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老兵张志生
——献给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他叫张志生,云南农垦集团西双版纳农场离休老干部;离休前任职农场党委书记,县团级南下干部。
这张照片是我十年前用手机拍的。说当年他91岁,可能你会不相信,看他满口牙没掉一颗,胳膊肌肤不见松弛,脸色红润,耳聪目明。那时虽然我们已经同住一个小区好几年,但平素相遇不多,也没讲过话。那年——2015年,纪念抗战七十周年前夕,我和他才互为知道,原来我们是同乡。
他是河南滑县人,喜欢看报纸。我从越南出差带回来很多荔枝分给他们老两口一点后,隔不久他的老伴就送来一点西双版纳的水果,是他们在版纳工作的儿子带回家的。就这样一来二去,半年多的时间,我们两家有什么好吃的都彼此送一点,感觉上很亲近。我去他们家送东西,大多都见老乡在看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为了不打扰他,我和他只是微笑示意,没有深度交谈过。有天,老阿姨又到我家送了点葡萄和火龙果,真是感动啊!我问阿姨高寿?她说今年(2015年)8月24日她就整整80周岁,她老公是抗战老兵,比她大10岁有余! 我太惊讶了,真看不出啊,还以为他们老两口最多也就七十来岁!阿姨很勤劳,在小区空地上种的茄子,还让我尝了鲜!阿姨介绍说,她是四川人,认识老公时,他是她部队的教导员,是她的领导,他们是战友夫妻,在昆明结婚,生有三女一男,四个孩子的第二代都是女孩,第三代都是男孩,连上他们老两口已是四世同堂!她老公离休时,农垦集团为老书记买了养老房,就在我们隔壁热带作物机械厂内。我们小区初建时,他们卖掉老房子搬进这个小区颐养天年。

那时,我订阅的多份报纸,都送给二老阅读。2015年7月28日下午,我下班回来,张老一见我的车停好,就透着玻璃看车内有无报纸。我和他就坐在院子里的石桌边,他边看报纸边与我聊天。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想彻底了解一下他,用我们新闻行话说就是“抢救性的历史访谈”,于是,我忘记了做饭,跟他聊了一个多小时。
思路清晰,对答如流;对党和军队充满感情,对地方政府充满感激,这是谈话时我对张老的总体印象。
“我叫张志生,同志的志,生产的生”,张老自我介绍说,他十七岁入党闹革命;十八岁村里成立农会,让他当主任;后来又成立民兵连,让他兼任大队长;二十岁那年,解放区红军扩编,他带队集体参加了红军,从此,戎马倥偬,南征北战;抗日战争时期到了四川;由于没文化,被部队派出学习,归队后任连队指导员;后来到云南,在昆明生下第一个女儿,从昆明又调到玉溪军分区,转业后分配到西双版纳开荒种橡胶,出任农场党委书记,生下二女儿、儿子和小女儿;直到离休。
离休时他的工资8000多,老伴的3000多,一个月共12000多元。他们长期养成了勤俭的习惯,工资花不完,都贴补儿女们。
交谈中,张老十分感谢党和政府的优待,也为自己的坚持才有现在的幸福生活而感叹。
从小到老,张志生都是官儿,不大也不算小;职位和工作逼着,没文化就自学,从一开始认识100多个字,到后来能写工作报告;学文化的困难,他克服着坚持下来了;
抗战南下时,老乡中的战友半路而退地回去了,并劝他,到了蛮荒的川地,很难见到家乡亲人,别去了;他说,我是党员,不能当逃兵!他坚持下来了;
在西双版纳垦荒种橡胶时,白手起家,什么都要靠农场人自己,甚至本人也要亲力亲为地干;砍下原始森林大树腾出地方种橡胶树,几个人几天才能砍掉一颗树,大树倒下时连带藤网条荆,无路可逃,三天两头都有伤人的事故发生,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他坚持下来了。

上海、北京、昆明等城市的知青下乡到农场,一度成为西双版纳橡胶产业的生力军;他把知青们培养成技术员、驾驶员、农场子弟学校教师、职工医院医生,等等;后来知青们上访强烈要求返城,他感觉到农场人才危机,又未雨绸缪地赶紧培养出农场职工的第二代,顺利过渡了知青返城潮。
张老说,“我们那一代老干部,不会利用职权为子女谋利益,孩子们都是靠自己努力学习和工作干出成绩立身。”现在,他大女儿退休后在昆明买房定居;二女儿、小女儿夫妇都是因为工作出色被上级单位看中要到昆明,先后调动工作在昆明;只有儿子一家还在西双版纳从事橡胶事业。
我跟他介绍,我所知的不少物流公司都运输天然橡胶到全国各地,这些橡胶都是出自西双版纳的。

张老接过话茬说:“全中国橡胶只有两个产地,云南和海南,但是海南我去参观过几次,因为经常遭遇台风,橡胶林破坏大、恢复慢,产量和品质都不如云南,西双版纳的湿润高温气候适合橡胶生产;但是这些年,橡胶产业私有化,对橡胶林采割无规划,很乱,可以说是掠夺性的生产,再这样下去,云南的橡胶产量、橡胶林的培育,将很成问题,因为一棵橡胶树从小到大到产胶,周期很长……”,看得出,张老对橡胶事业的热爱和关注,情真意切!

“你是党员吗?”张老问我。我说,我曾经是“党的喉舌”播音员,不是党员怎么能行。嗯,党员就要带好头,干好工作,看你很年轻很有气质,还能做很多年的。我连声谢谢张老的鼓励!好像,党员这个话题,又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那天,我顿然觉得,一个党龄74年的老党员,老革命,老军人,老干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云南人的财宝,就在我的对面,我拍下了他的这张照片,又把我的手机号码给了他,一再说明,我24小时开机,你们老两口一旦身体哪里不舒服,可以随时打我的电话,远亲不如近邻啊!忽然间,我感觉自己的肩头又多了份责任,而且是发自内心的责无旁贷的!
那次谈话不久,2016年张老的老伴脑中风瘫痪在床。住院期间我去医院看望过阿姨;出院后,他们雇了护工,我也去他们家看望过阿姨。但他们没坚持多久,老两口生活不能自理,无奈搬回西双版纳儿子家。后来,我听小区物管说他们家的房子卖了。就此,我们中断了联系。

一转眼十年过去,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我的老乡,抗战老兵张志生若还健在,就是101岁高龄了。那次短暂的深度交流,还远不能概括一个抗战老兵的一生;“抢救性访谈”终究没能继续,成为我深深的遗憾!
衷心祝愿张老健在,并能参加今年抗战胜利80周年的庆典活动!
向张老致敬!同时借此向云南橡胶产业的好心人探寻张老的现状,若有知情者,请在文章下面的留言区内留言告知,万分感谢!
2025年7月28日
作者/朗诵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