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儒经网
第一幕:深夜对话(0-4 分钟)
场景:占秋云北京工作室(堆满剧本和道具)→金品仁卧室(床头播放短剧)
人物:占秋云、金品仁(微信语音)
占秋云对着电脑敲字,手机微信提示音响起。她点开消息,金品仁的语音传来:“占导,现在的手机短剧为啥让人上头?网友看了都停不下来。”
占秋云揉了揉太阳穴,回语音:“节奏快,一集两分钟能反转三次;人设疯批,观众猜不到下一步。就像《百万英镑》的现代版 —— 普通人突然撞大运,谁不想代入?”
镜头切到金品仁卧室:他盯着手机屏幕,短剧里穷小子突然继承百亿家产,正对着奢侈品店店员喊 “包起来”。金品仁嘟囔:“难怪我天天追到凌晨,这爽点抓得太准了。”
他回消息:“那《网鞋》要拍周教授的故事,咋做才能火?”
第二幕:改编难点(4-9 分钟)
场景:占秋云工作室(投屏显示《网鞋》小说片段)→金品仁办公室(堆满追剧笔记)
人物:占秋云、金品仁(视频通话)
占秋云指着投屏:“小说里全是论坛会、企业座谈,家庭冲突几乎没有,感情线更是空白。这拍出来像纪录片,谁付费看啊?”
视频里的金品仁翻出笔记:“我追了 30 部爆款,发现必须有‘钩子’。比如周教授帮企业牵线后,两家突然闹纠纷,他怎么化解?这就是冲突点。”
占秋云眼睛一亮:“对!还要加‘意外’。比如他推荐的 AI 设备出问题,企业家找上门,他半夜跑工厂解决 —— 这才有戏。”
金品仁皱眉:“但周教授的真实经历很平和,瞎编会不会不合适?”
“不是瞎编,是艺术加工,” 占秋云打开 AI 脚本系统,输入 1500 字小说片段,“你看,AI 一分钟就生成了分镜,但得改 —— 把‘参加论坛’改成‘论坛上突然有人砸场,质疑他偏向浙商’,这不就有张力了?”
第三幕:人物丰满(9-14 分钟)
场景:咖啡馆(占秋云和金品仁见面)
人物:占秋云、金品仁
占秋云端起咖啡:“主角得落地。周教授也会累吧?比如帮企业跑政策到凌晨,回家倒在沙发上就睡,老伴给他盖毯子 —— 这细节能戳中观众。”
金品仁点头:“还有配角!那个总跟他唱反调的老教授,后来成了盟友;被他帮过的女企业家,偷偷认他当干爹 —— 人物关系得像蜘蛛网,才够复杂。”
占秋云掏出平板:“我加了条线:有个迷妹创业者,总说‘周教授说的都对’,结果盲目扩张亏了本,周教授骂醒她 —— 既真实,又有反差。”
金品仁笑:“这就有‘疯批’那味儿了!不过政策和政府部门的戏份咋处理?”
“找个老熟人角色,比如退休干部,总说‘小周啊,这事得按规矩来’,两人磨合着推进项目,” 占秋云划着分镜,“既体现政策影响,又不生硬。”
第四幕:下一步计划(14-18 分钟)
场景:占秋云工作室(白板写满剧情点)→周德文家(金品仁汇报)
人物:占秋云、金品仁、周德文
占秋云在白板画思维导图:“下周出剧本初稿,重点写‘三次危机’—— 企业纠纷、设备故障、政策卡壳,每集结尾留钩子。” 她拍板,“月底带北影学生去温州采景,找企业家聊细节。”
金品仁拿着初稿找到周德文:“占导加了您帮鞋厂化解外贸纠纷的戏,还设计了您半夜翻资料查政策的镜头。”
周德文翻看剧本:“可以,只要不脱离‘民营企业不易’的核心,艺术加工我支持。”
金品仁掏出手机,点开占秋云发来的 AI 生成预告:画面里,周德文在暴雨中跑进工厂,画外音喊 “这单要是黄了,三十个工人就得失业”。
周德文笑:“有点意思。让观众知道,企业家的路不好走,才是《网鞋》该说的话。”
(剧终,屏幕浮现文字:好故事,既要接地气,也要有火气)(作者:黄怡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