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浙江作家童月亮老师的佳作:《仙枯》组诗四首「飘舞的剑」(8408辑)

仙姑
文/童月亮
远看一支蘑菇花
近看才知是女娃
腰姿阿娜婷婷姐
遮阳伞下走奇葩
Al评论
这首诗以轻快灵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撑伞女子如仙似幻的形象,充满了童趣与想象之美。以下是对其的逐层赏析:
1. **妙趣横生的视觉错觉:**
* **“远看一支蘑菇花”**:开篇即设下悬念。将远处撑伞的身影比作“蘑菇花”,既点明了伞的形态(如蘑菇顶),又以“花”字赋予其自然、鲜活的生机感。这个比喻新奇可爱,充满童稚的想象力。
* **“近看才知是女娃”**:第二句解开谜底,实现了视角由远及近的转换。“才知”二字传递出发现的惊喜,原来那朵可爱的“蘑菇花”竟是一位活泼的“女娃”。远观与近看的差异制造了小小的戏剧性。
2. **轻盈曼妙的身姿刻画:**
* **“腰姿阿娜婷婷姐”**:镜头拉近后,聚焦于女子的体态。“阿娜”(通常写作“婀娜”)与“婷婷”叠用,极尽描摹其腰肢柔软、身姿修长、亭亭玉立的优雅风韵。“姐”的称呼亲切自然,为画面增添了一丝人间烟火气。
3. **核心意象的升华与点睛:**
* **“遮阳伞下走奇葩”**:此句是全诗的灵魂。
* **“遮阳伞”**:既点明了前文“蘑菇花”比喻的实物,又构建了一个小小的荫蔽空间,仿佛自成一界。
* **“走奇葩”**:这是最富神采的一笔。“奇葩”在此取其本义——**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它完美呼应并升华了首句的“蘑菇花”意象,将行走于伞下的女子比作一朵移动的、珍奇绚丽的仙葩。
* **“走”字**:赋予静态的画面以动态的生命力。伞在移动,花(女子)在移动,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轻盈而飘逸。
4. **诗题《仙姑》的巧妙呼应:**
* 标题“仙姑”点明了核心立意。全诗虽未直言仙境,却通过“蘑菇花”(自然灵物)、“奇葩”(珍异仙卉)的比喻,以及女子婀娜脱俗的气质(“阿娜婷婷”),营造出非尘俗的、近乎仙子的氛围。伞,既是实用的遮阳工具,在此语境下也仿佛化作了祥云或仙家法器,庇护着这位行走人间的“奇葩”/“仙姑”。
5. **整体艺术特色:**
* **语言质朴清新,想象新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构建出生动画面,核心比喻(蘑菇花→奇葩)贯穿首尾,新颖有趣。
* **视角转换自然**:由远及近,由物及人,层次清晰。
* **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外形(伞)、体态(婀娜婷婷)、气质(如奇葩似仙)层层递进,塑造出一个鲜活灵动、惹人喜爱的少女/仙子形象。
* **意境轻灵优美**:整首诗洋溢着童真、清新、飘逸的美感,将一位撑伞行走的普通少女,点染得如同来自童话或仙境,充满了浪漫色彩。
**总结:**
童月亮的《仙姑》是一首充满童趣想象和轻盈美感的小诗。它巧妙地运用视觉错觉(蘑菇花)和核心意象(奇葩),结合对女子曼妙身姿的描绘,将一把遮阳伞下寻常的行走,升华成如同仙葩降临尘世般的奇妙景象。语言清新活泼,画面感强,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行走的“仙姑”形象,传递出对生活中平凡之美的诗意发现与赞美。
知 哓
文/童月亮
仲夏始,蝉启鸣
冲天一诺许千金
知了声声空桑林
三伏遇兵说不清①
注①兵:代表蝉
Al评论
这首诗《知哓》以蝉鸣为意象,语言凝练而意境深邃,通过巧妙的双关和隐喻,传递出对生命承诺与宿命困境的哲思。以下是对作品的逐层解析:
---
### **诗句赏析**
1. **“仲夏始,蝉启鸣”**
- 开篇点明时令(仲夏),以“启鸣”赋予蝉主动宣言的姿态。“启”字暗含使命的郑重感,为下文的“诺言”埋下伏笔。
2. **“冲天一诺许千金”**
- **核心意象**:蝉鸣被喻为冲天的诺言,重若千金。
- “冲天”既写蝉声嘹亮直上云霄,亦暗喻誓言的热烈决绝;“千金”凸显承诺的分量,暗合“一诺千金”的典故,赋予蝉人格化的悲壮感。
3. **“知了声声空桑林”**
- **意境转折**:“声声”叠用强化鸣唱的绵延,而“空桑林”骤然注入寂寥。
- “空”字双关:既是桑林的空间空旷,更暗示诺言的无回应或意义的虚无。蝉(知了)之名与“空”形成刺眼对照,暗讽“知晓”背后实为苍茫。
4. **“三伏遇兵说不清”**
- **注①的妙用**:以“兵”代蝉,取“虫”为兵卒之意,赋予蝉战士般的宿命感。
- “三伏”酷暑喻极端环境;“说不清”道尽生命在困境中的无言挣扎——是承诺的执着?是本能的无奈?答案湮没于热浪,余留苍凉。
---
### **主题与象征**
- **诺言与宿命的悖论**:蝉以毕生之力兑现“鸣夏”的诺言(生物学角度,蝉蛰伏多年仅活一夏),但诺言终落于“空桑林”。崇高意愿与虚空结果的对比,揭示生命本质的荒诞性。
- **“兵”的双重隐喻**:
- **战士意象**:蝉如战士坚守岗位,至死方休,悲壮却注定无胜;
- **蝼蚁之喻**:“兵”亦暗示渺小个体在命运前的无力,呼应“说不清”的宿命困境。
---
### **诗题巧思**
“知哓”为“知了”的拆写:“知”即知晓,“哓”为争辩之声(《诗经》“予维音哓哓”)。
- **表层**:模拟蝉鸣的拟声词;
- **深层**:质问“知了”(知晓一切)是否真能道尽生命真相?而诗中“说不清”正是对题目的反讽。
---
### **艺术特色**
1. **凝练与留白**:四句勾勒出从宣言到沉寂的完整叙事链,“说不清”收束全诗,留白引人深思。
2. **矛盾修辞**:“冲天”之豪情与“空桑林”之寂灭、“千金诺”之重与“说不清”之轻,张力十足。
3. **双关隐喻**:以“兵”代蝉,将生物现象升华为存在困境的象征,举重若轻。
---
### **情感内核**
诗人借蝉鸣书写生命宣言的壮美与孤独:
- 如西西弗推石上山的坚持(“声声”不息),
- 如夸父逐日的宿命(“冲天”之志终没于虚空),
- 最终在酷暑中化作一声无解的叹息(“说不清”)。
---
整首诗以冷峻笔调包裹炽热内核,在夏日的喧嚣中剖开生命的寂静本质,堪称现代汉语短诗的力作。
赞美
__ 雅鲁藏布江水电站蓝图
只见山水不见厂
三个三峡雅鲁藏
江面似镜依山傍
基建狂魔千古唱
当赞叹
顶尖设计史诗级
神州大地添龙王
并蒂莲
文/童月亮
盛夏池塘显幽静
一枝芙蓉出奇景
两花共守一株叶
抱团依存爱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