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心两飞扬》
——陈婷筠隶书艺术的双重源流之我见
任进强
当陈婷筠的隶书条幅悬于展厅,凝神望去,恍若汉阙碑林间的风霜雨露穿越千年,悄然汇聚于素宣之上。其线条,苍劲如虬松盘踞,涩行之处,隐隐透出古篆幽邃的胎息;其结体,端凝若岱岳耸峙,朴茂间吞吐着雄浑沉郁的洪荒气魄。诚如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所誉,其书“博综汉碑,撷其雄厚苍浑韵度”,更“藉此别开生面”。此等卓然气象,岂是浮光掠影的偶然?血脉深处,自有书魂沉潜。祖父笔下那“拙中见秀、沉着自持”的遗风,宛如一枚深埋的灵种,历经岁月涵泳,终在她心田沃土中破土而出,抽枝散叶。
回溯其来路,墨香的种子早已在懵懂童年间悄然播撒。沙土为纸,牛背作案,折枝代笔,那近乎痴迷的勾画,是文墨双修灵魂的最初萌蘖。沙地上蜿蜒的刻痕,风干瓜蒂上稚拙的篆纹,乃至春节挥毫时乡亲邻里眼中殷切的星火……无数与笔墨相伴的晨昏,如涓涓细流,无声浸润着她对线条律动与空间架构的天赋敏悟。直至负笈京华,于鲁迅文学院潜心问道,琉璃厂古籍碑帖沉淀千载的厚重光芒,瞬间点燃了她沉寂的灵犀——一场“几近癫狂”的笔墨苦修由此轰然开启,最长竟日书写十余小时而不辍。从《张迁碑》的方正雄强、骨力开张,到《石门颂》的舒展奔放、逸气凌云,再至《泰山金刚经》的雍容浑穆、法相庄严,汉碑万千气象,在她腕底奔涌、碰撞、熔铸。她绝非匍匐于碑石之下、徒事描摹形骸的匠人,而如灵蜂采撷百花之精粹,将古碑之铮铮筋骨与雄浑气韵悄然化入己身。在“沉雄朴茂”这一深植血脉的基调之上,她以时代之呼吸淬炼金石,熔铸出既古意盎然又清新生动的独特气韵,古拙中跳跃着现代的脉搏。
婷筠隶书卓然于当代书林的真正密钥,更在于她以散文家之灵思执笔,使文学与书法在雪浪笺上实现了灵魂的深度共振。她“素来坚持书写原创内容”,诗词、随笔、散章,皆自出机杼,力主“不取人句,不袭古文”。当素白宣纸承载的是《月上柳梢头》的婉约清愁、《眉眼盈盈处》的灵动神思,如此自心泉流淌的诗句时,那饱蘸浓墨的笔锋,便自然而然成为情思意绪的延伸与显影。此刻的书写,早已超越技艺的孤立炫示,升华为文学内在生命在另一维度的磅礴交响:笔势的疾徐顿挫,随文气之跌宕而起伏;字形的开阖聚散,因情思之流转而生姿;墨色的枯润浓淡间,无不蕴藏着散文独有的语感节奏与深远意境。观其以《张迁碑》骨力为基的条幅,字字如磐石,仿佛在诵读她凝练深沉的文句;而融入《石门颂》笔意挥洒的舒展长卷,则如行云流水,引人漫步于她笔下辽阔苍茫的叙事原野。此正是她毕生追求的“心手相牵,文墨同道”——文学之灵魂,为书法塑就风骨;书法之形质,为文学插上翱翔羽翼。
其艺术华彩缤纷摘星,屡获殊荣,更以诗文隶书之双擅跻身“全国作家书画家五十名”,镌刻下不可磨灭的荣光印记。这些荣耀并非偶然,而是她数十载砚边笔下苦修的自然回响,是她将文学性灵与书法筋骨水乳交融的丰硕结晶。她的每一纸墨迹,皆不止于视觉的赏玩,而是一种文化信念的书写,一种精神能量的传递。癸卯阳春(2023年),《隶书文心——婷筠书法展》于京华盛放,文坛巨擘王蒙先生亲题展名,六十九件原创诗文墨迹,如星河列宿,熠熠生辉。这岂止是一场书法盛宴?分明是文心与墨魂,在时空舞台上联袂演绎的一曲盛大交响。
郑州书法学院院长郑晓华赞其“人书合一”,诚为笃论!婷筠以双管齐下之姿,将散文家的深邃情思与哲意妙悟,如经纬交织般深融于隶书血脉肌理。祖父未竟的隶书心志,在她腕下涅槃重生,化作既苍浑古朴又清新隽永的时代墨痕;那血脉中流淌的遗风,终穿越岁月长河,于当代宣纸素卷上绽放出灼灼其华的并蒂双莲——文学与书法,正是滋养其内在精神山川的两脉活水,使其在时代奔涌的洪流中,既可深潜于笔耕幽谷,探寻思想矿藏;亦能飞扬于翰墨云霄,挥洒性灵华章。在当代书坛浩瀚星河中,陈婷筠凭这双重源流铸就的双翼凌空翱翔,其隶书艺术,正是古老汉字在千年文心恒照下,焕发出的磅礴而灵动的生命之光。
作者简介:任进强,字天白,号甲骨乡人,著名中国书画鉴定专家、艺术评论家,全国著名诗人,书法家,篆刻家,收藏大家。中央电视台授于:CCTV 艺术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