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武汉名牌战略促进会(以下简称“名牌会”)举办专家研讨会,以“新时代新品牌”为主题,围绕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品牌建设新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名牌会学术专家委主任、省统计局原副局长、著名财经学者叶青教授、华中科大原校辩论队总教练蒋晓兮教授
、名牌会顾问,华中科技大学首任统战部部长邓华和先生等专家学者及名牌会会长石虎、执行秘书长贺丰波、监事陈文达、副秘书长周子晶、钱进、品宣主任卢荔等代表齐聚一堂,结合武汉民营经济最新发展数据与品牌建设实践,为推动区域品牌战略升级建言献策。
民营经济成武汉发展“半壁江山”,创新领域表现亮眼
研讨会上,叶青局长首先分享了武汉民营经济的最新发展成果:全市民营企业总量已达115.9万,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18.2万(含个体户及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半壁江山”。尤其在创新领域,民营经济表现突出——84%的独角兽企业、79.3%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均来自民营经济,其中不少由大学教授创办,彰显了武汉作为“科教之城”的创新活力。
“从周黑鸭的‘草根创业’到高德红外的‘科技突围’,武汉品牌的成长轨迹印证了民营经济的韧性与创造力。”叶青以典型企业为例,指出新时代品牌建设已从传统模式转向“科技赋能+市场驱动”的双轮模式,民营企业正成为推动武汉品牌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核心力量。
回顾品牌建设历程,探讨新时代转型方向
名牌会会长石虎回顾了名牌会对武汉品牌建设的发展历程。他介绍,武汉的名牌产品与企业评比始于上世纪90年代,由原武汉市老市长、名牌会创始会长、东湖高新区奠基人郭友中推动,历经二十余年,吸引了武钢、东风汽车等大型国企,以及楚天激光、周黑鸭、猫人等民营企业参与,形成了“国企民企同台竞技、共同成长”的良好生态。当年的评比由市委市政府主导,每年召开颁奖大会,更得到国家及省市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为武汉品牌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随着时代发展,品牌战略需与时俱进。”石虎表示,如今的品牌建设已从“官方评比”转向“市场认可”,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2015年名牌会完成脱钩改制后,更注重以市场化思维赋能企业,结合武汉产业特色,助力新品牌从“孵化”到“壮大”。
专家献策:锚定高科技与新消费,培育“武汉名片”
蒋晓兮教授在发言中强调,新时代品牌建设需聚焦“心智生产力”,即通过高科技含量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周黑鸭凭借工艺改良从‘菜市场卤味’成长为上市公司,高德红外依靠核心技术跻身全球红外领域前列,两者共同证明: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他建议,名牌会可重点关注东湖高新区30万家高新企业,挖掘具有潜力的“黑马”企业,通过资源对接、品牌策划等方式,推动其实现“质的飞跃”。
邓华和教授则从地域文化与品牌融合的角度提出见解。他以重庆创业者在武汉打造“周黑鸭”“小胡鸭”等品牌为例,指出武汉的包容文化为跨地域品牌成长提供了沃土。“传统品牌如精武鸭脖的式微与新兴品牌的崛起,提醒我们:品牌需紧跟消费需求变化,在传承中创新。”他认为,新时代品牌建设应兼顾“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让更多“武汉造”成为兼具地域标识与全球影响力的名片。
凝聚多方合力,推动品牌战略落地
研讨会达成共识:武汉品牌建设需政企协多方联动——政府层面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协会发挥桥梁作用,企业则聚焦核心技术与产品创新。石虎表示,名牌会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整合专家资源与企业需求,一方面跟踪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助力科技型品牌突破技术壁垒;另一方面挖掘传统产业中的转型案例,推动老字号品牌焕发新生。
据悉,下一步名牌会将联合相关部门与机构,举办系列品牌沙龙、创新论坛等活动,搭建企业与资本、技术、市场的对接平台,力争培育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武汉品牌”,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次研讨会的举办,不仅梳理了武汉品牌建设的历史经验,更明确了新时代的发展方向。随着民营经济活力持续释放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武汉正逐步形成“科技品牌引领、消费品牌升级、区域品牌集聚”的新格局,为打造“全国品牌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