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建军98周年而作:
文/许超兴
六十年代末的冬季
放学少年的锄头
在黄土地里丈量春秋
揣着梦想
我瞒着父母偷偷把年龄
藏在体检表的折痕里。
绝密"五四三"的政审表
比入伍通知书来得更早
母亲用围裙角接住
一颗将坠未坠的泪
新军装空荡荡的
盛满整个村庄的注目礼
新兵连的月光
浸着咸涩的海风。
大年三十的饺子馅里
我嚼碎半声哽咽。
乒乓球台弹起的
是指导员故意漏接的乡愁。
直到亲手操纵
竖立在发射架上的
——银灰色利箭。
我才懂得,
发控台按钮
比钢笔更沉重的意义。
军营的雨水和汗水
把树苗浇成白杨林。
当五好战士的喜报
飞过稻浪起伏的家乡,
父亲用烟袋锅在晒谷场画出
比弹道更悠长的骄傲。
(2025年7月29日)
《那年我十七岁》以个人成长轨迹为经线,以时代印记为纬线,编织出一曲饱含赤诚与厚重的军旅赞歌,字里行间皆是对军人身份的深刻诠释与对家国情怀的深情叩问。
一、细节里的时代温度
诗中满是带着年代肌理的细节:“黄土地里的锄头”丈量着少年最初的生活,“体检表的折痕”藏着十七岁的青涩与决心,母亲“围裙角接住的泪”和父亲“晒谷场的烟袋锅”,将家人的牵挂与骄傲具象化。这些生活化的场景,让宏大的军旅主题落地生根,显露出平凡人在时代洪流下的真挚情感。
二、成长中的使命觉醒
从“偷偷藏起年龄”的懵懂少年,到懂得“发控台按钮比钢笔更沉重”的军人,诗人用细腻的转变刻画使命的重量。“树苗浇成白杨林”的比喻尤为精妙,既暗合军营岁月的磨砺,也象征着个人从青涩到挺拔的成长,而“五好战士喜报飞过稻浪”的画面,则让个人荣誉与家乡土地相连,让使命感有了更绵长的根系。
三、家国情怀的诗意表达
全诗没有直白的抒情,却在字缝间涌动着深沉的家国情怀。“绝密‘五四三’”“银灰色利箭”等元素,暗示着军人肩负的特殊使命;而“比弹道更悠长的骄傲”,则将个人成长、家庭荣光与国家安危紧紧缠绕。个人的青春与时代的责任相互映照,让“军人”二字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与力量。
这首诗以小见大,用个人记忆折射时代精神,在平淡中见深情,在细节中显担当,恰如军营里长成的白杨,质朴而挺拔,让人在回望中读懂军人的青春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