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燃烧的小区
文/山茶花开(湖南长沙)
七月的小区像块被烈日烤透的铁板,连空气都在蒸腾着扭曲的波纹。
晨练归来的老人提着豆浆袋,塑料袋上凝结的水珠刚滴到地面,就“滋啦”一声化作白烟。保安亭的遮阳棚耷拉着边角,电子屏上的红色数字滚动着高温预警,像道灼人的伤口。
正午的楼群沉默着,空调外机轰鸣着吐出热浪,把绿植区的灌木烤得卷起叶边。穿外卖服的小哥骑着电动车驶过,头盔下的脖颈晒得通红,后座保温箱上“冰镇奶茶”的贴纸在反光里格外刺眼。儿童区的滑梯烫得发亮,秋千空荡荡悬着,只有几只蚂蚁在金属杆上慌乱逃窜。
黄昏时分,云霞烧红了天际线。散步的人牵着宠物狗,狗爪踩着滚烫的地砖,发出细碎的“呲呲”声。凉亭里聚着摇蒲扇的居民,冰镇西瓜在塑料盆里浮沉,红瓤的甜香混着风油精的气味,在闷热的空气里飘荡。突然有雷声滚过,蝉鸣骤然停歇,人们仰头望天,却只看见几只晚归的麻雀掠过晾衣绳,惊起一阵铁锈味的金属碰撞。
作者简介:周丹,笔名山茶花开,湖南大学客座教授,硕士,中共党员,湖南长沙人。《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湖南长沙分会主席,签约作家,《教师》签约作家。中国诗歌(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诗协会员,长沙市音乐评论家协会理事。数百作品见《读者》《诗刊》《十月》《速读》《绿风》《湖南日报》《鸭绿江》《辽河》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七月熔光
文/李明(湖南长沙)
苍穹悬着淬火的坩埚,将空气锻成颤动的铅箔。蝉鸣是淬火时爆裂的钢花,在沥青路面上迸溅出金属的颤音。
汗珠沿脊背蜿蜒成溪,浸透的衣衫如半透明的茧,将行人裹成琥珀里的飞虫。热浪扭曲的街景里,公共汽车站牌下蜷着我的影子,像枚即将融化的蜡章。
地铁口突然泻下液态的金光,在柏油路面凝成不规则的镜面。这光的碎片在鞋底碎裂时,竟发出薄荷般的清凉声响。原来灼热与清凉从来不是对立,正如钢铁与火焰始终相拥。
街角百日菊燃烧成橘红的火舌,老樟树垂下翡翠色的帷幔。冰柜里堆叠的彩色雪糕,是凝固的彩虹与冻结的月光。树荫下,陌生人的影子悄然交叠,在水泥地上画出临时同盟的图腾。
玻璃幕墙囚禁着渴望绿意的人们,空调房里的焦躁与树荫下的闲适,构成夏日永恒的辩证法。我舌尖残留着莲蓬的涩,掌纹里蜿蜒着儿时池塘的脉络——那些在荷叶间惊起的翠鸟,至今仍在记忆深处扑棱棱地飞。
每一道阳光都是淬火的刻刀,将我们锻造成闪光的刃。蜻蜓翅膀切割过的光斑,混凝土裂缝里钻出的野花,都在诉说同一个秘密:最炽热的熔炉里,才能淬炼出最坚韧的晶体。
我们这些微小的碳粒,正借着七月的火光,缓慢地,坚定地,朝着钻石的形态蜕变。
作者简介:李明,山西人,湖南省粮食局退休干部。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长沙分会副主席,潇湘诗苑顾问,省老干诗词协会、湘女诗苑、岳麓诗社会员。2023、2024年被评为青年文学家优秀作家、省老干诗词协会、湘女诗苑等刊物优秀作者和会员等。
夏夜蝉吟
