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沉淀物
文/康秀炎(河北)
大凡搞文学的,总有一些压箱底的东西,我称之为文学的沉淀物。其中有青涩的,也有老成的;有天马行空脑洞大开的,也有直面血淋淋现实的;有无奈随着时间灰飞烟灭的,也有跃跃欲试准备崭露头角的……不一而足。而我们真正拿出来侥幸见了天日的,是不是一小撮真金也说不准。文学平台有大小,国字头、省字头、市字头,能走上哪一级台阶,真的要靠你的造化。
就拿我来说,在文学之路上摸爬滚打了多年,勉强发表的实在是寥寥无几。正规的报刊杂志很难挤进去,网络平台泛滥成灾,即使发了也很少有人理你。于是,随着时间推移,文学的沉淀物越来越多,面世的倒成了冰山一角。
说也奇怪,我对文学沉淀物有敝帚自珍的癖好,觉得那些才是真正能展示才华的东西,不时要翻出来看看。当然,以现在的眼光去审视当年的作品,不免会看出不少“幼稚”来。即使如此,我想,文学的沉淀物实在是一块块垫脚石,没有它们,我这如米的苔花想学牡丹开是不可能的。
陈景润曾用6麻袋草稿纸攻克了“1+2”,他说:“在科学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小山包,还得努力。”相比之下,我那些所谓的文学沉淀物的确少得可怜,因而连小山包尚未翻过。
如果你认为文学的沉淀物都扮演着甘愿躺平的角色,那就错了。我无一日不盼着它们哪怕是一小部分能“沉渣泛起”,说不定会闹出不小的动静呢。
俗语道:“有货穷不了客。”看来,手中有东西是幸福的。哪怕它们不够好,但是,只要有,就是好的。
此时,我不禁想起年少时的理想来。尽管我仍未达到理想的高度——那是我心目中的珠穆朗玛峰,但我至少已经到了大本营。文学沉淀物就是我的装备,趁着桑榆未晚,我将向着彩霞满天发起最后的冲锋。

作者简介:康秀炎,河北省沙河市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诗人协会会员。代表作文学作品集《我的第一桶金》,大量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和网络平台,多次获奖。其中《槐香依旧》一文被河南、山东、西藏、湖北等多地选为初中考试试题。《新时代畅想曲》等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辅助教材朗诵版,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