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台》看陈佩斯的喜剧坚守与时代洞察
文/朱思富
在华语喜剧电影的版图中,陈佩斯的名字无疑是一座难以绕过的丰碑。从早期小品舞台上的惊艳亮相,到话剧领域的深耕细作,再到如今电影《戏台》的重磅回归,他始终以独特的喜剧视角和对艺术的赤诚之心,为观众带来欢笑与思考。《戏台》作为他时隔多年回归大银幕之作,承载着无数观众的期待,也延续着他对喜剧艺术的深度探索。
《戏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民国乱世,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五庆班在德祥大戏院筹备上演《霸王别姬》,这本是一场平常的演出,却因军阀洪大帅的强行包场而陷入混乱。送包子的伙计大嗓儿误打误撞被洪大帅错认成名角,真正的名角金啸天却因种种意外状况频出。班主侯喜亭在洪大帅的强权压迫下,为了保住戏班和众人的性命,不得不一次次妥协退让,从退票赶客到主角换人,再到被迫修改剧本,一系列荒诞情节由此展开 。
影片开场,暖黄的色调为我们勾勒出戏班内部井然有序的日常,营造出一种充满烟火气的旧时光氛围,让观众迅速沉浸于那个特定的时代情境之中。随着洪大帅的突然闯入,画面色调逐渐转为冷蓝,镜头开始倾斜,巧妙地暗示了原本秩序的崩塌,也预示着一场荒诞闹剧即将上演。这种色调和镜头语言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视觉冲击力,更在无声中传递出故事发展的内在情绪。
在角色塑造方面,《戏台》堪称一绝。陈佩斯饰演的班主侯喜亭,将一个在乱世中为戏奔波、坚守底线却又不得不向强权低头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已逾古稀的他,在影片中亲自上阵完成以头撞柱、自扇耳光、跪地磕头的戏码,其敬业精神令人动容。黄渤饰演的大嗓儿,把一个憨厚老实、懵懂无知却又机缘巧合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让观众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这个角色的命运充满了同情与关注。姜武饰演的洪大帅,霸道与草莽气息尽显,唐山方言的运用更为角色增添了几分诙谐幽默,将一个不懂艺术却妄图用强权肆意践踏艺术规则的军阀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
《戏台》的喜剧魅力不仅仅在于表面的笑料堆砌,更在于其背后对现实的深刻讽刺与对人性的细腻洞察。例如,无名小卒大嗓儿被错认成顶流名角,不懂艺术的洪大帅强行修改经典剧目,看似光鲜亮丽的名角金啸天却私德有亏,这些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是对现实中艺术圈乱象的辛辣嘲讽。影片通过这些喜剧桥段,引发观众对艺术本质、艺术与权力关系的深刻思考。
从主题深度来看,《戏台》以小见大,通过一个戏班的遭遇,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沧桑巨变和众生百态。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强权肆意横行,艺术尊严和人的尊严被无情践踏。但即便如此,影片中的五庆班众人,在金啸天和凤小桐的带领下,依然坚守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敬畏,在炮火纷飞中,毅然决然地将原汁原味的《霸王别姬》完整呈现,这份坚守令人动容,也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 。
与陈佩斯早期小品相比,《戏台》在喜剧风格上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早期小品多以简单直接的幽默方式逗乐观众,而《戏台》则融入了更多黑色幽默和荒诞元素,在笑声中蕴含着深沉的悲哀与无奈。在电影创作手法上,《戏台》巧妙地突破了舞台空间的限制,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和场景转换,使故事更加立体生动。与同时期的喜剧电影相比,《戏台》不随波逐流,不迎合低俗趣味,始终坚持自己对喜剧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展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坚守 。
《戏台》是一部极具深度和内涵的喜剧电影,它以民国乱世为背景,通过一个戏班的荒诞遭遇,展现了人性的复杂、艺术的坚守以及时代的无奈。陈佩斯用他沉淀多年的幽默智慧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这部电影不仅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又一高峰,也为华语喜剧电影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让我们看到了喜剧电影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能承载深刻的社会思考和人文关怀 。

作者简介: 朱思富,洪湖市政协委员,洪湖市作家协会会员,洪湖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骨干教师,曾担任中国教师报电子版责任编辑、编辑,撰写过两百多篇教学论文和散文发表在《环球文学网》《中华作家网》《中国诗歌散文精品》《作家美文》《作家驿站》《作家家园》《中国教师报》《湖北教育》《荆州日报》《荆州晚报》等多家媒体