文/陈琳(湖南长沙)
夏夜的蝉鸣是城市最倔强的歌谣,
温度愈高,它吟唱愈烈。
空调外机低吟浅唱,车流喇叭此起彼伏,工地打桩机咚咚作响,这些声响在夜色里从不休止。可蝉声偏要挤进来,从梧桐叶脉间,从灌木丛深处,甚至某扇半开的阳台纱窗后,固执地丈量着盛夏的刻度。
李伯的六楼阳台正对一片梧桐树海。入夜后,蝉鸣便从树冠倾泻而下,在他四十平的客厅里筑起声墙。关窗无用,那声音会顺着玻璃缝隙攀爬,在耳蜗里凿出细小的隧道。儿子递来的降噪耳塞,他总摇头:"贴着心跳的声音,才睡得踏实。"
便利店的小林与蝉达成了某种默契。值夜班时,常有蝉隔着冷气玻璃与他相望。它们的鸣叫时急时缓,像在讨要冰柜凝结的水珠。某夜一只蝉飞入店内,在冷藏柜上方盘旋,翅翼振动的频率竟与压缩机嗡鸣产生了奇妙的共振。
写字楼下的车堆里暗藏蝉的奏鸣曲。加班归来的白领们解锁车辆时,总被蓦然响起的蝉鸣惊扰。那声音近在咫尺,却永远寻不到踪迹。有人俯身察看底盘,有人翻检坐垫缝隙,有人甚至打开引擎盖寻找,最终都带着未解的谜题驶入夜色。
晨光初现时,蝉声渐弱。清洁工在梧桐树下扫起几具蝉蜕,它们终究没熬过三伏天的炙烤。可蝉壳依然闪着微光,像被时间凝固的音符。树梢的活蝉又开始了新一轮吟唱,在晨风里,一声,又一声。
作者简介:陈琳,本名陈细彬。湖南湘乡人,下放知青。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诗协、民协会员。作品散见《诗刊》《星星》《中华诗词》《词刊》《散文百家》《湖南文学》等。出版现代诗集《湘北纪事》获丁玲文学奖。
柘刺岭的夏歌
文/王昌德(湖南常德)
当风的手指掠过1400米海拔,柘刺岭的石骨便苏醒了。喀斯特嶙峋的脊背上,翡翠色的草甸在青灰岩脉间流淌,仿佛谁遗落的绿绸缎。羊群是移动的逗点,在风翻动的草浪上写下五线谱。
七月的阳光被巨型风车筛成碎金,泼在诗草场的帐篷群落。这里确乎是江南的凉都——1400米的高度将暑气酿成薄雾,挂在芦苇荡的绒须尖上。泥尔湖畔的千年奇杨静默如哲人,看挑瓜的扁担在泥土里押韵,看掰玉米的手指丈量时光,看拔河的绳结在十八村掌纹里烙下红印。
暮色漫漶时,山歌开始攀援。从石缝里钻出的旋律,绕着壶瓶山余脉打了个水结,又溜进湖北的云絮中。篝火将石笋染成歌者的剪影,与山风应和着不成调的谣曲。
焦虑被遗落在高速路的岔口,此刻仰面的人正数着星子。银河垂落得太过慷慨,让帐篷的灯盏也成了星座,分不清哪处是人间,哪处是天庭。
夜渐浓,凉意在草尖凝成露珠。音乐节的余韵还在石林间打旋,明日它们将随着早起的牛羊,漫过整个季节的扉页。
作者简介:王昌德,湖南常德人,中共党员,退休教师。喜爱诗词、书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诗词学会会员,中华福苑诗词学会签约诗人,《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湖南长沙分会常务副主席。“中华诗词之乡”太平镇诗词分会会长。
七月流火
文/刘建湘(湖南长沙)
七月是淬过火的青铜,悬在穹顶的熔炉里滴落灼浪。沥青路面泛起鱼鳞状的波纹,蒸腾的蜃气里,整座城微微颤动。
行人如搁浅的鱼群,拖着黏稠的汗迹移动。棋枰旁摇扇的闲人,棋子落盘时溅起几缕凉意。卖冰棍的老汉蜷在槐影下,竹椅烙着汗渍绘就的地图,数蝉鸣兑换清凉。
