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之艺者
——福建泉州张红苹女士木雕艺术感怀
◎ 李文祥
与木雕艺术的缘分,早在十余年前便已悄然结下。2013年的敦煌世界文化博览会上,我初识福建泉州市木雕艺术研究院院长张红苹女士,她身上流淌的艺术修为与对木雕的执着热忱,深深触动了我,这份因艺术而生的联结也便跨越时空,始终未曾间断,且酿成了一份浓厚的感怀。
时序流转至2023 年冬月,我赴福建泉州市惠安县看望武威地委原书记王国文先生。此行特意留出时间,终于得偿心愿--登门拜访泉州市木雕艺术研究院张红苹女士,亲眼目睹张红苹院长与团队的木雕佳作,让这份惦念多年的艺术之约落了地。
作为“世界雕刻之都”的福建泉州,处处浸润着雕刻艺术的灵气,岂能错失,必亲身体验之。我们先后走进泉州雕刻艺术馆与泉州市木雕艺术研究院,指尖拂过那些历经千锤百炼的木痕、石纹、玉质,目光所及,无论是沉凝的石雕、温润的木雕,还是剔透的玉雕,亦或是其它门类的雕刻作品,其工艺之精绝、文化意蕴之深厚、风格之独树一帜、情感之真挚饱满、价值之鲜明彰显,都抵达了足以让人屏息的艺术高度。闲暇时又漫步世界著名的洛阳桥,这座跨海梁式石桥本身便是一部凝固的雕刻史诗,砖石间的纹路与故事,更让泉州的雕刻文脉愈发清晰,世人仰之。
艺术的认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旅程,雕刻艺术尤其如此。带着初见时的震撼与思索,我用了一整年的时光沉淀心绪。这期间,我潜心研读了张红苹女士的个人木雕专著,在字里行间触摸她的创作心路;更深入探究了福建木雕的悠长历史与鲜活现实,梳理其文化根脉与艺术特质,思考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之道,也关注木雕产业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的脉络。当这些认知在心中渐渐清晰,才有了此刻落笔的勇气与底气。

张红苹女士
溯源泉州木雕的历史
木雕艺术的起源可追溯至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已开始使用石器、骨器、木器等简陋工具,对木材进行简单的雕琢加工,以满足生产生活与精神信仰的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铜器、铁器等更先进工具的出现,为木雕工艺的进步提供了技术支撑,让木雕从实用走向艺术,在世界各地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传统--中国的木雕源远流长,欧洲、北美洲等地的木雕也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脉络。

