军北上进入甘肃的战略方针,战胜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胜利完成红军长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红军长征的胜利的 里程碑。
形势分析:红军经历了湘江战役,巧渡金沙江,飞渡大渡河,翻过雪山草,遵义会议后,由8万余人锐减到7000人,红军力量匮乏至极,需要休整和补充。张国焘不满足中央给他的权利,企图夺取党的最高权,分裂红军,分裂党,要把红军引向川西和云贵(大米管饱的地方),毛主席要北上寻找新的根据地。如果腊子口拿不下,红军要再绕回青海无人区,不仅红军面临覆灭,军心不稳,党中央毛主席将失去主导地位,党和红军被分裂。恰好,陕北刘志丹的红军有接应,所以北上抗日是一条可行之路。拿下腊子口,决定了红军命运的生死存亡。俄界会议扭转了当前局势。
茨日那村位于迭部县旺藏乡政府驻地东南侧。1935年9月13日~15日红军驻进旺藏寺,毛泽东和中央机关,警卫连住茨日娜村,主席住在该村一家普通小院的木楼上。
1935年9月15日,党中央、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离开俄界(今迭部县高吉村),胜利攻破腊子口。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翻越了岷山,之后继续北上,接连取得胜利,红军看到希望,毛主席才写下《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
我们下了车,行走在被大山包裹的迭部,目睹矗立在广场中央显赫的“毛主席旧居”的纪念碑,带上行李步入“茨日娜红军驿站”大门。那一刻,我们被这里的红色气息深深感染,带着敬畏之心登上颇具甘南藏族风情的阁楼。
搁下行李, 站在二楼平台东望群山,夕阳给山河披上金色的盛装,千山万壑一片光亮,凉风习习,满身的燥热和沉重的心情瞬间消逝,自豪愉悦顿时和这里的山水、人文融为一体。目睹群山,迎着习习凉风,感慨涌上心头:
迭部斜阳照山梁,
两座青山锁龙江。
碧水清唱歌满山 ,
几曲环绕 几回肠。
清风习习醉山野,
右山碧绿左山黄。
阁楼简约民族风 ,
仙客留恋不思乡 。
夜色降临,我独自下楼,寻找红色的印记,感受异地的风情,来到谷底广场,那块矗立的纪念碑无声的隐身黑暗里,摊主撤离,一片空旷。巨大的黑幕笼罩四野,次日那的夜空静谧无语,我似入无人之境。
天苍苍,野茫茫
几盏灯火一片光
凉风吹,树叶响
车辆匆匆川野亮
第二天黎明,东方天空黑色变淡,夜色减退,我爬起来,屏住呼吸,蹑手蹑脚下楼。独自去追寻毛主席的故居,寻找红色印记,希望此行不留遗憾。行走院落,大门紧锁,小门虚掩。向北侧的平台而去,穿过北侧小场院,进入民宿区,栅栏挡住去路,我站在台源上隔空东望;
山黛如墨,水声潺潺
四野茫茫,空山寂静
东方鱼白,幕帘徐徐
怅惘山川,心胸激荡
我返回之途,偶有亮着灯光的厢房里,主人推门问客,可能是我的行动惊醒了主人,也可能是,早起的鸟儿找食吃。她告诉我:主席的故居不远,左转弯,几十米处。过了左转又遇一中年,他又指给我看,前方插旗子的地方即是。我加急脚步,到了那间小院门前。这就是毛主席旧居呀!惊喜,温暖,敬仰一起涌上心头。
天色微亮,东方泛白, 古铜色的门楣上,一块牌匾挂于正中,“毛主席旧居”显得幽静馨香,古朴典雅,颇具藏家风格。我驻足良久,深思想象。“三天拿下腊子口”的命令就出自这里的一间小木楼里。
当日黄昏,毛泽东在小木楼上:(1)向红军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下达了三日之内夺取腊子口的命令。(2)指示红四团奉命连夜向腊子口进发。
当时的茨日那村有30多户人家。为了恢复体力和收容掉队人员,红军除红四团奉命攻取腊子口外,其余部 队在旺藏休整一天。15日拂晓,红军大部队离开旺藏寺东进腊子口。
天色大亮,我离开毛主席旧居,连续拍下路边墙上毛主席和领导人的诗篇。这里是红色地区,处留下革命的红色印记。一草一木都散发着红色的革命光芒。
那进军 的号角似在耳旁,那英勇无畏的血战如在眼前。战马嘶鸣,旌旗飘动,攻占腊子口的悲壮还在心中激荡。
那攻占腊子口可比强度大渡河艰险大多,可称得上长征路上之最。绝壁悬崖,突兀陡峭,大兵团不能发挥优势 。红军主力正面佯攻,吸引敌人注意力。小分队侧翼攀岩,“云贵川”用长沟,绳索,缠住藤蔓,抓住草根,第一个先攀上悬崖,后拉上战友攀上山顶,引小分队绕到敌堡和火力点上 方,敌军并不知道自己的漏洞,碉堡没有顶盖,疏于防范,麻痹轻敌。小分队扔出的手榴弹没有投入碉堡,未能炸毁敌人火力网,云贵川等捆上手榴弹纵深跃下,一举 炸毁敌堡,破坏了敌人的封锁。天明时分,我军发起总攻一举拿下腊子口。
云贵川,贵州苗族新兵,十几岁,入伍前跟随父亲深入大山,攀岩采药,身手利索,爬山攀岩是平常小事。首长见他身体瘦小,尚未成熟的年龄,不忍心派他出战,但他主动请缨,要求担当重任。没留下真名,大家称他“云贵川”。
早餐毕,我们便向扎尕那出发········心中留下无限感慨。
茨日娜,是中国革命重要的里程碑,加油站。红色的革命圣地。“茨日娜”将深深的铭记在我心中。
在新生一代缺乏历史认知,奋斗意识淡薄,外来文化入侵,信仰危机的现实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关工委工作的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