最动人的是那株老槐,将绿意炼成翡翠,叶片翻涌金属光泽。树冠如青铜爵,盛满流动的碧焰。风过时簌簌抖落的,是时间煅烧后的金箔——黄绿信笺,记录盛夏最炽烈的密语。
原来至烈之物,往往最先触到秋意。当金乌锻光为刃,老槐却以年轮收藏温度;当万物蜷缩,它挺立成最敏感的触须,率先捕捉季节转换时的微凉震颤。
这是七月的奥秘:最炽烈的燃烧,恰是最温柔的预兆。老槐枝头的碧焰,只为大地书写告别的诗笺。 七月的夜沉得粘稠。路灯下飞蛾扑向光晕,在滚烫的灯罩上留下焦黑的痕迹。我家对面的阳台传来吉他声,断断续续的旋律混着空调滴水的节奏,顺着爬满爬山虎的墙壁流淌。这个燃烧的小区,连梦境都裹着层薄汗——在每一扇亮灯的窗口里,在每一缕消散的暑气中,藏着烟火人间的滚烫日常。
作者简介:刘建湘,湖南永兴人,高级教师,诗人作家。任《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长沙分会常务副主席,《九州文学会》湖南长沙分会部长。发表作品300余篇,获全球华人征文第二名、龙盟优秀作品奖。散文《春到人间早》被经典荟萃收藏,纪实文《一段尘封的历史》刊于《人民日报》。
七月拾蝉
文/艾莉(四川)
七月流火时,我总爱在湖畔踱步。晚霞将天际烧成绛色,垂柳以万千柔条蘸水作画,蝉鸣织就金色声网。忽然一枚枯蝉坠入发间,翼翅仍保持着振翅的弧度,像被时光凝固的瞬间。
归家后,我取出珍藏的歙砚。先用绢帕拭净蝉体薄翼,裁去蜷曲的足肢,让它平展在澄心堂纸上。拾来梧桐叶与枯枝,在蝉蜕周围构筑微型山林——墨色胶液里,蝉翼渐渐晕染出宣纸的肌理,笔锋游走处,竟生出几分八大山人的孤峭。
待墨迹干透,这小小生灵便成了画中仙。蝉壳是天然的诗笺,墨痕是自度的平仄,在台灯下泛着幽光。夜风摇窗时,我分明听见薄翼翕动:"知了——"这声长吟,是虞世南笔下的清华,也是柳永词里的断肠。
古人说蝉饮露而生,可我的蝉早已饮尽月光。当它停驻在我掌心时,整个盛唐的月光都凝在了这六足之间。
作者简介:艾莉,籍贯长春,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留校工作至今。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长沙分会会员。先后出版《莱茵三色》《那年那月那些事》等多部作品。《那年那月那些事》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
炎夏
文/石颂德(湖南邵阳)
蝉声刺破凝滞的空气,骄阳在穹顶泼洒鎏金的火浆,将天地熔作一方赤铜。黄犬蜷在虬曲的树影里,绛红的舌津垂落,像半片风干的玫瑰;母鸡敛着羽翼,喙间漏出断续的"咯咯",万物在灼浪中浮沉。
阡陌上,农人躬身如待割的稻穗。汗滴坠入龟裂的田垄,腾起细碎的雾霭,布衫紧贴着黝黑的脊背,勾勒出大地最原始的沟壑。早稻的锋芒在烈日下镀金,晚稻的翠茎又于汗水中拔节,泥土蒸腾的燥香与汗液的咸涩,在热涡里纠缠升腾。
钢筋丛林间,铁架烫出焦痕。安全绳在肩头刻下深壑,混凝土搅拌机喷吐着白雾,工人们用皴裂的指节,在蒸腾的暑气中垒砌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剪影在热浪里摇曳,如同被风干的麦秆。