而泉州木雕,作为闽南大地孕育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瑰宝,其发展历程更是跨越千年,在时光的淬炼中书写着独特的传奇。
泉州木雕的兴起,与唐代的宗教发展和建筑需求紧密相连。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武则天称帝后推行崇佛政策,诏令全国每州修建一座佛寺。这一政令推动了泉州地区佛寺建筑的大规模兴建,木雕艺人开始深度参与寺庙的雕梁画栋工程,佛像雕刻、梁柱装饰等需求为木雕技艺的施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与此同时,闽南地区流行的 “皇宫起”风格仿宫殿式大型民居,其繁复的门窗雕花、厅堂装饰也大量运用木雕工艺,进一步促进了泉州木雕的早期发展与技艺积累。
宋元时期,泉州港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让泉州成为世界海洋贸易的核心枢纽。泉州木雕艺术精品借着商船的东风,在海外华侨与商人的传播推动下,沿着海上丝路远播至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此时的泉州木雕,不仅是本土文化的载体,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吸收多元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将中华雕刻艺术的魅力推向世界,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明清两代是泉州木雕发展的辉煌时期。明代崇祯十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出资重修泉州开元寺,如今寺内的大雄宝殿(号称“百柱殿”)便是这一时期的杰作--殿内100根柱子上方,24尊带翅膀的木雕飞天栩栩如生,她们手持文房四宝与南音乐器,将宗教庄严与民俗灵动完美融合,成为泉州木雕的经典之作。这一时期,惠安的张坂、洛阳、崇武等地涌现出专业的木雕匠村,民间艺匠走出乡村组成施工队伍,凭借精湛技艺声名远扬。众多海外宗教建筑工程纷纷延聘惠安木雕工匠,在跨海施工的过程中,惠安木雕吸收了海外建筑与宗教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多元文化空前融合的艺术实践,将泉州木雕的技艺水平与艺术内涵推向巅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对台开放政策实施后,作为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的泉州,迎来了两岸文化交流的热潮。众多台湾乡亲回大陆谒祖寻根、进香参拜,宗教活动的频繁带动了对木雕神像、寺庙装饰等的旺盛需求。泉州木雕的生产、销售、加工、订货量一度攀升至历史最高水平,行业的繁荣催生了大批优秀人才,名师辈出、名企涌现,推动木雕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如今的泉州木雕,以其数量之丰、工艺之精,仍在续写着 “世界雕刻之都”的艺术传奇。
精美绝伦的木雕艺术
泉州木雕,这门扎根于闽南大地的民间艺术,既传承着中原文化雕梁画栋的古韵,又与闽南“皇宫起”仿宫殿式传统民居的建筑雕刻一脉相承,在岁月流转中沉淀为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其中,泉州木偶头雕刻更是以其独一无二的工艺与神韵名闻遐迩,成为木雕艺术中亮眼的分支。泉州木雕兼具中国绘画的意境与趣味,又深深融入闽南地区的风俗习惯,作品风格古朴淳厚而不失精致典雅,堪称南派雕刻艺术的典型代表。
泉州木雕的精湛技艺,是历代匠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结晶,是博采众长的雕刻精髓。它不仅完整继承了中国传统木雕的核心技艺,更在长期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巧妙吸取石刻的沉凝力道、绘画的构图意境、泥塑的形态张力等其它民间艺术的长处与优点,最终融汇成独树一帜的艺术流派,在雕塑艺术之林中占据重要地位。
泉州木雕的创作过程,是匠人与技艺的完美结合,是匠心构思的艺术绽放。雕刻家先根据创作灵感与主题需求,精心绘制雕刻图案,将抽象的创意转化为具体的视觉蓝图,为后续雕刻奠定基础;木材的选择直接影响作品的质感与生命力。匠人会根据作品的题材、尺寸与风格,挑选纹理、硬度、韧性适宜的木材,让木材的天然特性与创作需求相得益彰。
雕刻是最核心的环节,泉州木雕的技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五种形式:浮(凸)雕,通过让图案高于木材表面,形成立体层次感;沉(凹)雕,使图案低于木材表面,营造深邃的视觉效果;通雕(多层),多层镂刻、内外通透,是泉州木雕的标志性技法,以繁复精巧著称;
锯通(单层)雕,单层镂空雕刻,线条简洁明快;圆雕(立体多面可观),全方位立体雕刻,从任何角度都能欣赏到完整形态。其中,多层镂通雕堪称泉州木雕的技艺巅峰,将木材的镂空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雕刻完成后,匠人会对作品进行细致的上光处理,通过打磨、擦拭等工序,让木雕表面更加光滑细腻,纹理更加清晰,既提升了作品的观赏性,也增强了木材的耐久性。
泉州木雕的题材丰富多样,如同立体的画卷般包罗万象。人物形象或仙或俗,或庄严肃穆或灵动活泼;动物造型栩栩如生,或威猛雄壮或憨态可掬;山水景致则意境悠远,尽显自然之美。这些题材的雕刻“似绘画,纤毫毕现,形象逼真”,将生活百态与精神信仰尽数呈现。在泉州,木雕与宗教文化联系尤为紧密,常被用于雕刻佛像、神像等宗教艺术品,匠人们以刀为笔,在木材上镌刻出宗教信仰的庄严与神圣,让木雕成为展现宗教艺术魅力的重要载体。
木雕是流淌在指尖的文化生命力,在代代传承中不断获得新生。千百年来,泉州木雕技艺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无论是精雕细刻中蕴含的古韵风华,还是创新实践中展现的时代新风,都在匠人的指尖代代相传、鲜活发展。这门艺术早已超越单纯的技艺范畴,成为集纳泉州民俗、宗教、建筑等多元文化的瑰宝。
在泉州木雕的传承脉络中,人才辈出、大师频现。无论是坚守传统的匠人,还是探索创新的新锐,他们十指灵动间,流淌的不仅是最精美的工艺、最真挚的坚持,更有对艺术最美丽的梦想。这既是技艺的薪火相传,是灵感的闪耀迸发,更是文化生命力的悸动与精彩绽放,让泉州木雕在岁月长河中始终焕发着迷人的光彩。
张红苹木雕艺术鉴赏
在福建泉州这片木雕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张红苹女士自幼浸润于得天独厚的木雕资源中,独特的艺术才情与对木雕的赤诚热爱,铺就了她的艺术之路,也让她在木雕艺术的研究与发展中,一步步实现着心中的梦想。一生逐梦木雕,三十载光阴流转,她以刀为笔、以木为纸,在守正创新中雕琢出独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更让泉州木雕与敦煌文化在指尖碰撞出璀璨火花。

