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人赋
——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诗歌)
文 / 李春新(四川)

一、铁血丹心:军魂的永恒烙印
当硝烟散尽,和平的阳光洒满大地
军人的身影,依然如钢铁长城般伫立
那身橄榄绿,是岁月静好的底色
那抹国防蓝,是国泰民安的屏障
军旗猎猎,承载不朽的誓言
军徽熠熠,闪耀忠诚的光芒
从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
到新时代强军路上的铿锵步伐
军人的血脉里,永远奔涌着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壮志豪情
他们是祖国的钢铁脊梁
以忠诚为基,筑起不倒城墙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
无畏枪林弹雨,无惧血雨腥风
每次冲锋,都是向死而生的决然
每滴鲜血,都融入大地跳动的脉搏
看那长津湖的冰雕
化作永恒壮烈的雕像
单薄衣衫下,炽热心脏跳动
僵硬指尖,仍紧握着枪的方向
他们在冰天雪地与敌殊死较量
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屏障

二、迷彩人生:平凡中的非凡
训练场的尘土飞扬,汗水浸透衣襟
那是青春在燃烧,在淬火中百炼成钢
"阳光越是锤击,我们越要接近太阳"
"即使12级台风吹来,也必须纹丝不动"
军人的意志,在磨砺中愈发坚强
新兵连是火炉
从头到脚贯穿全身的淬火
让一个青涩少年
蜕变为"可以穿透任何坚硬事物"的钢钉
拉歌时"青春在奢侈地燃烧"
融入钢铁、夜色与奔腾的想象
练军姿,站成了挺拔的青松
齐步走,踏出了整齐的雷霆
他们把军旅岁月的每一步路、每一粒粮
都化作体温,化作酒
折叠出纸上蜿蜒曲折的诗行
巡逻路上,月光在马蹄下碎裂成冰
哨位上,枪躺在战士怀里像熟睡的婴儿
边关的雪,染白了他们的眉梢
高原的风,雕刻着他们的脸庞
但他们的目光,永远坚定地
望向祖国的方向

三、热血担当: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
当洪水如猛兽般肆虐张狂
波涛汹涌,吞噬村庄与希望
解放军战士如神兵天降,冲锋在前
"抗洪则奋身投浪,以躯为埭"
他们用身体筑起最坚固的堤坝
在湍急水流中,成为生命的桥梁
汶川地震的废墟上,空降兵写下遗书
从五千米高空盲跳救灾
"钢枪在握,守护万家灯火"
"每当祖国需要你们,你们不会沉默,你们绝不徘徊"
军人的担当,在危难时刻闪耀光芒
加勒万河谷的冲突中
边防战士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信念
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他们用行动诠释着
"军装非饰,乃家国之屏;军徽非章,实黎元之待"的深刻内涵
抗疫前线,军医们逆行出征
"包裹里,裹着满满的爱和感同身受的疼痛"
"裹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和信念"
他们是和平年代的勇士
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希望点燃希望

四、边关岁月:寂寞中的坚守
在雪域高原的边防哨所
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
在波涛汹涌的海岛礁盘
军人的身影,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戍边人的明月",是他们的理想与抱负
"戍边人的故乡",是他们心中的牵挂与思念
"我眼中咆哮而去的白天和黑夜"
"我胸中汹涌而来的绿草和黄金"
军人把对祖国的爱
融入每一寸边关的土地
他们在"氧气都吸不饱的高原"
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忠诚的诗篇
"昆仑之所以谓之昆仑"
"不是因为石头,而是因为精神"
"不是因为苍凉,而是因为坚守"
军人的坚守,让平凡的岗位
升华为不平凡的精神高地
让每一块界碑,都成为祖国尊严的象征
"我把在军旅岁月走过的路、吃过的粮"
"全部化作体温,化作酒"
"折叠出纸上蜿蜒曲折的诗行"
军人的寂寞,在坚守中升华为崇高
他们的付出,让万家灯火更加璀璨