玻璃幕墙折射出炫目的光斑,键盘敲击声与空调嗡鸣交织。杯沿的冰珠凝着水雾,冷气在西装革履的间隙游走,蝉鸣穿过百叶窗的缝隙,坠入人造的清凉。
当暮色浸染天际,暑气仍盘踞不散。农人踩着斜阳走向炊烟,工棚里盐花在汗衫上结晶,空调冷凝水沿管道滴落,汇入都市永夜。炎夏仍在燃烧,在每道皱纹里,在每个毛孔中,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
作者简介:石颂德,男,乡村退休教师,县作协会员,省市县诗词协会会员。本人在工作后的业余时间里,喜欢舞文弄墨。曾在国家各级公开发行的报纸、杂志上,发表有新闻、散文、小说、诗歌及论文数篇。
七月的乡间絮语
文/大榕树(湖南怀化)
骄阳把田埂炙成焦糖色,泥地蒸腾的暑气里,赤足踏过便绽开朵朵烫金的涟漪。玉米叶蜷着金箔般的镶边,忽然在浓荫深处迸出蝉的嘶鸣,震落晒谷场上一地细碎的雀影,那些红辣椒便愈发灼灼地发亮。
井台总是沁着凉意。铁桶叩响井壁的脆响里,浸透的西瓜滚过青石板,留下蜿蜒的虹。蒲扇摇落的竹影在奶奶臂上流淌,如被阳光揉碎的云絮。我偷藏的西红柿在掌心绽开,蜜色的汁液顺着腕骨游走,与汗珠凝成琥珀的甜。
暮色中的阡陌在喘息。归农的剪影被晚霞镀成铜像,裤管上结块的泥土簌簌坠落,惊起草叶间沉睡的萤火。池塘突然溅起碎银,领头白鸭的长鸣刺破水面,将满天绛紫都揉皱在波纹里。
当流火坠向西山,窗棂渐渐褪去余温。竹床在庭院舒展,烟袋锅明明灭灭地吐着往事。晚风掠过稻浪,送来穗尖沉甸甸的私语。我仰面数着银河渐亮的星子,耳畔是蟋蟀新谱的夜曲,直至爷爷的故事在竹床的轻响中,织就梦的襁褓。
作者简介:明大熔,60后,湖南省作协会员,诗歌学会会员。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作协副主席,太阳坪乡文化站站长。出版文集2部。
七月鎏金
文/山鹰(湖南邵阳)
七月的湘中在日光里舒展,麦浪镀了层碎金。池塘裁一匹晴空作镜,照见云朵的絮语。稻穗垂首时,整个村庄便成了流动的琥珀,风过处,簌簌落下细碎的光阴。
坡地上的玉米挺直脊梁,每根穗须都蓄满阳光的蜜。农人粗粝的手掌剥开苞衣,露出饱满的籽粒——那是大地珍藏的珍珠。蝉声突然噤住,又突然炸响,惊落了檐角一串晒红的辣椒。
晒谷坪上,豆荚在竹匾里噼啪裂响,孩子们追逐着滚动的金豆,笑声撞得老槐树簌簌落花。黑狗叼住一粒黄豆,突然仰头吠月,惊飞了草垛里的萤火。
暮色漫上来时,火红的辣椒串在土墙边燃烧。老汉数着檐下的收成,烟锅明明灭灭,像在丈量时光的厚度。炊烟刚爬上树梢,辣香已翻过山梁,替晚归人温好了米酒。
月光浸透打谷场,老牛卧在风车的影子里,咀嚼着白昼的余温。村庄像一枚沉甸甸的麦穗,被群山轻轻托住,等待黎明再次镀亮。
作者简介:石颂军,笔名山鹰。湖南新邵县人,中共党员,县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湖南文学》《江河文学》《速读》《参花》《青年文学家》等。散文观:把美好的事物和人生种进文字里。
流火中的尘世
文/剑峰(湖南)
七月流金,苍穹如锻铁般灼人。阳光不再是温润的抚摸,而是千万支金针,将大地织成滚烫的锦缎。沥青路面泛起油亮的波纹,梧桐叶蜷曲成焦黄的纸灯笼,连空气都在热浪中扭曲,将远山的轮廓熔化成水墨的氤氲。
