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双翼:马学林赏析王巧英社长诗词中的刚柔交响
马学林:国家一级诗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格律诗词)
王巧英社长的诗作,宛如草原上空的双翼,一翼承载着金戈铁马的阳刚气韵,另一翼则托举着瑶台仙境的灵性之光。两翼交相辉映,让我们得以领略其诗心所涵养的壮阔与幽微。1. 《八一颂》如一幅气势雄浑的军旅画卷。首句“八一旗升军气扬”,一个“扬”字如军号破晓,喷薄出不可阻挡的力量,那军旗迎风招展的动感与威严顷刻扑面而来。紧接着“辉煌腾跃比朝阳”的比喻,更如点睛之笔,将这支军队的伟岸英姿与朝阳初升的磅礴气势相映成辉。第三句“群英涌聚风云动”中“涌聚”与“动”字连用,如浪涛翻滚、风雷激荡,将英雄集结的宏大场面浓缩为动态的史诗瞬间。结句“昂首雄姿迎曙光”,不仅是黎明中的军容展现,更巧妙暗示着这支军队如朝阳般引领光明未来的象征意蕴。这四句一气呵成,激荡着雷霆万钧的军魂力量,然而令人感佩的却是:一位非军旅出身的女性,竟能以如此真切深沉的笔触,将军人的气魄与豪情刻画得如此入骨,恰如“巾帼由来能侠烈,寸心何必让须眉”!
2.《虞美人·诗赠草原雄鹰诗社女诗人》则如转入另一重仙境,充满婉约灵动的女性气质。开篇“画图开处飞莺燕,薄醉桃花面”,其中“薄醉桃花面”一语双关,既摹写女诗人们如桃花般娇艳的容颜,更巧妙暗喻她们沉醉于创作时的微醺状态,以花喻人,形神俱现。“笔头分外得春多”一句则如神来之笔,将创作灵感喻为采撷不尽的无边春色,道出了艺术与自然之间那神秘而丰盈的联结。下阕“凤声更近瑶台月,千树花如雪”,笔锋轻灵一转,由实景桃花升腾至瑶台仙境,那漫天纷扬的“花如雪”,既是瑰丽意象的跳跃,也暗喻女诗人们创作境界之高洁清雅。结尾“无限姿姿媚媚、蕊宫仙”,将女诗人群像置于“蕊宫”仙境之中,以“姿姿媚媚”的叠词渲染出仙姿绰约,超越了俗世对才女的泛泛赞美,升华至一种不染尘埃的灵性高度。3. 两首诗如双峰对峙,《八一颂》是铁血铸就的军魂,字字铿锵如鼓点;《虞美人》则是瑶台仙境的灵思,句句玲珑如珠玉。然而在艺术深处,它们却以“光”为意象奇妙相通:《八一颂》是“朝阳”与“曙光”所象征的磅礴力量与崭新希望,《虞美人》则弥漫着“瑶台月”的清辉与“锦书流彩”的华光,映衬着创作灵魂的晶莹剔透。王巧英以女性之笔,既能驾驭雷霆万钧的军旅豪情,又能勾勒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姿逸态。
4. 这刚柔并济的笔锋,最终在《虞美人》的“发清歌”中觅得艺术本质——那如清泉流淌而出的歌唱,原是生命最纯真状态的自由吟哦。王巧英社长的诗词,正是以其独特的光影,照亮了现实疆场的壮烈,也辉映着精神天空的幽邃。当我们驻足于这明澈的双重光辉之间,便得以窥见其诗心那难以丈量的广度与深度。
2025年7月30日
【附件】: (一)
中国草原雄鹰诗社
王巧英社长诗词各一首:
1
八一颂
文/王巧英
八一旗升军气扬,辉煌腾跃比朝阳。
群英涌聚风云动,昂首雄姿迎曙光。
2
虞美人●诗赠草原雄鹰诗社女诗人
文/王巧英
画图开处飞莺燕,薄醉桃花面。笔头分外得春多,别是天真潇洒、发清歌。
凤声更近瑶台月,千树花如雪。锦书流彩白云边,无限姿姿媚媚、蕊宫仙。
3
诗摘:草原雄鹰诗社2025第25期周刊作品展播——作者【草原雄鹰诗社社长王巧英作品】
(二)
王巧英,呼和浩特市人,从小喜欢文学、喜欢草原,心在草原,情在内蒙。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草原雄鹰诗社创始人,草原雄鹰诗社社长。笔名雅涵。诗词作品多见诸报刊和网络。诗词作品常发表于报刊及网络平台,代表作包括《茶》《酒》《家》等,曾获多个奖项。
(三)作者简介:
马学林,男,回族,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文化艺术博士,国家一级诗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格律诗词),国学家、文学家、汉学家、改革先锋艺术家、当代中国百强诗人、当代中国诗坛杰出诗人、当代杰出文艺工作者;世界孔子学院终身名学誉院长、香港国际商会联合体终身名誉主席;获中国当代十大文化学者荣誉称号、获首届人类文明大赛文化艺术类金获、2022年获中共中央在党50周年纪念章、2025年亚州地区艺术先锋、获亚州国际艺术勋章;获联合国文化艺术丰碑奖、艺术评审委员会终身副主席,世界艺术影响力领袖。到2025年6月写有两万二千六百多首格律诗。同年4月获(雅集京华《第八届百家诗会》一等奖,被授于“新时代诗词文化践行者”荣誉称号;5月获大美东方第三届全国诗书画大赛“金奖”;荣获“中华文化永固杯终身成就奖”、并被授予“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与传承人”、“国宝大师”荣誉称号;
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马学林著《百首诗词颂时代楷模拜四俊》200首诗);6月,获第四届矛盾文学杯全国文学艺术大赛“金奖”;七月,获中共中央颁发“七一勋章”和“七一勋章证书”;还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人民日报社、中国文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六部委共同授“感动中国人物”荣誉称号。被诺贝尔奖文学研究院聘“终身文学顾问”;论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楹联的学思想研究》入编中国楹联学会《非遗里的楹联优秀论文集》(2025年7月30日于银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