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荒原上的热血传奇人物赵永
作者:刘连成
赵永,这位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英雄,在双辽荣军农场的垦荒中,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书写着荡气回肠的故事。
1928年3月12日,赵永出生在河北省蓟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命运却对他格外残酷,10岁左右,父母相继离世,年幼的他只能靠给地主扛活维持生计。然而,苦难并未磨灭他的意志,反而让他在磨砺中愈发坚韧。1947年5月,赵永毅然投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九纵队二十六师二十六团三营九连,跟随部队南征北战,为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
1949年,战争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赵永又随荣军学校指战员踏上了新的征程——来到辽西荣军农场。那时的双辽农场,一片荒凉,人烟稀少,放眼望去,只有无尽的荒原和未知的挑战。但赵永和他的战友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带着从战场上带来的坚毅,决心在这片土地上创造新的奇迹。
初到农场,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便是住所。夜晚,他们在野外搭起简陋的工棚,十几个人紧紧挤在一铺炕上。寒风从破旧的缝隙中灌进来,冻得人瑟瑟发抖,但他们相互依偎,用彼此的体温抵御着严寒。每到夜晚,工棚里便弥漫着疲惫与温暖交织的气息,那是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相互扶持的见证。
在垦荒的日子里,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又艰辛。累了,就躺在地上,望着蓝天白云,稍作休息;渴了,便捧起身旁河沟里的水,一饮而尽;饿了,啃几口苞米面大饼子,便又继续投入到劳作中。他们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和伤口,手破了,就顺手在裤脚上扯下一块布,缠一缠,止住血,又接着干。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汗水肆意挥洒,每一滴都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比恶劣的生活条件更可怕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一个寒冷的冬夜,赵永起身去室外上厕所。当他走出工棚,踏入那片黑暗时,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正在悄然逼近。突然,几声狼嚎打破了夜的寂静,赵永心头一紧,借着微弱的月光,他看到一群狼正缓缓向他围拢过来。狼的眼睛闪烁着幽绿的光,仿佛来自地狱的恶魔。
赵永瞬间清醒过来,他深知自己不能慌乱。他一边慢慢后退,一边寻找着可以利用的工具。此时,工棚里的战友们也被狼嚎声惊醒,他们纷纷拿起身边的农具,准备冲出去支援赵永。赵永大声呼喊,让战友们不要冲动,他利用自己对周围环境的熟悉,慢慢引着狼群远离工棚。同时,他不断地制造声响,试图吓退狼群。在这紧张的对峙中,时间仿佛凝固了,每一秒都充满了生死考验。最终,赵永凭借着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摆脱了狼群的围剿,安全回到了工棚。那一刻,他和战友们紧紧相拥,眼中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彼此的信任。
在垦荒的过程中,他们还遭遇了许多其他的困难。有一次,他们在一片沼泽地进行开垦时,有人不小心陷入了泥潭。泥潭就像一个巨大的陷阱,越挣扎陷得越深。赵永见状,立刻组织大家展开救援。他们找来树枝、绳子,小心翼翼地伸向被困的战友,一边安慰着他,一边齐心协力地将他往外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成功地将战友从泥潭中救了出来。那一刻,他们欢呼雀跃,庆祝着这次胜利,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
日子一天天过去,垦荒工作在艰难中稳步推进。然而,赵永却因长期的劳累和恶劣的环境,发起了高烧,体温高达38℃。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不愿休息。在昏睡中,他的梦话还在鼓励着同伴们战天斗地:“加油,我们一定能行!”战友们看着他憔悴却又坚定的面容,心中满是敬佩和感动,也更加坚定了战胜困难的决心。
由于赵永工作肯干,表现出色,他曾担任过生产组长、生产小队长。1953年,因工作政绩突出,他出席了辽西省劳动模范大会,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1955 - 1956年,他被辽西荣军农场推荐到铁岭农职学校学习文化,进一步提升自己。1956年12月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吉林省前郭农垦管理局红旗农场工作,历任生产小队政治队长、大队长、党支部书记、党委委员。1963年,他在前郭农垦管理局红旗农场出席了吉林省劳模大会,再次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证明了垦荒精神的伟大。1979年12月,他担任吉林省前郭农垦管理局红光农场副场长、党委委员,继续为农垦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年逾古稀之年的赵永,居住在前郭农垦管理局红光农场,身体硬朗。每每谈到荣军农场的发展史,他总是侃侃而谈,眼中闪烁着光芒。他说:“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叫过一声苦。想一想战场上牺牲的那些战友们,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为新中国建设出力?这就是我们当时的初心。”
赵永的故事是他与他的战友们在双辽荣军农场建场初期垦荒精神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在这片荒原上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们的垦荒精神,如同一束束光芒,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