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是时代的主旋律
在今天的中国,“卷”几乎成了每个行业、每个人逃不开的命运。从电动汽车到餐饮连锁,从跨境电商到光伏太阳能,只要不是政策保护下的垄断领域,几乎都陷入了白热化竞争。有人痛斥“内卷”令人疲惫不堪,感叹“勤劳致富”的时代已远去。但我认为,“卷”并非坏事,它其实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育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无法跳过的阶段。
一、“卷”是现代经济的常态,而不是例外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社会:物流极度发达、信息传播即时、资本跨境流动几乎没有门槛、人才也在不断流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门槛被迅速打破,供给无限放大,竞争不可避免地加剧。你刚推出一款创新饮料,三个月后全国各地几十个版本就会跟进模仿;你开了一家人均30元的爆火小店,不出半年你旁边就会冒出七八家几乎一样的分号。
这不是个别行业的现象,这是整个系统的逻辑。这种“卷”,不是失败的表现,而是社会活力的象征。没有竞争,就没有效率提升、技术进步和优胜劣汰的机制。正是因为“卷”,中国的制造业才能在短短二十年内,从“世界工厂”蜕变为全球供应链的主导力量。
二、残酷是现实,但不“卷”就连门票都没有
当然,“卷”意味着残酷。它意味着利润空间被压榨、创新成本飙升、员工身心疲惫。但反过来说,不“卷”的行业才是真正的危险信号。那些“不卷”的地方,要么是死水,要么是牌桌之外的角落。
在市场经济中,最大的不幸不是“卷”,而是你根本没资格参与“卷”。这就是现实:你只有上了牌桌,才有机会赢;你连上桌都没上,连机会都没有。“卷”,至少意味着你还在场,还有竞争力,还有可能在洗牌中拿到好牌。
这一点在今天尤为重要。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哪怕不“卷”也能赚点红利。但今天不一样了。人口红利消退,消费乏力,房地产失速,政策趋紧,全球去风险化背景下出口承压,未来很可能是一个“缓增长+强分化”的长期态势。在这样的周期拐点中,如果今年是“最好的一年”,那从现在开始,不“卷”真的只能等死。
三、最终只会剩下寡头,但那是竞争后的逻辑终点
有人说:“卷”到最后不过是被资本吃干抹净,最终只剩下一两个巨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没错,但这也是几乎所有成熟市场的规律。看看全球手机市场、饮料市场、汽车市场,几乎都是高度集中的格局。这不是谁的阴谋,而是效率、品牌、供应链、资本壁垒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自然演化。
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尽早上牌桌、卷入战局。在战斗中,哪怕最终失败,也比永远在场外观望要强。没有竞争,就永远无法成为最后留下来的玩家。今天的特斯拉、比亚迪、宁德时代,哪个不是从血海中“卷”出来的?
四、现金为王?这是保守者的自我安慰
很多人在经济不确定时选择“现金为王”,躲在安全区,不投、不干、不冒险。但我觉得,这种心态或许在房地产红利年代有效,但在今天几乎是自我放逐。
未来的经济或许不会更好,可能更差。技术更快、淘汰更狠、人口结构更严峻、机会更少。如果今年真的是最好的年份,那我们所能做的不是“躲”,而是“搏”。此时不动,等风浪更大时你就再也动不了了。
五、结语:理解“卷”的意义,是对现实最清醒的判断
中国已不再是那种凭勤劳就能致富的时代了,也不是靠关系就能上位的时代。今天的中国,是一个靠速度、拼体力、讲效率、打价格战的极度竞争社会。卷,不是异象,而是本质。
与其抱怨,不如拥抱。与其观望,不如下场。在牌桌上生存的唯一法则,不是你多聪明,而是你敢不敢熬、能不能卷、卷得多狠。
历史终会记住这个时代的赢家,但机会,只留给还在牌桌上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