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营长姚子青:宝山城头的最后一面旗
一罗培永
1937年9月7日凌晨,上海宝山县城的枪声渐渐稀疏。硝烟弥漫的城墙上,一面染血的国旗早已被弹片撕裂,却仍在秋风中倔强地飘着。旗旁,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8军98师292旅583团3营营长姚子青倒在瓦砾之中,手中还紧攥着半截步枪——这位年仅29岁的军官,用全营600余名官兵的生命,在宝山城头写下了抗日战争史上悲壮的一页。
临危受命,孤城当关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凭借海空优势猛攻上海外围。宝山县城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日军登陆后向内陆推进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至关重要。8月31日,上级命令姚子青率领3营驻守宝山,阻敌前进。此时的宝山已是一座孤城,三面环水,无险可依,而3营刚经历过数次恶战,兵力已不足600人,面对的却是配备坦克、重炮和飞机掩护的日军第3师团主力。
接到命令时,姚子青正在给妻子写信。这位出生于广东平远的客家青年,自幼便怀报国之志,16岁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从排长一路升至营长,历经北伐战火,身上早已留下数处伤疤。他在信中写道:“今战事已开,我军必死守宝山,誓与城共存亡。汝身怀六甲,若我殉国,勿以我为念,教吾儿以继父志,为国效力。”将信交给通信兵后,他转身对全营官兵喊道:“弟兄们,宝山是我们的国门,丢了宝山,日军就能长驱直入!今日我们站在这里,身后就是上海,就是家国,唯有死战,绝不后退!”
浴血孤城,寸土不让
9月1日,日军开始猛攻宝山。炮弹如雨点般砸向城墙,飞机低空扫射,城墙多处被炸塌,缺口不断扩大。姚子青身先士卒,在硝烟中穿梭指挥,哪里战况危急就出现在哪里。他把全营分成数个战斗小组,利用断壁残垣构筑防御工事,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
战斗最激烈时,日军用坦克掩护步兵突破东门,姚子青亲自带领大刀队冲上去。他手握一把缴获的日军军刀,高喊着“杀身成仁,以死报国”,率先跃入敌群。官兵们见状士气大振,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刀光剑影中,血肉横飞,最终将日军赶出东门。激战至深夜,3营伤亡过半,姚子青的左臂被弹片划伤,简单包扎后,他仍坚持在一线指挥,声音因沙哑而嘶哑:“守住一个垛口,就多一分希望!”
城中百姓见官兵们拼死抵抗,自发组织起来支援。老人送水,妇女包扎伤员,孩童传递弹药,甚至有青年拿起扁担加入战斗。姚子青望着这些朴实的面孔,哽咽道:“我们是军人,守土有责,绝不能让父老乡亲受日军欺凌!”
城破殉国,英魂永铸
9月6日,日军调集重炮和舰艇,对宝山实施毁灭性轰炸。城墙被炸塌多处,日军从缺口蜂拥而入,双方展开逐街逐巷的巷战。3营官兵弹药耗尽,就用石块、刺刀、枪托与敌搏斗,有的战士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抱着日军滚落城下。
7日凌晨,宝山城已无完整房屋,3营仅存数十人,被围困在城中心的文庙。姚子青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整理好残破的军装,对着国旗敬了最后一个军礼,然后对残部说:“我们已尽到军人的本分,现在,跟我冲出去,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他带头冲向敌群,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临终前仍怒目圆睁,手指日军方向。
当日军占领宝山时,整个县城已化为焦土,而3营600余名官兵无一生还。日军指挥官见此情景,也不禁感叹:“自侵华以来,从未见过如此英勇的中国军队。”
姚子青殉国的消息传开后,举国震动。国民政府追授他陆军少将衔,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盛赞其为“民族英雄”。宝山百姓为他修建纪念碑,碑文写道:“姚公率部守孤城,以血肉之躯挡钢铁洪流,城虽破而志不屈,气壮山河,光照日月。”
如今,宝山城头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姚子青和3营官兵的故事,仍在长江口回荡。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证明了中华儿女抵御外侮的决心。那面染血的国旗虽已消逝,但它所象征的勇气与忠诚,永远飘扬在民族的精神天空之上。
沪上烽烟锁宝山
孤营血战死犹还
钢枪紧握身先赴
赤胆长昭志不弯
六百忠魂凝国魄
一城焦土铸雄关
至今江月知遗恨
常照英名落世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