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节
文/王瑞磊
今日,又逢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午餐时,我轻轻剥开一个粽子,雪白的江米软糯香甜,红彤彤的大枣甜到心底。我一点一点细细咀嚼,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那些关于端午节的点滴记忆,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缓缓展开。端午节,在中国民间节日中算得上是隆重而富有诗意的一个节日。包粽子、煮茶蛋、插艾草、佩香囊、拴五彩绳和赛龙舟等,这些独特的习俗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感恩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时间滚动,光阴挥舞着马鞭,突发感慨,时光匆匆,岁月苍苍。
小时候的端午节,是孩童时代的我们一年中除春节外最翘首以盼的时刻之一。那份兴奋与喜悦,从清明节过后就开始在心中蔓延。那时候,生活简单而纯粹,也不住高楼大厦,住在土房子里,有时人站在院子里,也能和隔壁邻居,聊上个把小时。聊天的内容离不开庄稼,离不开收成,也离不开家人。而端午节,便是我们品尝美味的绝佳时机。香喷喷的粽子、流油的咸鸭蛋,不仅味道鲜美,更让人回味的是包粽子的过程,是乐趣与亲情的体验,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端午时节的乡间路两旁,白杨树的叶子翠绿又繁茂,农田里,庄稼已经长出一截,阵阵暖风吹过,树叶哗哗作响,田里的秧苗都随着风摇曳起来,满眼的绿色和生机勃勃的农田,让我想起宋代词人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中描写的端午: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宋代词人黄裳在端午时节看到了划船健儿竞渡夺标热烈的场面,于是写下这首词赞扬划船健儿们勇往直前的气概。但北方的端午节通常没有盛大热闹的集体活动。我家过端午,印象最深的就是包粽子和煮咸鸭蛋和采艾草了。包粽子的大黄米是自己老家赤峰的山坡地种的,米质非常好,在东北地区,冬天人们经常用它来撒年糕和蒸粘豆包。后来自己有了生活经验才发现,那种黄米是真好,工作以后,远离家乡,我也再没有吃过那么好的黄米了。大黄米需要提前一两天泡好,泡足时间以后,我妈再把泡好的粽叶和线绳拿出来,开始包粽子。小时候看大人包粽子,我每每想动手,我妈都会阻止我,“不可以糟践东西,一边玩会去”,即使这样,我也不会离开半步,我在装黄米的大水盆边玩水玩米,尽情享受童年的乐趣。我还记得那时候粽子里面几乎什么也不放,有时就放一枚大枣,熟了蘸点白糖吃也很美味。再后来,母亲的粽子辅料逐渐丰富起来,渐渐多了红枣和葡萄干等,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条件差,在辅料上节俭,才吃了那么多年的黄米粽蘸白糖。渐渐的生活条件好转了,粽子里的馅料也越来越丰富,不仅有蜜枣和葡萄干,黄米也逐渐被买来的江米替代,才知道原来粽子也可以这样吃。
除了包粽子以外,母亲还会提前把攒了很久的鸭蛋洗干净,放在盐水里腌制,注意把控腌制时间,确保腌好的鸭蛋蛋黄已经出油蛋清部分却不会很咸。母亲会陆续放进鸭蛋到坛子里,并把每一批次的鸭蛋用铅笔标上记号,这样,吃的时候就不会把已经腌好的和刚放进坛子的鸭蛋搞混了。
此外就是采艾蒿(有的地方叫艾草)了,艾蒿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早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庆祝端午节的时候就把艾蒿放在家中“避邪”。不仅如此,端午节过后东北人还习惯把艾蒿捆起来晾干,到了夏天的夜晚点燃艾蒿来驱蚊。端午节一大早,我们小孩子就早早地上山下河滩采艾蒿,还会用露水洗脸、洗眼。据说端午节清晨的露水是最纯净的东西,用它来洗脸、洗眼,可以令眼睛明亮、身体健康。至于到底灵不灵?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端午节,作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拴五彩丝线,自古传承,经久不衰。今天,放眼中国传统节日,无不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凝聚着催人奋进的力量。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赓续前行的力量。端午节,我们纪念屈原,就是要在他爱国精神的激励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
王瑞磊,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回民区分局民警,内蒙古赤峰市人。平时从事公文写作工作相关工作,爱好文学,曾经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办主办的“家风家教话传承.好家风进万家”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