蝉鸣声里,我见一只夏虫在树皮上蹒跚。它的薄翼沾满尘埃,每挪动一寸都似背负整个盛夏。这让我忆起祖母的蒲扇摇出的旧时光,她说那时候的日头能把草帽晒出油来,农人却依然弯腰如弓。汗水浸透的粗布衣,在田埂上拧干便是新裳。
钢筋丛林在热浪中蒸腾,写字楼的冷气吐纳着更多燥热。外卖骑手如离弦之箭,他们的脊背在制服上绘出盐渍地图,却将冰镇的清甜送往千家万户。脚手架上的身影被晒成古铜色,安全帽下淌下的汗珠,在烈日里折射出彩虹。
暮色降临,暑气稍敛。巷口竹椅摇动旧时光,童稚们在水雾中追逐彩虹。夜市升腾起人间烟火,烤架上跳跃的火星点燃整个夏夜,啤酒杯壁凝结的露珠,是白昼最后的泪痕。
子夜最是动人,当城市卸下炽热的甲胄。夜来香在暗处吐纳芬芳,凉席上印着星光的纹路。蟋蟀在纱窗外吟哦,池塘传来蛙鼓的回响。原来这流火时光里,每个生灵都在用汗水书写自己的史诗。
作者简介:胡建中,笔名剑峰,湖南新化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新化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萸江诗社副社长。作品散作在《诗刊》《星星诗刊》《中国作家》《人民日报》《散文》等报刊杂志发表。
七月流火
文/黄士寿(江苏)
七月流火,暑气蒸腾。
长街静默,偶有行人疾走,如踏灼铁。沥青路面软若膏脂,足印甫现即平,似被热浪抚平。梧桐垂首,叶上凝着尘灰,褪去春时青翠,徒留灰白的倦容。
冰贩蜷在槐影里,木箱裹着棉絮,掀开时白雾缭绕。一枚冰棱入口,寒冽刺骨,继而化作丝丝甜沁,终成一缕凉意滑过喉间,转瞬消融于燥热中。
老宅瓦顶炸响,屋内却浸着凉意。砖墙如瓮,藏纳夜气。老者倚竹榻,蒲扇轻摇,半梦半醒。狸奴团在青石门槛,肚皮沁着凉意,尾尖微颤,似在驱赶无形的暑气。
暮色四合时,热气稍敛。西天云霞如熔金,赤焰翻腾。孩子们光着脊背嬉闹,汗珠映着晚霞,如撒落的碎银。笑声未及飘远,便被蒸腾的热气吞噬。
更深露重,凉风穿窗而过。某扇窗里漏出断续的咳嗽,如钝刀割破夜色。大火星缓缓西沉,人间的暑热却不肯退去。
天上流火,自有其轨迹;人间炎凉,却是自缚的轮回。
作者简介:黄士寿(网名老黄牛),1944年生,南京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军转干部(已退休)。发表法律论文20余篇,创作诗词千余首,发表于《中国诗文百家》等刊物及网络平台,多次获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等会员。
三伏寻凉记
文/龙人(江西)
七月的天,汗珠如断线之珠,暑气如熔金之炉,教人坐卧难宁。本非垂纶佳期,仍携钓具,往江畔寻荫。非为渔获,但求一晌清凉。
蝉鸣柳梢,蜻蜓点水,微风徐来,荡涤烦襟。远山如黛,碧波微皱,天光云影,在水底洇开一幅流动的画卷,引人遐思无际。
归乡养老数载,旧时玩伴或已作古,或垂垂老矣,相对无言。新邻多是陌面,青壮多往他乡谋食,唯余物是人非的怅惘,独有门前江水,仍记取少时模样。
独坐河畔树荫,浮想联翩。忆儿时,顺流仰卧,看飞鸟掠过天际;潜游河底,观鱼群穿梭如梭,似入水晶宫阙。而今水清见石,难觅鱼踪,唯有垂钓水中青山,垂钓天边云影。这般消遣,竟有太公垂钓之闲趣。