五、永恒军魂:新时代的强军之歌
步入新时代,强军号角响彻云霄
军人的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
从航母研发的"工匠精神"
到航天领域的探索创新
军人不仅是"钢铁长城"的守护者
更是国家现代化的推动者
"寰宇洲洋,造星以明耳目"
"云隐林山,掌核以慑觎贪"
科技强军的征程上
军人用智慧和汗水
书写着新时代的强军篇章
让"中国军人"成为世界瞩目的名字
八一军旗,永远在前方指引
军人的步伐,永远坚定铿锵
他们把对党的忠诚
对人民的热爱
对国家的责任
融入血脉,刻进骨髓
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上
续写新的辉煌
"军魂永续,薪火相传"
"护我锦绣中华,千秋鼎盛"
"佑我炎黄子孙,万代昌隆"
这是军人的誓言
这是军魂的呐喊
这是永远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尾声:致敬最可爱的人
军人啊,你用青春丈量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你用热血捍卫民族的尊严和荣光
你用生命守护人民的幸福与安宁
你是岁月静好的守护者
你是和平年代的英雄
你是最可爱的人
当硝烟散去,当岁月静好
请记住那些默默奉献的身影
请记住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军人
他们用忠诚和担当
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壮丽史诗
他们用热血和生命
铸就着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这就是军人的本色
这就是军魂的力量
这就是永恒不变的中国军人精神

《军人赋》创作札记
写这首诗时,总在想:军人的肩膀上到底扛着什么?是钢枪的重量,还是万家灯火的影子?
最初的灵感来自一组边防战士的照片——雪落在帽檐上,睫毛结着冰,可他们的枪托始终贴着裤缝,像钉在地上的界碑。这画面里有某种矛盾:极致的坚硬,和藏在冰壳下的温度。于是想避开“英雄”“伟大”这类词,去写那些被铠甲裹住的细节:比如晨雾在靴底结霜时,他们呼出的白气会不会惊飞草叶上的露珠?比如家书里“勿念”两个字的笔画,是不是比训练场上的正步更难写?
诗里的意象多是“捡”来的。训练场的沙粒记得骨骼撞击大地的声响,这是听老兵说的——他们说每次战术训练扑在地上,能听见沙子钻进领口的声音,像大地在轻轻咬你。迷彩服折叠着多重宇宙,是因为看到新兵叠被子时,把阳光的味道、汗渍的痕迹、甚至缝补补丁时母亲留下的线头,都一并叠进了方块里。
写长津湖的冰雕时,刻意避开了“壮烈”这类宏大词。只想写“僵硬指尖仍紧握着枪的方向”——这比任何呐喊都更有力量。一个人冻成冰,可指尖的本能还在护着身后的土地,这种“本能”里藏着最原始的忠诚。
中间有几处“软”的细节,是故意留的缺口。比如“枪躺在战士怀里像熟睡的婴儿”,是巡逻兵说的,他们夜里抱着枪取暖,枪托的温度和心跳重合时,会想起老家摇篮里的孩子。“不敢坠落的星子的重量”,其实是站岗时偷偷抹掉的眼泪——怕战友看见,也怕自己的脆弱辜负了肩上的星徽。
结构上没按时间线走,更像在拆一件军装:先看领章的火,再摸袖口的毛边,最后发现内衬里缝着的家书残片。每个章节都是一块布料,拼接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最后写“额角新添的白发沿着弹道生长”,是想让时间显形。军人的岁月不是流水,是子弹划过的轨迹,每一道纹路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守护。而“最温柔的祖国轮廓”,是说他们把青春磨成了地图,自己也成了地图上最坚硬的等高线。
写完重读,发现诗里没有“奉献”“牺牲”这些词,可每个字都在说这些事。或许最好的致敬,就是看见他们铠甲下的心跳,和我们一样,在为同一片土地跳动。

【编后荐评】
这首《军人赋》以磅礴笔触勾勒中国军人的精神图谱,从铁血军魂的永恒烙印到迷彩人生的平凡坚守,从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到边关岁月的寂寞执着,再到新时代强军路上的铿锵步伐,五个章节层层递进,既展现了军人“向死而生”的壮烈,也捕捉了“枪如婴儿”的温情。诗中意象鲜活而厚重,长津湖的冰雕、加勒万河谷的界碑、抗疫前线的逆行身影,与“橄榄绿”“国防蓝”等色彩交织,让军魂既有历史的纵深,亦有时代的温度。创作札记中“避开宏大词,写铠甲下的细节”的用心,更让诗歌在激昂之外多了细腻的共情,恰如军人的本色——坚硬如钢,亦温柔似泉,最终汇聚成“永恒不变的中国军人精神”的深情礼赞。

作者简介:

李春新,四川大竹人,大学文化,退伍老兵,公安退休。现任四川某公司副总经理,某大院党支部书记。曾在巜达洲晚报》,《天府诗人,中外诗人》《当代文学家》《天府散文》发表多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