“守正创新,推陈出采”,这八个字是张红苹女士木雕技艺中最珍贵的品质,也是她艺术创作的核心准则。她的作品从不局限于对传统的简单复刻,而是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审美理念创造性结合、创新性发展。无论是历史人物雕刻的神韵还原,随形设计的巧思灵动,还是敦煌矿物彩绘的古韵传承,亦或是大型寺庙佛像的庄严塑造,她都驾轻就熟。即便是最考验技艺的“真人刻像”,她也能做到“精雕细刻“出神入化”,让木材在手中焕发生命的温度。
这份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执着,在她的创作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件作品的诞生,都是一次情感倾注的历程:从原料的甄选开始,她会细心观察木材的纹路、质地与形态,让原料的天然特质与创作主题自然契合;构思阶段反复打磨细节,雕刻时讲究粗细、虚实结合,尤其在细部处理上,她对人体肌肉结构的独特表现,让作品线条更显生动张力,仿佛能呼吸、有脉搏。这种“因木赋形、以情塑魂”的创作理念,让她的木雕既有传统技艺的根基,又有现代审美的灵气。
张红苹女士的木雕技艺,是闽派木雕精髓与敦煌多元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她深谙南派木雕的婉约细腻,刀法利落大方,作品尽显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风格--这在她的“敦煌女神”系列中尤为鲜明。线条流转间藏着闽派木雕的灵动,层次镂刻中透着泉州匠人的精工,而女性艺术家独有的视角,更让雕刻作品多了一份柔美与细腻的审美意趣。
更令人称道的是她的创新突破。她大胆将南派木雕技艺与敦煌、云冈、龙门三大石窟的彩绘艺术、雕塑精髓巧妙融合,创造性地研发出“矿物粉木雕彩绘”制作方法并获得专利。这一技法让木雕作品既保留了木材的温润质感,又赋予其敦煌古彩的绚丽与雕塑的线条张力 --矿物颜料的运用不仅让色彩细腻持久、百年不褪,更精准还原了敦煌艺术的古朴神韵,让“纸上敦煌”在木头上立体绽放。无论是历史人物、宗教造像还是现代题材,她都能以娴熟技法驾驭,尤其在“真人刻像”中,对神态、肌理、骨骼的精准捕捉,尽显“出神入化”的技艺功底。

《敦煌吉祥天》中的生命之美。在张红苹女士的众多作品中,《敦煌吉祥天》作为“盛世敦煌系列”的代表作,堪称她技艺与理念的集中展现。这件作品以桧木整料雕琢,将敦煌飞天的灵动与吉祥主题的庄重完美融合,尽显“精雕细刻”的匠心。
作品以正面刻画与侧面衬托的手法塑造天女形象:少女跣足于莲座之上,半蹲半坐的姿态自然舒展。上身胸衣紧贴肌肤,缨络连缀其间,披巾缠绕如流云,勾勒出婀娜身材与明洁肌肤;下衣宽肥飘逸,皱褶随双腿起伏自然垂落,纹路如音符般富有韵律感。她手托半开莲花,神情专注澄澈,将纯美心境融入每一寸木痕;背景以层次分明的祥云烘托大莲花,既衬出天女的神圣身份,又紧扣“吉祥”主题。木材的温润、刀法的细腻、彩绘的典雅在此交织,让静止的木雕仿佛有了呼吸,让千年前的敦煌神韵在木头上重获新生。
守望敦煌,仰视莫高;心念木艺,魂牵梦绕。张红苹女士一直致力于木雕工艺的创新,其盛世敦煌系列作品更是自成一派、独具韵味。为了更好的将敦煌文化艺术展现出来,她曾经多次独自赴敦煌莫高窟观察学习与实践,每次都会带许多资料回来学习,在借鉴中不断提升、突破自己。
细微如发梢,宏大至天地。从雕刻技法看,她的作品线条流畅,能细腻地刻画人物的表情、姿态等,栩栩如生,如诗情,似画意,如《敦煌吉祥天》中少女的身姿、肌肤,乃至神情等都展现得极为玲珑剔透,女性的精微与柔美在这里生动传神,体现出了高超的雕刻技艺,达到了理想的艺术精度,展现了无与伦比的魅力,开辟了个人艺术新天地、新方向、新视角。

