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
绍钟说说二伏(中伏)
今天30日是二伏日,二伏也叫中伏,夏至后的第4个庚日,从夏至开始计算,第二个10天。也指从夏至后第4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1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回顾那2024年中伏为什么是20天呢?我再说说,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以上供参考,借此在写几句:
白云飘飘中伏到
蝴蝶翩翩把舞跳
微信条条情意飘
问候声声身边绕
好运融融心欢笑
快快乐乐无烦脑
清风习习忧愁消
细雨阵阵润心潮
疫魔处处还在叫
防疫时时别忘掉
开心天天无焦躁
碧水潺潺乐逍遥
绍钟在今日中伏时
讲讲面条
今天是7月30日,是节气中伏(二伏)。从古到今中国民间习俗要吃二伏面(中伏),为此我在中伏里先讲讲面条,关于面条的起源世界的各国各说各的理由,但我想不与其它的国家探讨争论。为此在我国传统习俗的今日是节气的中伏,是我国民间传统吃面条的日子,那我就讲讲我们国家面条的起源。
中国经考古研究与古书史记的记载,面条起源于中国汉代。那时面食统称为饼,因面条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早期的面条有片状的、条状的。片状的是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锅而成。到了魏、晋、南北朝,面条的种类增多。著名的有《齐民要术》中收录的“水引”、“馎饦”,“水引”是将筷子粗的面条压成“韭叶”形状;“馎饦”则是极薄的“滑美殊常”的面片。
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多。有一种叫“冷淘”的过水凉面,风味独特,诗圣杜甫十分欣赏,称其“经齿冷于雪”。还有一种面条,制得有韧劲,有“湿面条可以系鞋带”的说法,被人们称为“健康七妙”之一。
宋、元时期,“挂面”出现了,如南宋临安市上就有猪羊庵生面以及多种素面出售。及至明清,面条的花色更为繁多。如清代戏剧家李渔就在《闲情偶寄》中收录了“五香面”、“八珍面”。这两种面条分别将五种和八种动植物原料的细末掺进面中制成,堪称面条中的上品。
面条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面条是一种制作简单,食用方便,营养丰富,即可主食又可快餐后健康保健食品。早已为世界人民所接受与喜爱,为此我再进一步的谈谈面条的制作。
面条是一种用谷物或豆类的面粉加水磨成面团之后,或者压或擀制或抻成片再切或压,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制成条状(或窄或宽,或扁或圆)或小片状,最后经煮、炒、烩、炸而成的一种食品。花样繁多,品种多样。地方特色极其丰富,又如庆祝生日时吃的长寿面以及国外的香浓意大利面等。好吃的面条几乎都是温和而筋道的,将面食的风味发展到极致深受大家喜爱。
我爱吃面条,把我多年去各地品尝的最佳面条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喜爱也在家去制作一下与品尝。
各地特色面食有武汉热干面、内蒙古的焖面、山西的刀削面、栲栳栳、揪面、抿面等、北京的炸酱面、兰州的拉面、重庆小面、上海阳春面、高邮酱油面、襄阳牛肉面、扬州阳春面、扬州炒面、东北的冷面(包括鲜族冷面)保定的大慈阁素面、陕西的油泼面、河南的烩面、捞面、麻鸭面、饸烙面(包括各地回族饸烙条)广东的云吞面、福建的沙县拌面、漳州卤面、四川的担担面、岐山和新野的臊子面等,还有绍钟自家自作的面,望有机会来品尝。
另我再谈谈中伏为啥要吃面条,其实中伏面的饮食含义和头伏饺子差不多,只不过是把面皮改成面条而已,改换一种吃法。由于中伏天气高温湿热,人民大多会食欲不振,吃不下干饭。这时吃碗面条觉的舒心,另吃热汤面可以祛湿降暑,吃凉拌面能爽口开胃,为此不仅营养价值很高,还能在疲乏欲睡,胃口不好的盛夏补充了体力,还能发汗,败败火。人体出汗时体内蛋白质、矿物质及B族维生素也会随汗液流失很多,而面粉中含有些蛋白质、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来补充由于大量出汗而损失的营养素,即满足口味又补充营养。另吃面条同时,还搭配可口的蔬菜和动物肉,这样荤素、主食齐全,体内所要营养素得到很好补充,所以吃些面食也是好的。
好了,一想到面条,我就越写越多,不写了停笔了,望大家在今日去做自己各喜欢的面条去制作或到饭店去找自己喜爱种类的面条去品尝吧!可千万别让我白写今日有关面条的内容,一定要去吃面条。祝大家今日吃完面条必幸福必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