河上旧拦水坝,乃大跃进时所筑。彼时无电扇空调,三伏夜饭罢,家家携篾席往坝上纳凉。孩童戏水,渴了掬饮清流,夜卧听蛙鸣,晨醒见露重,那份沁凉至今犹在骨髓。而今凉风不及当年爽,人情不及当年真,唯余灼热与怅然。
自七七年负笈远游,倏忽五十春。其间无论求学他乡,抑或宦游异地,归乡必往故地重游——后山寻旧径,河畔觅初心,只为重温那缕记忆中的清凉。
作者简介:龙国虎,微信名龙人,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江西省交通系统退休干部。吉安庐陵诗词学会会员,永新诗词学会会员。喜爱文学,退休后沉迷诗词创作,先后在省内外多家纸刋,微刊发表作品百余首。曾参加2022年全国第一届“华厦杯”诗词比赛,获优秀奖。
七月流火
文/谢恩海(湖南)
暑气蒸腾的七月,青山如黛,翠色欲滴。溪流在炽烈的河床上蜿蜒,蒸腾起缕缕白雾,似有若无地飘散。烈日下的石面泛着淡金色光晕,仿佛能听见大地在炙烤中低吟。
荷塘深处,风过处暗香浮动。碧叶之下,蛙鸣如鼓,此起彼伏。天穹澄澈如洗,流云被晒成熔岩般的绯红,缓缓淌过湛蓝的画布。蝉声在滚烫的空气中震颤,撕扯着午后的寂静,草叶在热浪中蜷缩,发出细碎的叹息。
巷弄深处聚着避暑的人群,蒲扇摇落斑驳的树影。老人们闲话家常,孩童追逐着忽明忽暗的光斑。当人潮散去,暑气与汗味便在青石板上凝结成粘稠的夜。而山间清泉依旧泠泠作响,掬一捧冰冽,便饮尽整个夏天的燥热。
此刻最念故乡的凉风,穿林过涧,带着草木的清气。那清冽甘甜的泉水,是大地馈赠的琼浆,足以浇灭所有烦忧。暑热难耐时,常想起山间那方清凉,以及乡亲们朴实的笑脸,在记忆里永不褪色。
作者简介:谢恩海,笔名,阿海,高中文化,从商。一生爱好文学崇尚文学。中国乡村作家,《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长沙分会副主席,《潇湘诗词》会员;洞口作协会员,齐鲁《半朵文学》特约作家,邵阳诗词楹联会员,洞口诗词楹联会员。
七月行吟
熊先梅(湖南常德)
蝉鸣将盛夏煨成滚烫的茶汤,枝桠间漏下的碎光,便成了最清澈的注脚。阳光在柏油路上流淌成蜜,梧桐叶片镶着金箔,风里游荡着晒透的麦香——那是田野刚收过的镰痕,在灼热的喘息中轻哼着残韵。
影是最沉默的同行者,被炙烤成纤细的弦,丈量着不断延展的光阴。老樟树垂下翡翠帷幔,漏下的光斑如跳动的音符,推车上的吆喝声裹着冰碴:"酸梅汤,葛粉,还有冰镇绿豆沙",玻璃樽里囚着整个夏天的甜梦。
骤雨是七月的狂草。方才还挥毫万里晴空,转瞬便泼墨成阵,雷声在云笺上钤印,雨脚在荷叶上敲打急板。未及收拢晾晒的诗行,它已收笔西去,只留半幅彩虹悬作天边的糖画。
暮色是温柔的笔锋。夕照将云絮染成琥珀,竹椅在庭院里排成五线谱,蒲扇摇落的絮语,拌着炊烟与闲话。萤火虫提着碎钻灯笼巡夜,蛙鸣在稻田里押着平仄,把清凉的韵脚,写进酣睡的村庄。
作者简介:熊先梅,笔名落雪听梅,土家族人,1959年生于湖南石门县。高中毕业后从商,酷爱诗词文学,系湖南省诗协会员,常德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青年文学家》《中华词赋集锦》等刊物,曾获多项文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