诸如作品《出浴》,将传统的木雕工艺与敦煌莫高窟的矿物粉彩绘结合,完美演绎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出浴图,浴女身上如蝉翼的薄纱里透出的肌肤,若隐若现,许多人初看以为是陶瓷作品。《大圣归来》,是张红苹向泉州市正骨医院捐赠的香樟木雕艺术作品,是孙行者猴拳的化身,作品主题突出、艺术精湛、构思巧妙,具有极高的文化与审美价值。《千手观音》,展现了千手观音的庄严与神圣,雕刻细腻,工艺精湛,散发着淡淡木香,敦煌神韵令人叹为观止。
她的木雕具有立体、真实、现代及造型富有创意的特色,充满了美感与力量。雕刻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次情感倾注的历程,从原料的选择、构思到细致入微的雕刻,都是极有讲究的。每创作一件作品,她都会先细心观察原料的纹路、质地和形态,然后才开始运刀,并讲究粗细、虚实结合,在细部处理上,她非常强调对人体肌肉结构的独特表现。
张红苹女士的木雕艺术价值,不仅在于作品的精美,更在于她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文化的传播,体现在从匠心到文脉的坚守。她深耕木雕三十载,不仅身体力行钻研技艺,更通过著书立说(《南派雕刻--敦煌艺术木雕表达形式》等专著)、收徒传艺、担任高校客座教授等方式,将木雕技艺、设计理念、工艺口诀倾囊相授,让闽派木雕的精髓得以延续。
张红苹女士的视野从未局限于一方工作室、一地历史文化,她积极参与“世界木材日”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作品《共享蓝天》《拥抱你好》被土耳其埃斯基谢希尔市博物馆收藏,让中国木雕艺术走向世界,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持莲观音》被泰国诗琳通公主收藏,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而她对敦煌文化的深度挖掘与艺术转化,更让“海丝起点”的泉州木雕与“丝路明珠”的敦煌文化跨时空对话,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在传统木雕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泉州木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张红苹女士先后撰写了《漫谈木雕中雕刻艺术之美韵》《中国佛经石窟雕塑艺术漫谈》,还出版了《南派雕刻--敦煌艺术木雕表达形式》专著,对行业的创新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作为北京林业大学校外工艺美术导师、集美大学客座教授等,她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向学生传授木雕技艺和文化知识,培养了众多木雕人才。
张红苹女士在木雕艺术领域苦心探索,艰辛研究,技艺与灵魂交融,实现了一次次木雕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化朽木为神奇。她曾获得了众多荣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其作品也在各类大赛中屡获大奖,《敦煌吉祥天》《高山流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巡海妈祖》获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百鹤杯”金鼎奖,《拈花一笑》获首届“星火奖”中华文化艺术大师艺术珍品大赛金奖,《西方三圣》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出浴》获福建省工艺美术“争艳杯”金奖,等等,这些荣誉也提升了泉州木雕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受到了社会大众的青睐,让她饮誉海内外。
张红苹女士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泉州市木雕艺术研究院院长、泉州市侨界青年联合会副会长。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8件、外观设计专利17件。2019年,在菲律宾举办个人木雕艺术展。2020年,作品《持莲观音》被泰国诗琳通公主收藏。

刀下有魂,木里有灵。我们常常惊叹于美的艺术,而真正美的艺术品必让观者产生强烈的内心共鸣。匠心研艺,创新出彩,张红苹女士从事木雕创作已近30年,她以匠心传东方之美,以匠魂承艺术之韵,在一榫一铆之间,展现了远古先辈的生活智慧;在一转一折之际,彰显了传统木艺的古典美学。她的心中是一个木雕世界,她在创造着一个木雕艺术世界。
静心、耐心、恒心合一,经历了岁月的风霜,木雕曾经的浮华散尽,庄严尽显。如今的光芒更为内敛,曾经的浓艳也转为深沉,这就是专属于张红苹女士木雕的斑驳艺术之美。
三十载刀耕不辍,木痕中的岁月与深情。张红苹女士以“静心、耐心、恒心”雕琢着木雕艺术,也雕琢着自己的艺术人生。从泉州的木雕匠村到敦煌的壁画石窟,从传统的闽派刀法到创新的矿物彩绘,她的作品里既有对古彩古韵的“入古情怀”,也有对时代新风的 “出今视野”。那些被她赋予生命的木头,褪去浮华后更显庄严,浓艳沉淀后更见深沉--这便是张红苹女士木雕的斑驳之美,是匠心与时光的对话,是传统与创新的共鸣。

作者与张红苹女士
张红苹女士用一把刻刀,不仅雕琢出木的肌理,更雕琢出文化的脉络;不仅成就了个人的艺术梦想,更让泉州木雕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这份坚守与创新,正是她留给艺术界最珍贵的财富。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桃花艺苑》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今日头条《红月亮诗画艺苑》头条号创办于2018年6月18日(1月9日注册),百度《桃花艺苑》创办于2020年4月3日,都市头条《晓犁文化传媒》头条号创办于2020年10月5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余禄珍(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